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行者,前仆后继,走进灵性修习,以升华内在的心灵世界,以明了宇宙人生的义意。何以有人甘愿忍受孤独,疏离外在事物的诱惑,潜心修习以明心性,追求宁静的心灵,启发人人内在本具无量妙智慧,穷究天地玄妙之造化,若有余力,广泽于世间,用以造福世人。

灵性修习,为启发人人本具灵觉之性。何谓灵觉之性。何以人人本具之。人类文化的传承,何以成为少数,秪有进入宗教或灵修团体,才有机缘,接触此类的信息。身心灵是《物质〔肉体〕精神思想〔心灵〕》组合而为人,自许为万物之灵。但灵为何物呢?自古以来,以谈论灵为主题的精神思想观念,少之又少,归于宗教修行,而教门与教门之间,又有各自的论述,与各自修行的方式。教门派下,又延伸各自的修行法门,形成教与教,自修自道,派与派自修自法,自形隔阂,比争法脉,难容他异,互排己异,为世俗感观不善,自绝于世,使此精神思想观念,不能普行于世。

灵为何物呢?若说物即不是。它无形无相,虚无缥缈无所住。经云: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身中。又云:散之则弥六和,卷之则藏于密。那又如何名说形容它的存在呢?曰:道心、佛心、菩提心、元神、天性、自性、本性、本我、真我、真元,等等众多名相之别。何以有众多名相之称别,皆因各教各派体悟它的存在,加诸名相,使后学有所依循,统而言之,皆言灵觉之性也。

何谓灵觉,真我也,真正的自己,非外在物质肉身意识心的我,也非精神思想的我,经云:千思万虑不得见。其无形无相,非语言文字思惟能指出它的所在那如何能得见呢?唯在当下一念,非善非不善,清静无为,体悟契会当下的存在,此存在的我,即离真我不远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