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我是科羅廖夫,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儘管裝甲汽車出現的很早,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已經面世,蘇軍1939年在哈勒欣河戰役中還大量使用過。但由於越野能力的限制,裝甲汽車不能運輸步兵伴隨坦克部隊進行野戰突擊。而且在二戰時期,各國的裝甲車都不太多,也沒有戰後中國六三式和美國M113那種概念的裝甲輸送車。最接近的是美製和德制的半履帶裝甲車,或者英制布倫機槍運輸車。現代意義是裝甲輸送車,是蘇聯和美國在二戰後為了提高步兵在覈戰爭中的生存和戰鬥力而研製的。

坦克從二戰開始,成為陸軍最重要的主戰兵器和突擊力量,集中使用坦克,以裝甲部隊為進攻核心,成為各個陸軍強國的主要作戰方式。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各國的機械化程度沒有今天那麼高。

在二戰時期,德國的裝甲擲彈兵師(相當於機械化步兵師)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步兵是乘裝甲運兵車的,其他的只能坐卡車或馬車。而裝備精良的美軍也只能給裝甲師中的一半機械化步兵配備半履帶裝甲車。

二戰時蘇軍的問題就更嚴重了。衛國戰爭開始以後,蘇聯開足馬力生產坦克,產能向坦克傾斜,裝甲運兵車就更不在考慮範圍內了。

機械化步兵部隊配備的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面世之前,步兵要想跟上高速突進的裝甲縱隊,兩條腿怎麼才能跟上坦克履帶前進的速度呢?所以各國都創造性的發明瞭坦克搭載步兵的戰術。步兵直接搭乘坦克機動就始終作為一種權宜之計存在。

蘇軍伴隨坦克進攻的步兵都會搭乘坦克進入戰場,然後下車作戰。這樣做有很多好處,一是節省了士兵的體力,解決了摩托化的運兵車輛不足問題,二是步兵與坦克可以同進同退,有效提高部隊的進攻速度,還可以讓步兵充當坦克的眼睛,起到放哨的作用,坦克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蘇軍步兵趴坦克時,人數是有嚴格規定的,比如輕型坦克可趴6人,中型坦克趴10人,重型坦克趴12人,不能再多了,否則就可能發生危險。戰後,蘇軍率先全面實現了機械化,廣泛裝備BTR輪式裝甲車和BMP履帶式步兵戰車,並發展出了步兵乘步兵戰車作戰的新戰術,機械化步兵才徹底不用趴坦克了。


這和蘇軍的作戰指導思想有關。蘇軍重視坦克的進攻力以及步坦協同,讓步兵跟著坦克跑,所以建造了大量坦克,但對步兵本身的機動和防護能力還沒有形成概念,所以沒有專門的裝甲人員輸送車。


二戰前,沒有一個國家擁有裝甲輸送車。最接近的是英制布倫機槍運輸車和德制半履帶車。因為當時軍事思想和科技的限制。裝甲輸送車是蘇聯在二戰後為了提高步兵在覈戰爭中的生存和戰鬥力而研製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