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张巨大的水网,它让黄河长江“握手”,让四大流域“拥抱”。每年向华北平原调水448亿立方米,解决北方几十个城市的喝水问题。这就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如何防灾减灾保水量、修复生态护水质,成为这项“国之重器”的头等大事。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中线工程的“蓄水池”“水龙头”。然而,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给水源地带来了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严重等现实困境。

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采取治污、退耕还林等措施,有效减少库区的水质污染,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在此过程中,气象保障一路同行。

1.

气候变化:水资源调配“更难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将进酒》中脍炙人口的名句道出了气候与水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1277公里,跨越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区。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变暖将影响调水的时间及空间节律。据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将使得中线供水区呈现夏季降水增多、冬季降水减少的趋势。

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鲁帆表示: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年内、年际间以及空间降水分布都将出现较大差别。气候变暖将加剧极端事件,增加干旱、洪涝等灾害发生频率,使受水区或供水区的水量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动。

此外,温度在波动中上升,容易导致水质恶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严登华指出,供水区极端降水事件增多,特别是洪涝和干旱的发生频次增加也与水质好坏有一定关联。

近十年来,库区水源地气温增幅明显,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秋雨增多、春旱频发。针对丹江口水库湿地生态环境目前面临的问题,气象部门主动从生态气候监测、人工增雨(雪)补水、精准预报预测防洪等方面做出有力应对,全力提升水源地汇水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2.

多源监测:保护水质要“耳清目明”

在丹江口陶岔渠首引水渠随手捧一口水,可以直接饮用。渠中的水质监测仪表24小时不停运转,记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数据:酸碱度7.90,水温12.26℃……

守护着一渠清水的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农民李进群。

作为千里调水干渠渠首第一站,通过采水泵从渠中50厘米以下取水,进入设备以后进行自动分析。工作人员可以远程看到数据,也能把数据同步传输到北京。

在天空之外,卫星遥感同样也在紧紧“盯着”库区的水资源——基于GF-1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气象部门可对丹江口库区水域面积、湿地、植被覆盖度、水质等进行监测和评估。

据悉,南阳市气象局今年将在丹江口水库建设囊括14类监测项目的生态气候观测站。该观测站一旦建成,可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状况,为确保库区水质和生态安全、保护库区周边生态环境、防范水源地水土流失、水资源科学调度等提供更加精准的分钟级数据流。

3.

补水增容:不能渴着“京津大水缸”

积聚了巨大力量的丹江口水库库水,从陶岔枢纽工程奔泻而出,如一条巨龙一路向北疾驰,进入燕赵大地,滋润这一方干涸的土地。然而,被誉为“京津大水缸”的库区水源地也常常会“饥渴难耐”。

2016年,南阳市境内南水北调中线汇水区所在的淅川、西峡、内乡等县持续降水偏少,多处可见龟裂的大地。丹江口水库水位也在持续下降,对南水北调工程顺利供水和水质维护造成不利影响。

渠首水利工程

南阳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珏说:

人工増雨作业一方面可有效增加库区的蓄水量,提供水源保障;另一方面可增加库区保护区降雨量,涵养库区保护区的植被生态修复,减少水土流失,为保护水质作出贡献。

为此,南阳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变化,抓住有利增雨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并争取省人工增雨飞机助战。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业的共同影响下,南水北调中线汇水区所有站点降雨量均大于10毫米,为丹江口水库增量增容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丹江口水库流域人工增雨工程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这个集综合人工影响天气地面指挥系统、飞机人工增雨基地、生态环境监测于一体的水源地人工影响天气项目,将推进丹江口流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实现空地一体化、常态化,有利于增加丹江口水库库容、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4.

防洪保渠:“输水根基”动摇不得

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运行需要“天时地利”来保证,自然因素如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都会对干渠造成冲击

遭遇洪涝灾害的南阳市。

2018年5月18日深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村突降短时强降雨,3小时降雨达到70毫米,导致灌渠水位暴涨,当地农田被淹。

2018年7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市卧龙区十二里河段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干渠面临巨大的防洪压力。27日上午,丁洼村渠降雨量大,水位暴涨。

淅川县气象局提前把服务库区通水安全保障单位相关人员的手机号码集中起来组建成了单独的气象服务平台,方便通过手机短信形式直接传达降水预报、雨情信息及重要天气预报,帮助相关单位迅速接收信息,适时做好防洪、水情调度。

每次极端天气过程来临之前,气象部门都会提前向市防汛办、应急办、渠首办、水利局等单位发布预警信息,并在过程中及时派出服务小分队,现场跟踪服务,及时测量雨量,研判天气形势变化,及时主动与相关单位沟通,为渠首防汛抢险当好参谋助手。

THE END

在记者截稿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输水2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直辖市)5300多万人。500多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监测结果显示,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总体向好,中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优于Ⅱ类,其中Ⅰ类水质断面比例占82%以上,切实保障了沿线居民的安全用水。

“南水”进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