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中向大家闡述了宋元明清時期黃州碼頭的概況,讓新老黃州人對黃州碼頭的變遷有了一定的瞭解。今天,我們再來一起看看黃州碼頭自民國至今的變遷,不知老黃州人是否贊同筆者以下的觀點。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邑人王少卿註冊經營黃州大碼頭,安置躉船、跳板、票房等設施,以供客、貨輪使用。當時還有劉維楨的、漢口江順輪船公司的、英商、日商的。共有客貨輪四五艘每日或隔日停靠黃州。

民國二十七年秋日軍飛機轟炸大碼頭,碼頭設施被毀。日佔期原中、外客貨輪全部停航,僅有日本軍艦與日商客輪(如小櫻丸)停靠黃州。目本投降後,王少卿經省航業局批准,重新在黃州碼頭設置躉船供客貨輪停靠。由於輪船多,常有搶停搶靠現象發生,省航業局增設木駁躉船一座,專供該局輪船停靠。

1949年5月14日黃州解放,政府立即恢復了黃州碼頭的航運。黃州與鄂城間1952年前主要靠木帆船渡客,1952年始有機動的赤壁號爲專用渡輪,不久有漢ロ一九江、漢ロ一黃石兩條水運線每日上、下水各有一班客輪停靠黃州。1958年沙街末江堤開了一個至少兩車道寬的閘門,開始在閘外右側建了一座縣糧局的儲糧倉庫。

1960年後縣糧食車隊進駐此閘門右側江岸,在此修建了停靠運糧船隻的專用碼頭;同年還修整了關上碼頭,配置了碼頭裝卸設施;縣搬運站還填平了閘門外左側垃圾傾倒場將其修整爲碼頭,並用土法增添裝卸貨物的土吊、捲揚機等機械設施,停靠貨輪、客輪。人們因糧倉先建於此,便將闡門外兩側江岸的碼頭統稱爲糧食碼頭。四里涼亭碼頭仍在大江枯水期用,由於碼頭岸基較硬便於起貨,故一直未配備裝卸貨的機械設施。

武漢軍區在關上碼頭下游汪家墩處建成的軍用汽車渡碼頭,1967年交付給黃岡養路總段而轉爲民用,它就是黃州有名的汽渡碼頭。爲連通黃州江北與江南的公路網發揮了的巨大作用,直到2002年秋黃鄂公路大橋通車才停用。

20世紀80年代後期關上碼頭泥沙淤積日盛、枯水甚時已無法靠船、躉船隻好再下移到僅下距汽渡碼頭幾十米處新址碼頭定錨。黃州港是沙灘岸,碼頭因江水季節性的漲、枯隨躉船上下移動而有多處。其最上游處爲大碼頭,雖下游處在清代至20世紀80年代是關上碼頭,今爲汽渡西側的新固定的碼頭。上下間岸線長達6800米。

20世紀90年代初航運部門把躉船固定在汽渡西側新碼頭處,關上碼頭、四里涼亭碼頭、糧食碼頭、大碼頭都廢棄不用了。爲此新固定的碼頭,還修了幾十米水泥棧橋,枯水甚時不惜用總長幾百米不停晃動的跳板神向江心躉船上。這不僅極不方便裝御大批貨物,也讓過往旅客中的老人小孩心驚心驚膽顫。看來此處是否適宜繼續充當固定碼頭似有檢討的必要。黃州汽渡碼頭下游江北船廠一帶(上距關上碼頭約10公里處),水深岸直,20世紀80年代即有本地人僱用的大型貨輪在此處卸貨。故20世紀90年代政府便在此處修了黃州港深水貨運碼頭,設置了幾十米鐵棧橋、在躉駁上還安裝了2臺25噸取重吊車。隨着長江水運的衰落,雖停靠的貨運大輪不多,但仍沿用至今日。

此外,黃州港還曾有兩個碼頭,今日已鮮爲人知,那就是潘家壪農用碼頭與沙洲外碼頭。潘家壪農用碼頭在關山碼頭下游不遠今建新小區處,專門轉運漢糞(當時沒有化肥,有人做販賣大糞的生意,此處堤下公路兩側曾有幾十個儲糞窖)兼起運黃州蘿ト。沙洲外碼頭是20世紀70年代初在大碼頭上游百米許沙洲臨外江岸,曾建有一處臨時碼頭,枯水期取代大碼頭使用。大概使用3--5年就取消了,故幾乎被人遺忘。

黃州碼頭從宋元時期興起再到明清逐漸興盛,民國至今也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黃州人,黃州碼頭得變遷是這樣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黃州碼頭在宋元明清時期是什麼樣子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