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倫敦書展“國際圖書行業卓越獎”頒獎典禮,於3月12日在英國倫敦舉行。

  今年的關注度聚焦在方所被評爲“2019年全球年度最佳書店”,這是亞洲書店首次獲獎。

  圖片來自:中國科技網

  『 國 際 圖 書 行 業 卓 越 獎 』

  先給大家普及一下這個獎的含金量。

  倫敦書展1971年由英國工業與貿易博覽會創辦至今,與法蘭克福書展、美國書展、波隆納書展並列稱爲全球四大書展。

  總參會國家有40餘個,參會公司1400餘個。

  其中“年度最佳書店”2016年才設立,至今共有13家書店入選。此次和方所同時進入候選名單的還有僅營業兩年的越南BOA書店,及另一個創辦至今已52年的新西蘭惠靈頓聯合書店。

  新西蘭聯合書店 圖片來自成都商報

  在我看來,方所拿獎意味着它不再只是一個國內的網紅打卡地,而是能代表國內文化元素獲得國際影響力的原創IP。

  這裏順便化解一個誤區,不是成都方所書店拿獎,是方所IP拿獎,旗下所有書店共享榮譽。

  『 方 所 』

  2011年,例外創始人毛繼鴻將第一家方所書店開在了廣州太古裏。

  方所的開業節點有點微妙,2011年國內最大的民營書店光合作用北京店接連關閉,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也在申請破產保護,傳統民營連鎖書店逐漸沒落。

  光合作用書店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爲電商興起的機遇、互聯網的熱潮,善於玩跨界的毛繼鴻纔有機會將方所帶到廣州。

  但它從“出生”就註定了不是一個傳統的書店。

  方所自身定義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但我個人認爲,它的本質也更像一個在新零售概念下興起的文化商業綜合體,“空間”的概念不過是烘托它的逼格罷了。

  2015年1月,全國第二家方所選址成都太古裏。

  能開來成都,說明瞭兩個問題:

  第一:方所的商業模式成了;

  第二:成都這座城市對新東西的接受度極高。

  方所來成都的第一時間,就成爲了成都文化圈的打開地。

  在我對方所所有的記憶裏, “答案書”留下印象極其深刻。

  當年踏進方所就能看見一羣“信徒”站在放置於c位的答案書面前,虔誠地提問,虔誠地翻書,虔誠地理解答案。

  實不相瞞,當年我也虔誠過

  這幅景象在我心裏成爲了方所成功的答案。

  這裏可能不再像傳統書店,從尋找、瀏覽、筆記中幫你去解答你來書店的疑難;但這裏會通過視覺、感知、賞析去帶你追尋和體驗你來書店想獲得的答案。

  今天走進方所,能從空間佈置的細節感知到這點,每一個分類名稱都顯示出“文化”二字。

  “知識之必要”“探索之必要”“氣味之必要”“書寫之必要”等….

  你可以理解爲,這是一種高級的包裝,包裝出一種當下人最欣然接受的文化潮流。就像是把“爲什麼苯乙胺是戀愛元素?”包裝成員工圍裙上的“時間在遠方虛幻流着。你在我掌中,你在我瞳中。”

  無論哪種,你都能在這裏獲得答案。

  『 成 都 書 店 趨 勢 』

  方所成爲成都的名片,成都成爲方所的第二孵化器。

  據贏商網報道,方所自開店以來每月到店客人達20萬人次以上,非節假日平均每天7000-8000客流量,節假日最高峯時能達20000人次左右。

  毛繼鴻在2017面對每日財經的採訪中透露,成都方所已經做到盈虧平衡。

  又據《2017—2018中國實體書店業報告》顯示,2017年,成都書店數量已達3463家,繼北京後位居全國第二。成都也加冕“2017中國書店之都”。

  這幾年,言幾又天府新區拿地做文創園區、三聯韜奮走進寬窄巷子、鍾書閣融進鋼鐵森林。我大膽猜測一下,或許他們都是因爲方所的成功,感受到風口的風和曙光。

  三聯韜奮書店 圖片來自於成都晚報

  『 閱 讀 並 沒 有 回 歸 到 閱 讀 的 本 質 』

  說了那麼多,其實我個人更想表明以下觀點:

  方所的成功在於它聰明的販賣文化潮流,並且,它率先發現了成都是願意爲故事瘋狂買單的城市。

  它不再是一個書店的名稱,而是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但迴歸閱讀本質,一個常年保持閱讀習慣的人對我說:“我並不會去方所淘書,雖然分類很全,涉及面很廣,但是沒有我想要的深度。”

  成都爲數不多的獨立書店仍在大隱隱於市的殘喘。

  你更好奇無所依附的獨立書店是怎麼獨活的?

  還是先繼續深究方所這類新式書店的成功祕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