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日」。

每年有1500萬例早產嬰兒。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大約有100萬例嬰兒死於早產併發症。許多存活下來的兒童也面臨終生殘疾。

世界衛生組織呼籲世人更多關注早產問題,加強相關研究,採取有效行動,減少早產導致的健康問題和死亡。

早產兒 是指胎齡<37周出生的新生兒,是新生兒死亡發生的重點人群,也是易發生遠期健康問題的高危人群。

低危早產兒:胎齡≥34周且出生體重≥2000克,無早期嚴重合併症及併發症、生後早期體重增長良好的早產兒。

高危早產兒:胎齡<34周或出生體重<2000克、存在早期嚴重合併症或併發症、生後早期餵養困難、體重增長緩慢等任何一種異常情況的早產兒。

《早產兒保健服務指南》

早產兒住院指征

1.出生體重小於2000g或胎齡<34周。

2.雖然出生體重或胎齡超過以上標準,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種情況:

(1)新生兒窒息,產傷;(2)體溫:異常;

(3)皮膚:發紺、蒼白、多血質貌、黃染、出血、水腫表現;

(4)呼吸:呼吸暫停或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征);(5)循環:心率/心律異常、血壓異常、末梢循環不良;(6)消化:餵養困難、嘔吐、腹脹、大便異常、肝脾腫大;(7)神經:前囟飽滿,意識、反應和肌張力異常,驚厥;(8)需進一步排除或治療的先天畸形;(9)監測發現的其他異常,如血糖、膽紅素、血常規等異常;(10)母親為高危孕產婦:胎膜早破>18小時、產前或產時感染、藥物濫用等。

發育支持性護理建議

注意新生兒病房的環境、早產兒體位,減少疼痛等不良刺激,集中操作護理,減少不必要的接觸。

採取適當的發育護理措施,如:新生兒撫觸、視覺與聽覺刺激等。

生命體征穩定的早產兒推薦使用「袋鼠式護理」方法,即早產兒與媽媽進行皮膚接觸,利於保暖,促進母乳餵養。

營養

鼓勵母乳餵養:首選母乳餵養,生後儘早開奶,充分利用初乳。

腸內營養

無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其他嚴重疾患、血流動力學相對穩定的早產兒應儘早開始餵養,酌情使用微量腸道內營養策略。

對出生體重<2000g、胎齡<34周或有營養不良高危因素的早產兒,酌情使用營養強化,包括母乳強化劑或早產兒配方奶。

根據早產兒的吸吮、吞咽、呼吸和三者間協調的發育成熟情況,選擇經口餵養或管飼餵養。

生長評價

基本指標包括體重、身長和頭圍。

早產兒在住院期間的生長參照正常胎兒宮內生長速度,採用胎兒宮內生長曲線圖進行評價。

早產兒住院期間應每日測體重,每周測身長和頭圍。

疾病篩查項目

聽力篩查;遺傳代謝篩查;眼底病變篩查。

家長有必要在這些篩查項目上給予配合,切勿以「我擔心寶寶太受罪」為理由拒絕篩查!

出院的標準

體重≥2000g,生命體征穩定,可以經口足量餵養,體重持續增長,室溫下能維持正常體溫,疾病已愈或可進行家庭序貫治療。

出院後的餵養

指導母乳餵養。

將母乳餵養作為首選及重要的餵養目標一直是衛計委在婦幼保健相關政策中的重點。同時,醫務工作者還有義務為家長做家庭護理方面的指導,如嗆奶、窒息、呼吸暫停等方面的指導工作。

營養素的補充

一般生後數天內開始補充維生素D 800-1000 IU/d

3個月後改為400 IU/d,直至2歲。

出生後2-4周開始補充鐵元素2mg/(kg·d),直到矯正1歲。

上述補充量包括配方奶及母乳強化劑中的含量。

酌情補充鈣、磷、維生素A等營養素。

出院後的發育曲線

測量體重、身長(高)、頭圍,記錄測量值並描記在生長曲線圖上。

矯正胎齡40周及以下的早產兒,使用胎兒宮內生長曲線圖進行監測與評價;

矯正胎齡40周以上的早產兒,使用兒童生長曲線圖進行監測與評價。

根據早產兒體重、身長(高)和頭圍生長速度與趨勢,結合早產兒的出生體重、胎齡及餵養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

聽力篩查

聽力篩查未通過的早產兒,應在出生後3個月內,轉至兒童聽力診斷中心進行聽力綜合評估。

確診為永久性聽力障礙的早產兒,應在出生後6個月內進行相應的臨床醫學和聽力學干預。

具有聽力損失高危因素的早產兒,即使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仍應在3年內每年至少進行1次聽力篩查;在隨訪過程中懷疑有聽力損失時,應及時轉至兒童聽力診斷中心進行聽力綜合評估。

乳類餵養

(1)強化營養:採用強化母乳、早產兒配方奶或早產兒出院後配方奶餵養的方法。按矯正年齡的體重未達到第25百分位的適於胎齡早產兒及未達到第10百分位的小於胎齡早產兒,出院後均需繼續強化營養。達到上述體格生長標準時,應逐漸減低強化營養的能量密度,期間密切監測生長速度及血生化指標,直至停用。

(2)非強化營養:不需強化營養的早產兒首選純母乳餵養,注意補充多種維生素、鐵、鈣、磷等營養素及指導乳母均衡膳食。母乳不足時補充嬰兒配方奶。

母乳餵養始終在早產兒餵養建議中為主導核心。

輔食的添加

在保證足量母乳和/或嬰兒配方奶等乳類餵養的前提下,根據發育和生理成熟水平及追趕生長情況,一般在矯正4-6月齡開始逐漸引入泥糊狀及固體食物。

早產兒護理

護理時間盡量集中,動作輕柔,避免頻繁、過度刺激。

1.保暖:根據早產兒的體重、發育成熟度及環境溫濕度,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適度保暖,提倡「袋鼠式護理」方法。

2.避免感染:接觸早產兒前和換尿布後洗手,減少親友探望,每次餵奶後清潔和消毒奶具,居室每日開窗通風。保持臍部乾爽清潔,若發現膿性分泌物或臍輪紅腫,及時就診。3.提供適宜睡眠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安靜,光線明暗要有明顯晝夜區別,幫助早產兒建立晝夜節律。注意早產兒體位,避免吸入或窒息。4.預防接種:按照《國家預防接種工作規範》相關要求進行預防接種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