碇J詢師,在我的專業受訓裏,把迴避型人格歸為自戀人格。

典型的特徵就是:很容易感受到自體不穩,可能會採取迴避,主動切斷關係的方式應對困境。

這種狀態背後的因素是一個人早年沒有被接納,他在幻想層面,別人也不會接納自己,會評判自己。說白了,他對世界的信任被破壞了,導致他沒有安全感,採取迴避行為(對外);對自己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好(對內)。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肯伯格說:每一個人都會有三部分:自我映像,他人映像,情感色彩。

自我映像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討厭自己就是「自我映像」出了問題。

他人映像是一個人感受到照顧者的態度,照顧者的形象。

情感色彩是指這個人經常體驗到的情緒,比如愉悅,幸福,沮喪,鬱悶,憤怒,平靜。

假如一個人早年被很好的照顧,餓了,媽媽來餵奶;困了,媽媽來哄睡;幫媽媽掃地了,媽媽認可孩子的行為,感謝他分擔家務。孩子會認為「我是好的,我是有價值的」「媽媽是慈愛的,媽媽是可親的」他經常體驗到愉悅,平和。

以下舉幾個例子,說明「自我映像」出了問題。

第一種情況:孩子出生之後,他的母親因為自己性格的原因,不喜歡孩子,所以孩子餓了,困了,哭了,媽媽要麼無視孩子,要麼粗暴地對待。孩子長大一點,他想做點事情,媽媽總是指責否定他「你什麼都做不好,要你什麼用?」「考90分你就驕傲了,你看隔壁誰誰誰」。。。。。。天長日久,孩子心中形成一個信念:「我是不好的」「這個世界是不可信的」他經常感受到無力,沮喪,抑鬱,焦慮,憤怒,委屈。

這種情況是由於媽媽的人格缺陷導致孩子不喜歡自己。

第二種情況:母親生了孩子,家族裡無人照顧這個產婦,媽媽得了產後抑鬱,或者媽媽已經有了大點的孩子,這個新產婦剛生完孩子還需要照顧別的孩子。她沒有體力,精力照顧這個小寶寶,所以,寶寶有需求的時候,是被無視的,孩子同樣會內化一個信念:「我是不好的」「這個世界是不可信的。」

這種情況是家族的環境不好,繼而媽媽的狀態不好,導致孩子不喜歡自己。

第三種情況:

孩子出生之後,媽媽是愛孩子的,但是,媽媽是比較粗心的那種,不太會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上了小學,有一天,在學校尿了褲子,遭到同學的恥笑,孩子很痛苦。媽媽沒有發現孩子的異常,於是孩子每天頂著同學的恥笑,捉弄去上學。這個情況一直沒有被幹預,日久天長,孩子有了這個信念「我是不好的」「別人是充滿敵意的。」

PS:上面的「媽媽」不單指「現實中的媽媽」一個人,代指所有的照顧者,比如:媽媽,爸爸,奶奶,保姆阿姨。

討厭自己是「自我映像」出了問題,心理發育停滯,人格是有缺陷的,感受到幸福的能力是受損的。

這類人可以進行自我療愈,有一本《認知治療技術,從業者指南》上面有100多種技術,可以直接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工作。比如:

1 可以用一些新的信念代替舊的信念,比如「我只是不太會與人交往,這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不受歡迎的。」

2多種可能性技術,比如一個人瞥了你一眼,你第一感覺是他不喜歡我,但是還有第二種可能是他平時就總這樣看人,他有這個習慣。也有第三種可能是他今天和妻子吵了一架,他心情不好,看誰都不順眼。

3區分事實和想法。你可以問自己,「別人不喜歡我,這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想法?」

不過,這種自我療愈因為只在意識層面工作,不能作用到潛意識層面,所以無法在性格,人格方面有所改善。

想要在性格,人格層面改善和提升,你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對你進行人格評估和診斷,結合你的目標,形成一套適合你的治療方案。

這樣案例的治療可長可短。如果他來求助,我會讓來訪自己選擇,他是單純消除這個癥狀,想要人際正常,還是想要在人格層面改善自己。

如果來訪想消除癥狀,我會告訴他,這需要短程治療。大概20,30次就可以達到。

如果來訪不僅僅想消除癥狀,還想改善自己的人格,我會告訴他這需要100次以上的長程治療才會達到。因為人格改善需要在潛意識層面工作,那麼諮詢起效果其實是內化一個新形象(接納,理解自己的形象)代替舊形象(他成長中內化的那個批評,不接納自己的照顧者形象。)

當然,也有來訪想消除癥狀,等癥狀消除之後,他覺得很滿意,他想繼續諮詢,提升人格狀態。

總之,答案是開放的,諮詢師是穩定的。

還有,20,30次以消除癥狀為目的的治療通常會用到認知行為治療。而100次以上的長程治療通常是精神分析或人本治療。

我個人在這2者之間更推崇精神分析。

舉個例子;來訪說「我快要考試了,我媽媽每天纏著我說這說那,我很無力。」

人本的諮詢師會說;「媽媽每天纏著你說這說那,你很煩的」------共情。

精神分析自體派的回應是:「媽媽每天纏著你說話,你很不爽,你希望她看到你面臨考試,需要自己的時間。」-------共情+願望的表達

也就是,人本的諮詢師更節制。所以回應會待在無力的位置上。

精神分析自體派的回應更主動,落腳點放在他希望別人怎麼對他。

這有什麼不一樣嗎?前面來訪聽完之後,感覺被理解了。後者來訪聽完之後,感覺被理解了,他還有了自我安撫的功能。下次生氣,他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會有一天,他對媽媽說:「媽媽,我快要考試了,壓力很大,我需要時間複習功課。」

如何治療迴避型人格障礙??

www.zhihu.com圖標丁梅英:如何判斷心理諮詢師是否靠譜??

zhuanlan.zhihu.com圖標心理諮詢真的有用嗎??

www.zhihu.com圖標

我是專業受訓1000小時的諮詢師,歡迎同行交流指正。


情緒出了問題,人際關係出了問題,你可以預約個體諮詢,也可以加入我的心理社羣:

微信:dmyxinli


人格是由不同成分組成,由遺傳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孩子與父母(依戀對象)最早的互動體驗,這些形成凝聚的、持續的結構。每一個人的人格都有一段歷史,也就是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而人格障礙是在個體發育成長過程中,因遺傳、先天以及後天不良環境因素造成的個體心理與行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偏離社會文化背景,並給個體自身帶來痛苦,並影響周圍。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對我們的人格影響相對較大的,是我們的父母。

與其說父母做了什麼,不如說父母是怎樣的一個人影響了孩子的人格成長。如果父母有穩定的自信,能夠理解自己的情緒生活變化,就能夠接納回應孩子漸漸萌發的表現癖,也更有能力回應孩子情緒狀態的變化。當父母抱著哭鬧不止的孩子時,平靜穩定的父母與孩子相融合,父母散發出的安全感會通過他們平靜又放鬆的撫慰留存在孩子的內心,成為引導孩子成長的力量和安全感的內核。

就像我們個人的生理存活需要氧氣,而心理存活需要他人的回應,需要他人的關係和連接。在嬰幼兒及孩童時期,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構成持續一生心理生活本質。

關於「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主要外在表現為:

一貫感到緊張、提心弔膽、不安全和自卑、總是需要被人喜歡和接納、對拒絕批評處境的過分敏感,因習慣性地誇大日常處境的潛在危險,所以有迴避某些活動、他人和關係的傾向。而這些表現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再次重複過去和父母(依戀對象)相處時那些最痛苦的體驗-----懼怕再次被創傷。

這種恐懼的失敗的體驗通常是兩個階段依序發生:

在第一個階段,孩子情緒上(心理)的需要被父母回絕後導致的痛苦的情緒反應;緊接著第二個階段,孩子渴望父母的回應,以減輕受到挫敗的痛苦反應。

可是,父母(或重要養育者)常常斷然拒絕孩子的這種需要。

當孩子認為父母應該對他(她)的焦慮、抑鬱狀態負有責任時,卻被父母斷然拒絕,頻繁重複這些令人失望的互動的結果就是:孩子認知到自己抑鬱、焦慮的情緒狀態是不受父母歡迎的。

在這樣的認知下,孩子常常否認、隔離、迴避這些痛苦感受,這樣就不至於危及自己與父母的聯結,逐漸就發展形成為迴避型人格。

如何應對「迴避型人格」?

我的一個個案A依靠迴避來保護自己遠離焦慮、羞恥以及在關係中可能被拒絕和感到失望。她無法允許自己有依賴的需要,在渴望親密關係的同時又恐懼親密關係的危險。

諮詢初期,她瀰漫性地使用迴避非常突出。例如:如果「依賴、脆弱、需要」這樣的詞語會激起她強烈的不適感,她常常直接以迴避處理:「我不想談論這個,不是這樣的。」

這對她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困擾,她感到生活沒有任何意義。她的迴避也會讓她感到被孤立,使她陷入孤獨、抑鬱。對此,我通常的回應是表明我尊重她不去談論任何她不想談論的事情的權利,但我會指出如果她能說說她不想談論的原因會對她有幫助。我慢慢認識到她廣泛地使用迴避,特別是迴避有關於男性的關係以及與權威的關係的兩個主題。

我接納她的迴避,並努力地理解她在迴避背後的恐懼體驗到了什麼,然後把我的理解傳達給她。運用我們之間的工作,我和她的關係向她傳達我的理解、接納、共情,為她創造一種安全感,這促使她慢慢覺察到她的迴避並最終不再需要僵硬地使用它們。當然,這個工作是漫長持久的。

當一種體驗慢慢地形成,頻繁地一次一次被驗證,新的認知也在慢慢地形成,轉換矯正了她(他)原來固有的體驗帶來的內在組織模式-----比如,迴避型人格,她(他)的內在組織是:當我感到抑鬱、焦慮時,我不會得到照顧,沒有人願意與這樣的我在一起。

當她(他)感受到被接納、被理解,一個安全的場被建立起來,願意有人在她(他)抑鬱、難過時陪著她(他),並且不會被她(他)的焦慮、抑鬱危害到,依然對她(他)感興趣。她(他)原先的厚厚的壁壘會一點又一點地被軟化,她(他)的生命活力會慢慢綻放。

本文作者:李瑩,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瞭解作者更多信息,詳戳↓↓

李瑩 天津市 幼兒兒童諮詢 青少年諮詢 成年人諮詢 老年人諮詢 孕產婦諮詢 留學生諮詢 性少數人羣諮詢 在線心理諮詢?

www.jiandanxinli.com圖標


最後,動動手指點個讚唄,一門學了就能用的心理諮詢實操應用課程免費贈送給你~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uni(ID:jdxl-uni),回復「365」即可獲得《每天學點心理諮詢》課程。課程學習你將收穫:
  • 掌握理解情緒,識別自我情緒、正確對待情緒甚至「雙向情感障礙」的方法
  • 瞭解人格障礙、抑鬱症、進食障礙等常見心理疾病的識別與治療
  • 學習團體諮詢、藝術治療、曼陀羅彩繪心理治療等心理技術的實操和應用
  • 懂得像諮詢師一樣建立關係、理解情緒、打開胸懷接納更美好的世界
  • ……

尋求心理幫助請直接添加簡單心理諮詢助理微信:jdxlzxzl,給你最溫暖的心理支持。


迴避型人格障礙也叫做畏懼型人格障礙,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以低自尊為核心,以充滿了恐懼,充滿了被人拒絕不被接納的這種焦慮感所主導的一種人格障礙體。


這種人格是和抑鬱人格有所區別的。


我們先來說一下,在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特徵定義是什麼?它有具體有哪幾個表現?


我先來介紹一下它描述到的七種癥狀,那麼只要滿足其中四項,就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正向的可以來診斷為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一個指標了。


第一,他們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感到受傷。


第二,他們除了至親之外,幾乎是沒有任何好朋友,沒有知心人的,或者說僅有一個非常小的社交空間。

第三,他們除非是非常的確信自己是受歡迎的,一般情況下,他們非常不願意捲入到他人的事務之中,或者其他的社交環境之中。


第四,他們的行為是很退縮的,對於需要人際交往的這些社會活動或者說工作,總是盡量的避免,盡量的逃避。


第五,他們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會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他們常常會對問題不作回應,因為怕自己的回答惹人煩惹人討厭。


第六,他們是非常的敏感和羞澀的,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所以常常是一種撲克臉的狀態,給別人的印象是他們非常的冷淡,非常的疏遠。


第七,他們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是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情的時候,總是會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也就是說他們對事實真實存在的挑戰缺乏客觀的認定,特別容易擴大困難度,畏難心理很強。


這個是美國的精神障礙的診斷和統計手冊是這麼講的。但我們中國的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不僅沒有這個病,然後還用另外一個比較相似的,但是又和它不一樣的人格障礙疾病來代替它,這個名字是什麼呢?就是焦慮型人格障礙。


同樣是極其低的自尊心,同樣是非常強大的畏難心理,非常持續的而且特別的穩固的緊張感恐懼感,在美國的文化下會看到是,如果你不喜歡社交,你可以躲避開他,迴避掉這些社交情景,你不喜歡關係你可以迴避掉關係,你可以自己一個人過相對隔離的生活,特別的疏離於人羣和社區,一個人生活,所以我們給你做一個人格的障礙的命名,就叫做是迴避型人格障礙,或者說畏懼型人格障礙。


但在中國我們卻是焦慮型人格障礙,雖然它們的內核是一樣,都是低自尊,都是非常恐懼,都是特別的害怕被拒絕,特別敏感的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來做出反應,但是我們為什麼會給它起名叫焦慮型人格障礙而不說迴避型人格障礙呢?我覺得這裡面有很大的一個文化特徵。


在一個集體主義文化為主導的中國,你自己去選擇完全過自己的生活,這個可能性是幾乎不存在的。即使你去這樣做了,你依然背負著你天生所屬的家人、你所屬的社會關係對你的評價,所有這些評價都會被你背負起來。


我們常常體會到極度的焦慮,惴惴不安,總覺得自己還不夠,一定要去嘗試再去做點什麼。即使心中是很痛苦的,自尊心常常是感到很脆弱的,也很想要逃避任何和他人有關的這種關係,但我們往往在集體文化下不會這麼做,所以表現出來的就不會是迴避型人格障礙,而更多的是焦慮型人格障礙。


那麼迴避型人格障礙或者說畏懼型人格障礙是怎麼形成的?


研究顯示其實是既有天生基因的作用,又有很多後天成長環境或者養育方式影響。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38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實用人格手冊:讀懂自己與他人的必備指南

壹心理 專業而溫暖的心理服務平臺

38 小節 | 10 小時

¥99.00 會員免費


喜歡別人對自己好,證明自己被愛。可是又覺得別人對自己的感情是假的,不相信自己真的被愛。當別人不再關注他,他就會害怕,因為害怕失去就會討好你,要是你重新在乎他了,他就會遠離你。他看不起要親密要依賴的人,假性獨立,其實內心極度空虛。可能是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傷害,小時候不被關注,瞭解。現在不信任人。想要對別人好,可是怕被嫌棄,不敢和別人進入太親密關係,也因為認為關係都不能長久,怕失去怕付出。


我敏銳地察覺到了即將被丟下的可能性,於是我趕在別人離開我之前先閃人,這樣我就安全了。 ???

這是我跟前任分手前的一條微博。

我在感情中驕傲又自卑,脆弱又要強。察覺到對方要後退半步時,自己先後退十步。

我對一段親密的體貼的健康的穩定的關係沒什麼安全感,我明明渴望平平淡淡的幸福,卻總是情不自禁做出破壞感情的言行。那些充滿傷害和不確定因素的關係反而讓我覺得正常,那樣才適合我。

我認為每段感情都不會有好結果,也是因為害怕結束,就總提心弔膽想要提前結束,像墨菲定律,但我無法逃脫。我很難從骨子裡信任一個人,我想我是喜歡他的,卻總在內心不斷試探懷疑。

我總是裝作一副對愛情無所謂的輕佻態度,那是我的自我保護方式。如果對方知道我很愛他,他就不在乎我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連我自己都無法避免,如果有個人對我表現出強烈的感情,我第一反應是想躲開。 ?

我渴望被對方喜歡被對方關注,又想躲得遠遠的,大概還是覺得自己不值得配不上被別人好好對待吧。我總是如此搖擺不定。

即使分手後我也還是想被對方關注,我依然是喜歡他的,我仍在找一些自己仍被在乎,沒有在心理層面被拋下的證據。但我就是做不到好好跟他在一起,就是做不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