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與經濟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按理說,金融是整個經濟體系內的重要一員,金融負責為全行業分配流動性,根據市場冷暖調節流動性進行資源疏導。可現實中,金融反而成為了整個體系中的吸血蟲,非但沒有起到流動性分配的作用,反而變成了促成泡沫的癌細胞。

對於很多人而言,金融與經濟也許是非常相近的兩個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金融還是經濟都直接與錢掛鉤,而錢纔是廣大喫瓜羣眾最為熟悉的東西。所以,大眾只認錢,而錢又是金融與經濟的標籤,自然也就很少有人會注意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

「資本逐利是天性」,金融是資本的母體。央行作為掌管一國貨幣政策的唯一調控機構,直接掌控金融行業命脈。同時,央行也是經濟宏觀調控的主力。但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以來,全世界各國似乎都一下子不會搞經濟了,各國經濟都陷入由各國央行掌管的扭曲境地。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討論經濟必然離不開美國。自1951年3月,美國財政部與美聯儲達成協議後,美聯儲正式獨立出來,其施政不再受財政部限制。不過,雖然嘴上說著「央行獨立性」,但由於美聯儲主席一職需要總統提名,所以每當碰上大選此類重要政治週期時,美聯儲還是會考慮一下「特殊」因素。

回顧過去40年(因為中國改開只有40年,便於比對)的美國經濟發展,有三次經濟發展停滯期、衰退期。第一次發生在1980年——1982年、第二次發生在1990年——1991年、第三次發生在2008年——2009年。

美國第一次經濟停滯期時,國內正處於高通脹時期。美聯儲主席沃爾克

為了對抗高通脹,始終把美聯儲基準利率維持在10%水平之上,最高時甚至超過20%。(註:央行基準利率是銀行利率下限,這意味著居民存款年利息普遍高於10%)

過高的利率導致銀行不堪重負,大小銀行均出現破產倒閉現象,直到1995年,銀行業為危機纔算平息。美國銀行業危機於1988年達到高峯期,當年共有279家銀行倒閉,倒閉銀行總資產超500億美元,相當於當年GDP的6%。整個這場銀行業危機共帶來了1600餘家大小銀行倒閉,倒閉銀行的不良率普遍高於5%,部分業務較為單一,所涉領域包括農業、房地產、軍工等銀行首相向較大。

也就是說,在過去的40年時間中,在1995年前的美國銀行業本身存在嚴重問題,其與經濟的關係屬於一種非常態關係。美聯儲的調控更大程度上是在挽救危機,而非正常調控。(這段時間內,美國為了把自己從泥潭中拉出來,召開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聯合德國、英國、日本、法國要求共同打壓美元,逆轉美國貿易逆差)

1995年至2008年這段時間,美國的金融與經濟之間的關係才逐漸理順。算是短暫的一段「平穩期」。

不過,好景不長,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再次破壞了金融與經濟之間的正常關係。準確的說,應該是不正常的金融與經濟的關係引發了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2008年之後,美聯儲三輪QE貨幣政策也是非正常情況下的調整。

從股市反應看,1995年之後那段時間出現過一輪加速上漲的高潮。這期間雖說有美國互聯網泡沫的影響(科技股主要集中於納斯達克市場,紐約市場數量較少),但整體上而言,還是實體經濟的增長所致。

資本在那段時間內大肆從事槓桿業務,在引發2008年那次金融危機前,資本賺得盆滿缽滿。倒黴的是整個美國社會和全球各國,不得不為這場金融危機買單。美國政府債務體量突破了20萬億美元,美聯儲槓桿最高時曾達到78倍,不得不被迫縮表;全球各國受美國貨幣政策轉向影響,只有依靠本國政府和央行放寬政策對沖負面衝擊。

總結過去40年的美國經濟發展,金融與經濟的關係長期處於非常不健康的狀態。金融透支經濟,經濟反噬金融,整個美國經濟的發展一直因金融主導而處於亞健康狀態。這也是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美國市場一定會出現一輪危機的主要原因,金融失控導致美國經濟新陳代謝混亂。

不過,美國經濟的底蘊較為深厚。雖然,從銀行業危機之後,美聯儲一直都在不斷印錢支撐經濟,但美國的M2與GDP的比值一直連1:1都不到。這意味著美國並不存在貨幣超發情況。當然,美聯儲繼續印鈔的空間的確也被不斷壓縮幾近極限。(註:M2與GDP比值不存在國際標準,一般而言,該比值越低越好。但在經濟週期中,央行對於經濟的宏觀調控會出現波動性,有時候高一點、有時候第一點。1:1的狀態意味著投入貨幣與經濟產出完全對等。)

從金融與經濟關係來看的話,作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的美國顯然不是成功案例。

如果把視線轉移到中國的鄰居——日本,又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上世紀中期,日本成功的從二戰失敗國陰影中走了出來。在高度工業化的基礎上,經濟迅速從戰後恢復。但經濟增長勢頭至1978年就到頭了,在1985年著名的廣場協議後,日本央行採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最終引發了89年日本金融危機。而在89年金融危機之後,日本央行在懵逼了2年多時間後走上了量化寬鬆的救市道路。自此之後,日本的央行也陷入了與美聯儲一樣長期夾在金融穩定與經濟增長之間疲於奔命。時至今日,依舊如此。

上世紀,日本從戰後陰影中走出來後,其國內經濟出現了過熱發展現象。當時的日本處於一種異常極端的情況。

按照常理說,企業要融資都是企業家求著銀行放貸,王健林自己曾披露說被50家銀行拒絕,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更是難上加難。

而在當時的日本,情況完全相反。企業家從孫子變成了大爺,銀行從大爺變成了孫子。那個年代,日本的銀行業務員是挨家挨戶的去敲門求著企業家借錢。有的甚至為了拿到一份合同不惜跪舔。那時的日本社會也是一種較為淳樸的社會風氣,一般有人低頭求助,在能力範圍內都會給予幫助。同時,由於整個社會浮躁氛圍濃鬱,日本人急於從戰敗陰影中解脫,大眾過度消費製造了經濟繁榮的假象。這種信號也傳遞至多數企業家,導致他們盲目樂觀,以至於他們敢於借錢,自然也就無所謂從哪家銀行貸款。

實際上,當初許多日本企業根本不需要銀行貸款,企業僅憑自身每年的利潤都夠充斥自己的現金流。一片大好的景象麻痹了多數企業家,沒有必要的貸款反而成為了日後的炸彈。

面對當時那種狂熱的浮躁氛圍,日本央行也是添油加醋。日本的M2/GDP比值一直高於1:1的狀態,而且,該比值不斷擴大,沒有縮小跡象。1980年時,日本的M2/GDP才3、4倍,到了現在已經是10倍左右的水平。

日本央行的貨幣調控政策一直處於較為寬鬆狀態,在過去40年中,沒有最寬鬆,只有更寬鬆。

在1989年末那場日本金融危機爆發時,日經指數接近4萬點,賣掉整個東京就能買下整個美國。很明顯,只要稍微專業一點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資產泡沫大了去了。但新上任的三重野康急於立功,完全不考慮大局立即加息。

危機爆發後,這哥們也意識到自己犯錯了,但如果剛剛加完息就立刻降息明顯是自己抽自己嘴巴。所以,在危機爆發後,這哥們選擇休克療法,簡稱「裝死」來應對。到了1992年,實在裝下去了。於是,這哥們開始降息。在1992年至1993年這1年多時間內,日本央行基準利率從6%下調到不足2%。這種救市方法帶來的結果是日本政府承擔了社會中的經濟代價,經濟的自由市場屬性減少,對於政策的依賴加大。到了1994年這哥們任期到期時,居然還大言不慚的說,「There is alway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譯:隧道盡頭是光明。那時候,日本大藏省(財政部)承擔了託底經濟大任,日本央行幾乎是在亂作為。

所以,他的接班人自然也是出身大藏省,松下康雄交接後自然也是很無語。因為他接手的是個爛攤子,股市和樓市在接下來的一年內依舊在下跌。由於泡沫破滅、危機爆發、經濟崩盤,整個日本社會把怨氣全都撒向了政府。日本民眾對於政府的批評、指責此起彼伏。在那種環境下,坐上央行行長的位置是非常燙屁股的。

松下康雄最需要解決的是切斷銀行壞賬與實體企業形成的互相負面影響關係。(企業倒閉——壞賬增加——放貸減少——企業倒閉)

但是,結果證明,松下康雄對於金融與經濟間的負循環鏈條毫無辦法,央行放寬貨幣政策創造的市場流動性根本比不上負循環創造的壞賬數量。

這哥們非但無能,而且自己手也不幹凈,在擔任央行行長第四年時,被揭發出貪污醜聞,最終引咎辭職。(日本央行行長五年一屆)

接棒的速水優是個保守主義,他本人並不支持過度寬鬆貨幣政策,但現實情況逼得他不得不妥協。1998年任職的速水優最先要面對的就是在本國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還要處理東南亞金融危機衝擊。

1999年,這哥們在保持M2相對平穩的基礎上,立刻實施了超激進寬鬆貨幣政策,即零利率政策與量化寬鬆政策。準確的說,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QE政策就是速水優超激進貨幣政策的改良版。

此外,這位老兄的另一壯舉是於2002年開始命令央行大舉買進銀行股穩定銀行業。但恐怕他自己也沒想到,這為之後日本央行炒股開啟了先河。

2003年接棒的福井俊彥可以說是個庸才,這二傻子啥都不會,就只會一招——印鈔。對比M2與GDP變化可以看出,在2003年至2008年期間,日本的M2幾乎翻了一倍,可GDP卻還在同一水平線上。這人應該算是近40年中,水平最差的日本央行行長。

2008年,被稱為「最後的武士」白川方明走馬上任。白川方明主張放鬆管制、改革稅制、開放市場(怎麼看著這麼眼熟呢)。他認為,只有經濟增長和維持適度寬鬆環境才能對抗通縮,並且,他直接點明瞭,「單靠大量印鈔不能擺脫通縮。」

這哥們屬於懂點事但不會做人類型,說話太耿直。他在下臺前還死不悔改的說,「市場人士所可能樂見的,不一定有利於經濟長期表現。我認為央行官員相信能夠自由地口頭控制市場波動的想法是很危險的。」說這話,安倍晉三聽得進去嗎?

在他任期內,央行也非常激進的印鈔,但不同於前任。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在那種情況下能夠立刻反應過來堅決向市場投放貨幣實屬不易。相比之前亂操作裝死的和只會無腦發幣的要好多了。日本經濟也相對出現了一定程度回暖。

2013年上任的黑田東彥則不一樣,他太會做人了,安倍說啥就是啥。所以,在2018年任期到期後還能連任,這也是40年來第一位能夠連任的日本央行行長。至於黑田東彥,他的路還沒結束,現在尚不能妄下結論。(對於連任問題,我寫的有些調侃成分。因為日本政局一直不穩定,央行行長之位本身不可能剝離政治屬性,必然會受到政局變化影響)

總體而言,日本的金融與經濟間關係從最先的金融創造泡沫到之後的被動四處救火,也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狀態。

那麼,這世界上難道沒有一個金融與經濟關係相對良好的案例嗎?當然有,看看德國就知道了。

從歷史數據上看,德國經濟相對美國和日本算是較為平穩的發展。1985年的廣場協議,西德也是參與者,西德也被逼著馬克升值,但不同於日本,德國的經濟所受影響並不是很大。(日本經濟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調控不當造成,廣場協議算是導火索但並非主因)

德國的情況較為特殊,如果同樣回顧過去40年的話,只能從1990年開始截止到1999年前。因為1989年柏林牆剛倒,1990年東德才併入西德,那纔算是當前德國的開始;另一方面,自從1999年開始,德國馬克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歐元,而歐元是整個歐元區的貨幣,由歐央行掌控,並非德國央行所能決定。雖然德國是歐盟的金主爸爸,但卻不得不顧忌其餘20多個國家的訴求。所以,德國央行本身對於德國經濟的掌控時間只能算到1999年前。

如果觀察德國M2與GDP比值的話,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與日本的M2與GDP比值基本處於一種穩定上升勢頭,但德國的這一比值卻是波動的,德國的M2與GDP比值長期在1.5——2.5倍之間波動,這一比值並非保持穩定上升,而是波動式變化。

與日本一樣,德國也是二戰戰敗國。德國也成功的從戰敗後陰影中崛起。德國的情況甚至更為糟糕,整個國家統一是從1990年開始。

這一點也從經濟數據的表現得以反應。1990年開始,德國經濟開始出現明顯的加速增長勢頭。德國央行為了儘快拉動之前東德地區落後的經濟,也是從那時候起開始增加M2投放。眾所周知,東德經濟幾乎被蘇聯的愚治拖垮,東西德合併後,兩片地區貧富差距巨大。對德國而言,雖然統一了,但也出現了包袱。

德國金融與經濟的有效時間只有10年,時間上的確短了些,但在這段時間內,德國央行對於貨幣政策的把控制力卻值得借鑒。相信沒人會反對,也許德國經濟規模並非全世界最大的、也許德國經濟增速也不是全球最快的,但德國經濟是目前世界上最紮實的。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經濟學家都找不出德國的經濟泡沫,因為根本就沒有。

現今,國內有一批人在吹捧什麼香港模式、新加坡模式、甚至有些還想要走歷史的回頭路。我也表個態,這個世界上唯一值得學的、能有出路的只有德國。好好學習德國的求真、務實、沉浮。

關於中國的內容就不方便寫了,看一下圖,懂的自然懂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