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的思考方法

4 人贊了文章

巴菲特合夥人查理·芒格的思考方法是怎樣的?修改

曾有人列過一份芒格的問題清單,後被翻譯至《環球企業家》。轉貼如下:如下準則有助於達成目標,做出選擇、解決問題、判別真偽。Use notions

要利用確定的概念或某個想法

  • 使用有事實做依託的大想法
  • 明白事情的真正意義
  • 簡化
  • 利用規則並且學會篩選
  • 知道我要達成的目標
  • 尋找並且考量替代方案
  • 瞭解各種後續情況以及整體結果
  • 定量
  • 搜尋各種根據,並在此基礎上行事
  • 能夠反向思考
  • 記住,要有大的成效,就需要諸多因素的總和
  • 評估如果做錯了會有什麼後果

What is the issue? 問題的解決
  • 問題是什麼?事情的實質是什麼?
  • 事情的核心或重點在哪裡?相應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 什麼是相關的?什麼是可解決的?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可知的?什麼是可以適應的(Utility-applicability)?
  • 我瞭解事情的全貌嗎?為了使自己對事情有想法,我需要一些相關數據和基本知識儲備,否則我就得承認「我不知道」。
  • 我的判斷比其他人好嗎?
  • 我必須對什麼做出預測?它是可預測的嗎?
  • 需要做出決定嗎?如果我不當機立斷,會發生什麼?為解決此事,我能做什麼?「我」應該去做嗎?
  • 我對此問題的思考花了多少時間?此刻我思考到了哪一步?處於誰的立場上?
  • 簡化問題,先解決「不需大腦思索」的大問題,然後從自己的境地開始思考。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理解背後的含義
  • 把語言和各種想法翻譯成我明白的方式。我能理解所用的語言和結論的真正含義和暗示嗎?它意味著什麼?它是否有助於我對未來做出有用的預測嗎?
  • 我是否瞭解事情發生和運轉的方式和原因?它正在產生什麼影響?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影響?現在的情況如何?怎樣及為何會發生如此情況?其結果會是什麼(會有什麼觀察、發現、事件、體驗)?

Filters and Rules過濾和規則

  • 利用規則和預設規則來篩選——我可以如何檢測?
  • 改變規則,以適應我的心理特徵、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優勢和心理侷限。
  • 考慮我的價值觀和偏好,由此判斷事物的輕重緩急,以及希望規避的事情。

What do I specifically and measurable want to achieve and avoid and when and why?我具體想達成和避免的是什麼,什麼時候達成,原因為何?
  • 就數字而言,我想獲得什麼樣的價值?目標數字是什麼?目標效果是什麼?所設定的時間範圍是什麼?
  • 假設我已經達到了目標,那麼這個目標如何反映在數字和效果上?接下來又需要達到什麼?這個目標是否合理?如果從目標逆向回溯到現在,是否可行?
  • 我是否有辦法衡量目標的完成程度?這個標準的關鍵指標是什麼?
  • 如果我達到了目標,隨之而來的會是什麼?那是我希望得到的嗎?
  • 我可否把大的目標分成若干有期限的短期目標?
  • 我做此事的真正原因何在?是因為我想這樣還是因為我不得不這樣?我在闡述目標時,是基於內外兩方面的現實呢,還是受到了某些心理力量的影響?
  • 我能否簡短地闡述我的目標,以使人更容易明白我達到此目標的方式?
  • 這是不是我真正希望達到的結果?

What is the cause of that?成因何在?
  • 為了達到目標,我必須知道能讓我達成目標的各種成因。
  • 通過哪些要素的組合可以達成的目標?我如何佐證此公式?
  • 什麼是我不希望獲得的結果?可能促使「非目標」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我能如何規避?我必須不做什麼,或者必須避免什麼?
  • 整個系統要運轉起來,會受哪些變數的影響?這些關鍵性變數是什麼?主要的未知因素何在?有哪些確定的因素可以幫助我評估和優化這些變數?
  • 哪些變數有賴於其他變數(或情形、環境、背景、時機、行為)?哪些變數是獨立於其他變數的?
  • 什麼外力才能促使某一變數出現?這些外力來源於何處?是短期還是長期外力?其相對優勢是什麼?這些外力之間如何組合、互動,效果會如何?我如何才能讓諸多外力作用於共同的方向?缺乏了哪個外力會毀掉整個系統?這個外力來源於何處?可預測度有多高?這些外力如果出現,會促發什麼樣的合理結果?哪些外力是暫時性的,哪些外力是永久的?作用於變數的這些外力若發生變化,整個系統會發生怎樣變化?
  • 在這些變數和外力發生變化時,系統抵制這些變化的慣性有多強?變數和外力產生變化(上升或者下降)後,可能導致哪些希望的和不希望的短期和長期結果(數字或效果),如規模、體積、強度、密度、長度、時間維度、環境、參與者等?一組較小的外力如果長期發生作用,會怎樣?如果作用於變數的某一外力長期發生作用,結果會如何?什麼外力能加以改變?需要什麼才能達到臨界質量?添加了哪些外力後能達到臨界質量?如何發生作用?如果我改變了一個變數或者外力,會導致其他事情發生嗎?什麼情況會讓一個外力發生改變?這個改變會產生其他結果嗎(請注意我感興趣的是整個系統的效果和最終結果)?一個變數發生了變化,會對整體結果帶來戲劇性的改變嗎?屬性是否也會隨之改變?如果變數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結果會如何?促發改變的那個點是什麼?障礙是什麼?催化劑是什麼?引爆點是什麼?拐點在哪裡?暫停點在哪裡?侷限是什麼?有多久時滯才能等到效果發生?反饋是什麼?什麼能令此成因加速?效果若要發生逆轉,臨界點在哪裡?對這個公式,我能做什麼改變,其他人能做什麼改變?如何做?誰來做?什麼時候做?我需要改變哪些變數才能達成目標?我如何度量變化的程度?Degree of sensitivity if I change the assumptions?對目標和路徑會產生什麼影響?如果某一變數保持不變,會如何?我在提高某一變數的同時降低另一變數呢?會有怎樣的網路效應?如果一次只改變一個變數或者外力呢?外部環境中有什麼會改變我的處境?如果對其中一個變數進行優化,會產生其他什麼優勢和劣勢?什麼才能導致最終結果發生變化?如果我改變了條件,變數還會成立嗎?
  • 這一公式會否出現例外,為什麼?需要哪些條件才能達成目標?Has my goal different cause short-term and long-term?這個成因是否依賴於時間條件?通過觀察效果,我能否追溯其成因?我有否採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來審視整個系統?對主題的考量依賴於什麼東西?
  • 限制我達成目標的主要力量是什麼?

What available alternatives do I have to achieve my goal?有沒有現成的替代方案可以幫助我達成目標?
  • 通過目標、主體問題、規則、因果、行為、佐證、反證、資金的機會成本、時間、其他資源、精力、理解力、風險和精神壓力等因素,來對其他替代方案進行判斷。
  • 我有什麼依據(包括模式)來判斷這些替代方案很有可能幫我達成目標?
  • 這些因素有賴於某些特定的時間點或者事件嗎?
  • 每一個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是什麼?可能產生什麼效用?可能性有多高?你對每個結果的期待值有多高?
  • 如果現在採取某些行動,我是否會放棄未來的一些機會?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結果是什麼?
  • 通過對結果的預估,尋找最可能幫助我達成目標的替代方案。
  • 如果我做出了一個選擇,什麼將隨之發生,什麼又不會發生?
  • 每個替代方案(邏輯上)可能產生的想要的結果或者不想要(或不希望)的結果是什麼(定性並定量)?結果之後的次生結果(短期內或者長期內產生的)會是什麼?
  • 會產生什麼樣不同的情形和結果?在這樣的依據下,會產生什麼長期或短期的效應?
  • 什麼可以幫助我預測事情的結果或其真偽?
  • 為了達到目標,什麼事情必須發生?必要事件發生以及發生在我身上的可能性分別有多高?如果我逆向而行,會有什麼後果?
  • 什麼不確定因素會極大影響到結果?重複出現的效應或者複雜因素會產生什麼不希望的結果?
  • 錯誤的選擇和正確的選擇分別會產生什麼後果?
  • 我是否從不同的角度全面考慮了整個系統?我有否考慮過其社會、財務、生理和情感上的結果?別人可能會怎麼做?依照我的經驗和以前的行為,我會怎麼應對?如果別人也照我這樣做,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Bias偏見
  • 個人興趣或者心理原因帶來的會導致我產生誤判的偏見,有何原因可以解釋嗎?
  • 我所做出的結論或者選擇的事實中,是否存在偏見?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分別是什麼? — 他有多可靠?他有足夠的能力做出判斷嗎?如何加以證明?他做此判斷的目的是什麼?他有沒有撒謊的動機?他如何判斷正誤?

The hypothesis

假設
  • 假設需要基於我想要達成的目標,並用此假設去檢驗我關於結果的預估。
  • 對每個替代方案都要問:這個替代方案可能達成我的目標嗎?對每個觀點都要問:這個想法是對的嗎?
  • 我如何檢驗某個表述的真偽?在證實之前,我能否先證偽?
  • 要檢驗這一表述,我需要知道些什麼?首先,我必須知道什麼公式能夠讓我的表述成立,然後我才能知道,對於判斷未來的真正結果,什麼纔是最重要的。其次,我要知道能夠支撐和推翻這一表述成立的證據。哪些表述是需要論證的?
  • 最簡單的假設是什麼?

Look for evidence and judge the evidence尋找依據,判斷依據

  • (促發目標、非目標和意見的)主要成因出現的可能性有多高?
  • 對判斷做出真偽評判時,去尋找其意義、動力、成因、後果和正反依據
  • 如果判斷是正確的,那麼後果將意味著什麼?後果會不會超乎邏輯或者不可思議?其中有任何可預測之處嗎?
  • 我怎樣並且從哪裡才能找到支持某一判斷的代表性證據?已知的有哪些?哪些東西是毋庸置疑的?若反覆加以檢驗或用其他方式的考量,會出現相同的結果嗎?我能否對結果進行檢驗?這些依據都是基於已知因素嗎?我是否正確理解了各項數據?依據在哪裡?反面依據呢?我認可依據的理由是什麼?這一依據的權重是多少?W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evidence?可信度有多高?是否緊密依賴於外部環境?樣本是否太少?結論跟手中的依據相符嗎?有沒有違反科學法則或自然法則?
  • 我有什麼代表性的信息?對其加以觀察會出現發生什麼?我能夠通過實驗來證實我的猜測嗎?
  • 對於將會發生什麼(可行還是不可行),有沒有相關的過往紀錄(案例評估、變異性、平均率、隨機程度、自身經歷、環境、夥伴與對手,以及其他相關的因素)?有什麼理由相信這些紀錄對未來會發生的事情並不具有代表性?什麼能讓未來與以往大不相同?什麼是恆在的,什麼不是?
  • 這能持續多久?現在的主要成因是什麼?什麼外力能讓其持續、能帶來改變、或者造成阻礙,為什麼?可能性有多高?
  • 如果我拿到了能夠推翻我之前信念的依據,我必須自問:為什麼會這樣?現在是什麼情況?我拿到的是什麼樣的依據?我接受這一依據的理由是什麼?

Disprove my (or others) conclusion by thinking like a prosecutor像檢察官一樣對我(或其他人)的結論提出反駁
  • 思考會導致誤判的原因
  • 如何檢驗和證明我的結論是錯誤的?我可能犯錯的理由是什麼?從哪裡可以找到證明我錯誤的依據?這個依據可信嗎?有沒有什麼事實和依據與我的結論/觀點不符?
  • 我做的分析基於哪些主要假設?是基於真實情況嗎?假設的結果符合邏輯嗎?有人證明過我的假設是正確的嗎?如果我的想法和假設是錯誤的,結果會是什麼?
  • 我有否忽視了什麼?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我是否忽視了某些依據?當有人力介入時,我是否考慮到了其侷限性?什麼因素是不確定的,為什麼?我是否只考慮到了目前的趨勢?我有否誤解了什麼?我使用了正確的定義嗎?我是否綜合考慮了所有相關的因素?我採用了合適的衡量標準嗎?我有否混淆了成因和相關性?如果我的目標是基於某個我認為正確但其實是錯誤的理念,會如何?其中會有隨機性的或者系統性的錯誤嗎?對於我所得到的結果,有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我有否考慮過,整個系統或者某些互動環節的可能會出現我不希望發生的變化?
  • 我的想法是否存在偏見?在做出一個極具智慧的決定時,我的自我是否過於膨脹?我真的會創造歷史紀錄嗎?我有否看到可能產生的反作用?
  • 我沒看到的是什麼?其重要之處是什麼?如果逆轉我的假設,會否得到極度不合邏輯的結果?這個可能性是不是更高?有沒有反例?什麼依據可以證明我是錯的(或者證明我無法達成目標)?實驗(或者經驗、觀察)得出的證據中,有哪些是錯誤的?有更多支持性的證據嗎?這些錯誤是如何導致的?
  • 意義何在?我能否向人們證明正確假設所得到的結果是不可能出現的?如果我用數學的方式準確描述出來,其隱含的影響是什麼?相反的方向是不是更有可能?如果是,那麼現在的想法就是錯誤的。
  • 負面影響表現在什麼地方?
  • 我會因何受到傷害?什麼可能向錯誤的方向發展?什麼會讓事情走偏?如果這樣,結果如何?
  • 事情出錯的頻率如何?會否有意料之外的因素?什麼事情發生後會極大改變整體結果?
  • 可能發生的最壞的境況是什麼?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不幸發生了,我該怎麼做?如果事情繼續惡化,後果會是什麼?這個後果的後果又會是什麼?
  • 如果我受到多種外力的阻礙,結果會如何?哪種有效效應是危害最低的?
  • 執行中會面臨什麼風險?
  • 我最不希望出現的是什麼?我最不確定的是什麼?
  • 一個看上去是優勢的因素有沒有可能讓我得到不希望的結果?我會怎樣失去某個優勢?
  • 怎樣構建系統才能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有修正辦法嗎?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有沒有備選方案?我能加以修正嗎?設定什麼樣的規則可以幫助我達成目標而規避不希望的結果?有沒有內在的安全隱患?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if I am wrong?如果我錯了,後果會怎樣?
  • 我把賭注押在哪些關鍵要素上?我是否拿對我重要的東西去冒險,換取的有可能是對我效用相對較低的東西?
  • 與現有的次優機會相比,我的正確決定所帶來的益處和價值是什麼,錯誤決定的成本(金錢、時間、精神壓力等)是多少?
  •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堅信其結果能最好地實現我的利益;或者我相信能符合我利益,但後來證明我錯了;或者它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利益。上述三個可能性給我的目標帶來的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會是什麼(實際損失和機會成本)?我能否加以應對和/或還原?
  • 我不這樣做是因為我堅信其結果不能最好地實現我的利益;或者我相信不符合我利益,但後來證明我錯了;或者它根本就符合我的利益。上述三個可能性給我的目標帶來的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會是什麼(實際損失和機會成本)?我能否加以應對和/或還原?
  • 如果我因為認為不必要而此刻不採取任何行動,但時候證明我錯了,這給我的目標帶來的短期和長期的後果是什麼?我能否加以應對和/或還原?

What is the value?價值是什麼?
  • 對我來說,每一個替代方案的實際效用和優勢是什麼?哪個方案最有利於我達到目標?它是否真的比其他選擇更有吸引力?
  • 我用什麼標準來判斷替代方案之間的優劣?
  • 通過對每個替代方案的特點進行打分,我最看好的是哪一個?
  • 這個選擇能不能讓我脫穎而出?能不能造成一定的影響?我是否願意接受某種特定的結果?

What yardstick can be used to measure progress or to measure things against?

採用什麼標杆來衡量事情的進展?
  • 我採用了哪些標杆?用作決策依據的標杆是哪些?
  • 我怎樣才能容易地評估我向目標推進的程度?有哪些指標可供我對照?
  • 我所構建的系統能否激勵人們按照最有利於達成目標的方式去行動?或者,這個系統是否會阻礙目標的完成?

How act now?現在如何行動?
  • 我可以執行嗎?我現在必須開始採取的特定行動是什麼?首先需要做的是什麼?
  • 誰做什麼,什麼時候做,在哪裡做,為什麼做,以及如何做?
  • 我知道決定性的點(時間和效果)在哪裡嗎?
  • 我是否設置了一定的控制體系和規則?為什麼這些規則是合適的?如果我不設置這些規則(或者不改變我做事的方式),結果會如何?這個規則要求我必須採取哪些管理和實踐的舉措?要遵循這個規則,會花費多少時間?我能否決定自己如何遵循這些規則?我可以設置一個有時間限定的規則嗎?這些規則在哪些地方會失效?

Have I made an active decision?我所做的是一個靈活的決定嗎?
  • 我是否準備好了改變決定,以適應新的信息和新的判斷?
  • 如某一特定事件發生,是否需要做出新的決定?如此問題今天就存在,我有否對其進行過評估?支持此決定的理性思考現在是否存在?有什麼新的證據證明這個可能性能可以得到改變?我衡量進展的標準,是否能讓我判斷之後將要發生的事情?哪些事件是相關的,哪些是不相關的?我的目標會否因此發生改變(若不考慮時間長度)?

Post mortem or learning from mistakes

死後反思還是邊學習邊成長?

  • 事情進展的情況有多好或者有多不好?我有否採取什麼行動?我說到做到了嗎?當時我是怎麼考慮的?初衷和現實的出入在哪裡?
  • 為什麼我會犯錯?犯錯的過程是什麼?在哪裡犯錯了?機會成本有多大?
  • 我如何判斷現狀是否會照此繼續下去?我對錯誤有沒有採取行動?如何才能不重演錯誤?我該做卻未做的是什麼?我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哪裡?我必須提高和學習的地方在哪?

What exactly is the problem?問題的本質在哪?
  • 我想達到的是什麼?為什麼我沒有達成目標?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在哪裡發生的?什麼時候發生的?誰被影響了?
  • 我的目標因何而達成?能夠促使我達到目標的因素會受到什麼幹擾?這些因素是標還是本?對我達成目標構成限制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哪一個?我把目標建立在什麼原則和假設上?如果這些原則和假設有誤的話,結果會如何?假若不存在任何限制,最好的行為鏈是什麼?其他可能的結果是什麼?

WHAT ARE THE LIKELY CONSEQUENCES CONSIDERING HUMAN BEHAVIOR?人類行為納入考量後的結果What is causing me to do this?什麼促使我這樣去做?目前我所處的環境和我的心理狀態如何?如果避免了痛苦,我能獲得什麼好處?我如何判定什麼是結果?它們讓我難受還是愉悅?哪種心理趨向會影響我?這些因素會導致我做出誤判嗎?

What is the context?

做決策的語境是什麼?環境和參與者(包括其規模)是什麼狀況?誰是決策者,他做決策的標準是什麼?誰獲益,誰買單?誰為結果負責?參與者對現實結果的看法會受什麼影響?Can I judge him?我能對他做出正確的判斷嗎?我能判斷他的角色是什麼嗎?他的經歷如何?哪些臨時性或者永久性的特徵在影響著他(如年齡、文化背景、健康情況或者心情)?什麼環境(內部或者外部的)或者處境會影響他?他是否意圖向我出售什麼?What is in his self-interest to do?他的個人利益在哪裡?什麼會符合他的邏輯?他如果避免痛苦,可以獲得什麼益處?他將什麼視為痛苦?他害怕什麼,為什麼?他想多得到一些什麼,不想失去什麼?什麼「資源」會帶給他動力?是他的健康、工作、家庭、職銜、聲名、地位還是權力?什麼會激發他,什麼會打擊他?什麼會(被他視作)是對他的懲罰?他可以如何被評估?他怎樣看待「非目標」的後果?對某事的相信(或者不相信)是否能給他帶來優勢/利益?What are the psychological tendencies and shortcuts that influence him and can cause misjudgment?

什麼心理取向或缺陷會導致他做出誤判?

什麼偏見會影響他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外在原因可能會影響他?哪些誘惑會符合他的個人利益?什麼會激發他去行動?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結果是什麼?我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能達到我的目標嗎?有利於他的東西是否也有利於我?我們建立的系統是否能讓相關參與者的利益與我的目標相一致?他的錯誤決定是否會由這個系統來買單?他是否知道他的行為的結果?對他來說,短期或長期的結果是什麼?責任鏈是什麼?他對結果是否負有責任?如果換一個人也做同樣的事情,會如何?What system would I like to have if the roles were reversed?如果交換角色,我希望構建什麼樣的體系?如果將我的角色調換,我希望怎樣被對待?什麼會促使我去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情?我能通過什麼行為取向來影響他的行為?如果我執意要達成「非目標」,我需要怎麼做?把角色轉換回來後,我能夠避免以上事情發生嗎?Is this the right system?系統正確否?

我可以滿足他的個人利益嗎?我能否消除他對失去聲名、金錢、地位,以及家庭的恐懼?我可以改變他對痛苦的看法嗎?怎樣架構體系才能使某些影響最小化?我有否告訴過他我的期望是什麼?我有否檢查過已經完成的事情?對於成功完成的事情,我是否給出了鼓勵與支持?他掌握必需的技能、知識和相關的信息嗎?他知道自己肩負的期望嗎?他是否明白無誤地知道目標是什麼,如何達到,以及為何這是最優途徑?他會評估自己的進度嗎?這與他的日常行為有關嗎?他是否負有責任並獲得了授權?他所能得到的獎勵是否和目標一致?我可以設定什麼樣的規則來應對人類共有的侷限性?設置一個相反的規定會怎樣?哪些改變是必須發生的?誰對此負有責任?發生改變的可能性會有多大?他的價值觀是什麼?他的目標?他會將什麼視為結果?如果他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去做,他會如何看待結果?如果他不照我們希望的那樣去做呢?

BUSINESS EVALUATION業務評估Filter 1 - Can I understand the business - predictability?過濾器1:我能理解業務嗎——可預測性
  • 需求的原因——我有多確定(並且能解釋為何如此確定)人們將來仍會繼續購買這類產品或服務?過去的情況是什麼,未來可能發生什麼?需求是否呈週期性?生產能力與需求的對比是什麼樣子?
  • 回報能力——產業和公司的回報能力,以及其過去10年的發展狀況是什麼?
  • 產業結構——競爭者的數字和規模?誰在該產業中擁有發言權?要在該產業中獲利,什麼因素是必須的?公司在產業中的地位如何?我是否知道誰會在這個市場上獲利,為什麼?
  • 真正的消費者——誰對購買行為有決定權?其決定的標準是什麼?

Filter 2 - Does it look like the business has some kind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過濾器2:此業務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優勢?
  • 競爭優勢——我有多確定(並且能解釋為何如此確定)別人會購買我公司的產品或服務而不是其他人的?其中的原因是否10年來幾無變化?在下一個10年會不會改變?
  • 價值——我們的優勢能有多強大和可持續?這些優勢在若干年後會更強大更具持久性嗎?什麼會破壞或減少這些優勢?市場進入壁壘?品牌忠誠度?受需求或價格變化的影響程度?是否容易複製?產品生命週期是否很長?客戶改變供貨商的成本和動機為何?每年能夠抵禦機競爭的價格差異(Annual cost differential against competition)?需要多大的資本投入?議價能力如何?產品過時的風險?客戶新的替代選擇是什麼?購買習慣或購買力會有何改變?若成本結構相同,競爭對手會有多大的降價空間?需要做什麼才能保持穩固的競爭優勢?還有成長空間嗎?市場對此產品的需求有上升的可能嗎?定價能力如何?
  • 盈利能力。競爭優勢能否轉化成利潤,並且如何才能做到?公司怎樣盈利?要實現收入增長,需要多少資本?財務特徵:資本回報率(營業利潤率和投入產出比)、毛利率、銷售額增長、成本/資本結構及其使用效率?正常情況下的現金流是多少?有無規模優勢?有無決定性的因素?
  • 財政特徵。資本回報(操作成本的富餘和資本轉化),毛利潤,銷售增長,成本和資本結構的效用率?正常的現金流?規模優勢?

Filter 3 - Able and honest management?過濾器3:能幹且誠信的管理層? 組成管理團隊的,是能力出眾、誠實可信,並且理解和全力去創造價值的人嗎?Filter 4 - Is the price right?過濾器4:價格正確否? 我能夠以比其他選擇有更好回報的價格買下這個產品麼?需要有事實和數據為依據。Filter 5 – Disprove過濾器5:反證生意會怎樣被毀掉?如果公司要徹底將一個競爭對手置於死地,這個對手會是誰?為什麼?如果公司繼續運營下去,5年之後誰會是競爭對手,為什麼?公司業務抵抗不利因素的能力如何?如果公司花光了所有的股權投資,它還會不會有價值?會否出現某人獲得大量資金和人才,在競爭中勝過公司?如果競爭對手並不在乎回報,他可以對公司產生多大的破壞?公司對經濟衰退的敏感程度如何?執行時所面臨的風險有多大?新技術會有益還是有害?Filter 6 -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if Im wrong?過濾器6:如果我錯了,結果會如何?還可以參考著名的查理·芒格五條,來自《關於務實思維能力的務實思考》我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吸收消化了幾條超級簡單的通用觀念,並且發現這些觀念對於解決問題很有幫助。我現在即將描述其中的五條。然後會向你提出一個極其高難度的問題。確實很難,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如何將2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變成一個足以稱為巨大成就的數字 - 20000億。然後我要試著通過我的那些通用觀念來解決這個問題......我的第一條有用的觀念就是:通常簡化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些無需費神就能做出判斷的大事情決定下來。第二條則模仿了伽利略的結論,即科學事實通常只有通過數學方式才能揭示,數學就彷彿是上帝的語言。伽利略的理論在亂糟糟的實際生活中也很管用。在大多數人生活的世界中,如果沒有流暢的數學思維,就好象一個單腿的人在參加異常激烈的比賽,註定無法贏得勝利。第三條觀念是僅僅會用正向方式來思考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必須學會逆向思維,不然就會像一個村夫想知道他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他就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確實,很多問題不能通過正向思考的方式來解決。這就是為什麼偉大的代數學家卡爾.雅各比(Carl Jacobi)會翻來覆去地說:"逆向,始終要逆向思考。"畢卡哥斯達(Rythagoras)也正是通過逆向思維證明瞭"2的平方根是一個無理數"。第四條有用的觀念是最好最實用的智慧就存在於基本知識中。不過有一個極其重要的限定條件:你必須用跨學科的方式來進行思考。你要習以為常地使用在每一門基礎學科的一年級課程中會學到的那些簡單易學的道理。當你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概念,你想要解決的問題就不會受到制約,因為大學以及許多商業性機構由於劃分成涇渭分明的不同學科和不同部門而有其侷限性,他們強烈反對在所圈定的區域之外冒險......第五個有用的觀念是真正偉大的,非常出色的成果通常只可能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比如,結核病早已有葯可治,至少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藥方正是將三種不同的藥物按比例混合而成。而另一個非常出色的成果,比如說飛機能夠起飛,也遵循了相同的模式。

董春鵬1,如果把「思考方法」理解為具體的思維技巧,那麼可以說芒格沒有什麼思考方法。2,如果把「思考方法」理解為在思考這件事上採取了什麼策略,那麼芒格的思維策略就是思維柵格。思維柵格,就是把各個學科最基本的原理比較透徹的掌握,然後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把這些原理應用到具體的思維活動中。這麼思維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它的確定性。也就是用這種方法得出的具體結論是十分牢固的。它的缺點是什麼呢?很簡單,這種思維方式太難了,很少有人能用起來。你甚至可以說這是芒格先生獨特的思維方法。柵格思維需要你熟練掌握十幾種甚至幾十種學科的基本原理。關鍵在熟練掌握上,知道甚至理解這些原理是遠遠不夠的,你要透徹的理解它們,這樣在思考一個具體問題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地把它們應用進來。這需要你建立這種思維方法的時候進行大量的閱讀、思考,需要你有極端的耐性和意志,需要你對學問和問題有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勁頭。具備這些品質的人極少。不過這不是說,你就不能從這種思維方法的學習中獲得益處。實際上,只要你開始,它總是能夠對你產生益處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每個人有意無意的都在運用基本原理思考問題。比如我們在判斷社會制度的是與非的時候,願意運用經濟學原理。人們最愛提及的政治性經濟學原理就是出自斯密《國富論》的人的自私性原理(各位,我可以負責人的告訴你們,這個所謂的原理不是正確的)。然後很多人就可以輕鬆的提出一些結論。再比如,我在判斷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好企業的時候用到過28原理。通過這個原理我得出結論,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企業都不夠好,可是就是有那麼一些企業足夠好,他們不多,但是確實存在,而這就足夠了,哈哈。對人的判斷也是如此。這個世界上有好人嗎?是的,28原理,就是有那麼一些人那麼的好。這個世界不是那麼黑暗的,簡直充滿希望啊!芒格所作的就是把我們平時做的事情作到極端。因而,成為了強大的思維武器,類似於美軍擁有的最強大的武器系統,航空母艦。對於我們來說,多學一些原理並積極的運用,總是會受益的。你不必一定擁有一艘航空母艦。3,芒格老先生的思維方法確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芒格在思維上的兩個特點。一個就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特性。一個就是在實踐中不折不扣應用自己的思維成果的決心和韌性。這兩點同樣決定了他在投資領域的成功。4,建議對芒格老先生的思維方法感興趣的朋友,仔細閱讀《窮查理寶典》這本書。僅僅從字面上你就能得到非常有價值的結論。比如,芒格演講的時候提出了一個,什麼產品漲價了賣得更好。芒格就這個問題給出了五個答案。再比如,關於可口可樂的企業分析。再比如,關於意識形態的發言,也是特別值得有著明顯的右傾或左傾的青年好好琢磨琢磨的。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能夠把《窮查理寶典》提到的人和書多瞭解多閱讀一番,那麼,我相信你整個的思想境界會上一個臺階的。你覺得孔子要是現在還活著,他會是什麼樣子呢?沒錯,他就是查理.芒格。發佈於 2011-08-117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 作者保留權利

loip01 扯談專用33 人贊同《環球企業家》的這份清單在《投資格柵理論》那本書裏也有,裡面確實包含了許多芒格提到過的思維模型,但是我懷疑這份清單的實用性。芒格的思維方法確實強調:第一,積累主要學科全部的基本思維模型並熟練運用;第二,終生養成檢查清單的思考習慣,但這份清單包含了太多領域的問題,現實狀況下用這份清單思考,看起來是複雜得牛逼,其實恰恰相反,未免把現實問題看得簡單化了,也把芒格簡單化了。當然,除了《實踐思維的實踐分析》一文,芒格從未公開「表演」過他到底是如何使用他那些思維模型的。不過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這麼個意思:想像自己是一名工匠,帶著一個工具箱,所謂的多學科模型就是工具箱裏各式各樣的工具,什麼鎚子啊榔頭啊釘子啊繃帶啊之類的。工匠會根據所要完成的工作的差別選用不同的工具,投資者(或寬泛的說,「一位明智的思考者」)也該這麼做。有三點是明確的:第一,能熟練使用的工具越多,這位工匠或投資者的優勢就越大(比起工匠,投資者還有一個優勢:工匠的工具箱裏能隨身攜帶的工具是有限的,投資者卻「藝多不壓身」);第二,很多工作至少需要兩種工具的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比如只有鎚子沒有釘子肯定做不了椅子,思維的過程也與此類似。因此,基礎模型必須全部掌握;第三,使用工具箱的時候,除了直覺想到的可選用的工具,最好還要檢查一下其他所有工具——也許有更好更簡單的解決辦法,這部分就是芒格強調的「檢查全部模型」的過程思維模型的使用方法?其實很簡單,用起來就發現這東西簡直像雜耍般有趣。比如格雷厄姆提出了投資的幾個基本原理:安全空間、能力圈和市場先生。巴菲特在各種場合都反覆強調過這些原則,但是如果是一位芒格式的思考者,他的反應應該是這樣:為什麼這些原理能成為投資的基本原理?它們又是建立在什麼之上的?畢竟你現在是在跟我說「投資原理」,而不是說「牛頓定律」或「相對論」,我理所當然要對這些原則的可靠性提出質疑。不用太麻煩,我們就能從思維模型的工具箱裏找到幾個近似的解答:安全空間。首先,安全空間這個概念來自工程學,對橋樑建設來說,冗餘的安全空間越大,浪費越大,但橋樑的安全度也越高;其次,概率論告訴我們投資其實是一系列排列組合的計算,要獲得最大的勝算,聰明的辦法就是「只在有勝算的情況下出手」,所以安全空間越大越好。《孫子兵法》裏也有類似的描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10年沃倫查理蓋茨來中國的時候,央視對話節目採訪雙人組,查理在那期節目裏發言不多,但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安全空間這個概念是由一位很聰明的人在經歷人生許多挫折後建立起來的概念,它非常有創造性」。這裡說的當然是格雷厄姆。這句話可以這麼解讀:即使你是像格雷厄姆那樣聰明絕頂的人物,也需要用安全空間這個模型來思考你的決策——因為在你的一生中,難保不會遇到大蕭條那樣的大茶煲。能力圈又是什麼?很簡單,物理學的基本理念:物質世界是有限的。人類的能力屬於物質範疇,所以麼也是有限的。不管它有多大,總能找到一個邊界。查理逆向的話一針見血:如果你還沒發現能力的侷限,你就還未擁有這種能力。市場先生的概念,當時也許還是格雷厄姆經驗性的總結,現如今,從複雜系統的角度來看,則好理解多了。股票市場遠不是有效的,不僅不是牛頓式的平衡系統,反而充滿各種「虎頭蛇尾」和蝴蝶效應。也許未來,通過某些更有效的計算模型,計量投資者能更好地預測股價(並且這種預測的成本還要夠低),不過就現下來說,預測股價不是不行,而是勝算不高。當一名投資者以建立一組長期複利為目標的時候,這種確定性不高的預測行為應該剔除出投資決策。因此,市場先生的態度大部分時候是無關緊要的,除非你有新資金可以買入。接下來又自然浮現出兩個問題:第一,很明顯,能力圈、安全空間、市場先生這三個原則,都帶有明顯的逆向思考的特點,即他們其實點明瞭投資者要避開的三個最主要的錯誤——買自己不瞭解的東西,買價過高,追逐股價追漲殺跌。那為什麼一種基於逆向思考的策略會建立起優勢呢?並成為投資這一行置頂的原則?我們檢查一下工具箱,發現數學和物理學裡有一些答案。首先,就一個系統來說,大部分失敗都源於少數幾個常見或典型的錯誤。而避開了錯誤,剩下的也就是正確了。其次,對一位有遠見的投資者來說,要獲得卓越的成就,其實就是要求建立一組長期的高複利記錄。對複利記錄打擊最大的就是由錯誤決策引發的「負複利」,比如你以20%的年均回報投資了30年,此時你的初始資金已經增長了237倍,然後第31年,你來了一個輕輕巧巧的-30%的虧損,瞬間投資回報就掉落到了166倍。沃倫巴菲特投資記錄的偉大就在於其穩定和持久,50年如一日,而這組複利數字是建立在避免錯誤的基本戰略之上的。第二,那麼為什麼沃倫和查理又在後期強調「以一般價格買入偉大企業,遠好於以低廉價格買入一般企業」呢?即沃倫在其老師的哲學中加入的部分。用數學裡基本的「縮放」原理很容易理解:投資回報就像個分數,分子是企業質量分母是買價,買價越低迴報越高;同時企業質量越高回報也越高。然而,能以內在價值1/5的折扣買入資產,已經算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了,投資者卻有不少機會能買入增長10倍的資產,並且,當這種增長是建立在企業競爭力質量之上的時候,投資者還獲得了很高的確定性。繼續說可以說一大堆,總之,查理的思維方法是非常有趣的東西。投資者通過使用多學科模型,不斷追問各種問題的根源,也正好契合了心理學中人類對尋求理由的偏好:你只有完全理解一件事,才能徹底相信一件事。沃倫曾經說能否接受價值投資的理念彷彿是種天賦,有的人很容易接受,有的人卻很難。然而查理的思維方法其實指向了另一個方向:即如果你做不到,是因為你沒有真的懂。這就像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了。發佈於 2013-06-237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 作者保留權利

美國的Robert G.Hagstrom寫過一本《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Investing: The Last Liberal Art),可以說這本書是對芒格理論的擴展,因為芒格只告訴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不同的學科來構建自己的格柵模型,而Hagstrom則進一步告訴我們不同學科的知識是如何影響投資決策的(或不同學科的知識是如何幫助投資者建立思維格柵模型的),他在書中列舉了七個學科,分別是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文學和數學,並一一論述不同學科的概念或模型對投資決策(或認識世界)帶來的啟示。

下面七點分別對應七門學科,是我在讀完全書後印象最深的部分(當然遠不是整本書的內容),這或許能稍微解釋不同學科如何幫助我們建立投資的格柵模型:

1、物理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這啟發了經濟學家對供給、需求以及價格之間均衡關係的認知;

2、生物學告訴我們生命處於不斷進化的狀態,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不同年代的主流投資策略會發生改變(因為越來越多的個體使用同一種策略會導致該策略產生的利潤降低直至失效,然後新的個體帶著新的想法入場,再次重複進化過程);

3、社會學告訴我們人類如何形成羣體以及如何達成共識,從而幫助我們瞭解股票市場產生泡沫或發生股災的原因;

4、心理學告訴我們投資者往往表現出過於自信的心理(堅信自己是對的),而這主要源於他們對信息的誤判(蒐集的信息既不完整也不準確);

5、哲學告訴我們信奉實用主義的投資者往往表現得更好,因為他們在意識到錯誤時會馬上進行修正,並總是積極獲取和別人不一樣的信息;

6、文學告訴我們想像力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從而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

7、數學告訴我們未來現金流折現的現值就是決定價值的不二法則,因此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掌握這個模型至關重要。

更好地理解投資的唯一方法是更好地理解世界。

在《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這本書裏,作者講到了美國一所以偉大著作閱讀計劃聞名的大學:聖約翰學院。整個學院的課程就是閱讀和討論西方文明史上的偉大著作,沒有獨立的專業或系別,沒有選修課程。在四年時間裡,該校學生將閱讀文學、哲學、神學、心理學、物理學、生物學、政府學、經濟學和歷史學,並以18-20個人的研討班形式進行集中討論。在更小的班級,他們也學習音樂、視覺藝術、語言(一、二學年學希臘語,後兩年學法語)、數學和實驗科學。許多曾就讀該學院現已進入投資界工作的人表示,在學院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成為好的思想者,而不是好的交易員、投資銀行家、金融顧問或分析師,而成為好的思想者無疑讓他們在工作中表現更出色。這不失為一個啟發。

我想做的,是結合這本書談談長久以來人們對於跨界思考的錯誤認識,並且提供一套我自己總結的跨界思考的策略,也即Multi-model thinking(以下簡稱MMT),它來源於我個人的閱讀、實踐,是綜合了很多理論和經驗之後的成果。

很早就打算寫了,但是準備了一年纔敢動筆。

跨界思考的常見誤區

誤區一:什麼都學還不如專心學把一門學透

在知乎上面,我經常看到一種個人簡介——「什麼都會一點,但是不精」。「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的確不敵「一招鮮喫遍天」。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把重點搞錯了,他們不明白,跨界的全部威力就在於形成共振效應(查理芒格管它叫lollapalooza效應)。

比方說,一羣人在橋上散漫的走,橋不會有事。而如果他們以相同的頻率在橋上踏步,而這個頻率恰好和橋的固有頻率相同,那麼這座橋就有可能倒塌。這就是共振效應。

對於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的人而言,他們的「十八般武藝」就如同散漫走在橋上的人。

跨界思考的關鍵就在於找到一種方式,把幾個模型聯合起來,你就能得到lollapalooza效應,這是兩種、三種或四種力量作用於同一個方向,而且你得到的通常不僅僅是幾種力量之和。就像物理學裡面的臨界質量,當你達到一定程度的質量,你就能引發核爆炸。

誤區二:跨界就是要儘可能多的吸收各種領域的知識

有一句話叫「如果你手裡拿著鎚子,那麼你看所有東西都像釘子」。很多人從這句話中得到的結論是,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形成自己的思維工具箱,箱子裡面不只有鎚子,還有扳手、 鉗子、剪刀,可以幫助你解決各類問題。

乍看之下,這個說話非常具有說服力。但它有一個明顯的漏洞——你是否每次解決問題都需要帶上這麼多的工具?本來只用一個鏟子就能解決的問題,你開來了一臺挖掘機……

而且人生有限,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準備各種工具?

所以我要在這裡引入一個全新的概念——世界的基向量。它構成了MMT的篩選機制。

熟悉數學的人對基向量肯定不陌生,如果你找到了一個線性空間的一組基,那麼你就可以利用這組基向量,通過線性組合找出這個空間內的全部向量。

同樣的道理,這個世界紛繁複雜,但有很多現象都可以由最基礎的理論模型推演出來,各個學科都有這樣的基礎理論,你掌握的模型越多,你手上擁有的這個世界的基礎向量就越多,碰到複雜的事物,就可以用模型進行組合解釋。另外,我們常說的看清事物的本質,通常就是看清楚它的支撐點。

所以,跨界思考並不在於多,而在於基……基礎思維向量多且全面。工具箱裏只需要放置必備的思維模型,輕裝簡行。

而且有了基向量,你就可以得心應手的做好下面四件事:

  • 解釋
    • 碰到複雜的事物,就可以用模型進行組合解釋。
  • 創造
    • 除了解釋,我們還可以構建。這就是智慧的極致,即通過理論模型來創造出先於這個世界的東西。比如創造計算機。比如對氣象進行預測。比如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投資分析。我覺得格柵理論的一個用法就是組合不同向量,調整每個向量的表現值,得到一個新東西。
  • 毀滅
    • 以前看《大國的興衰》裡面提到的三種模型,科技速度、經濟速度、擴張速度,能解釋大部分王朝覆滅和興盛的原因,我想,如果要毀滅一個國家,就把它的基礎支撐單元給破壞掉,比如冷戰時期蘇聯的經濟被拖垮。
  • 學習
    • 為什麼中國典籍浩如煙海,金克木卻說書讀完了,因為中國的很多書都是從最基本的書籍中衍生出來的,比如論語、詩經、春秋、禮記……人生有限,發誓窮盡有涯之生讀盡天下書無異於愚公移山。不如讀最基本的書,以不變應萬變。這就是為什麼要強調摒棄二手知識。二手知識確實相當於走了近路,但如果你沒有從一手知識中構建出地圖,下次走同樣的路,你還是不知道怎麼走。

謹記:回歸基礎!回歸源頭!

誤區三:如果按照查理芒格的做法,每次分析問題都把所有的模型用一遍,豈不是很麻煩?

答案是不麻煩。

雖然查理芒格的問題檢查清單可能有五十多項,他的模型也有100多個,但是跟他要思考的問題的複雜程度相比,還是九牛一毛。

查理芒格的核心思想其實只有四個字:逆向思維。

某種意義上,查理芒格和蘇格拉底有相似的地方,雖然他們都不知道通向真理的路在何方,但他們都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同於蘇格拉底的是,查理芒格有一整套經典或現代的多學科模型來幫助他解釋「真相不是什麼」。這麼說吧,如果人生是連續不斷的選擇題,普通的聰明人絞盡腦汁解題,試圖找到正確答案(實際上人生不存在正確答案),而查理芒格每一次都是用排除法。他的問題檢查清單就是幫助他儘可能的排除錯誤答案。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過各種考試,熟練掌握各種考試套路,我們都知道,有時候排除法是做選擇題最高效的辦法。

然而,在面臨人生的選擇題時卻總是忘記這一點。

MMT的實操案例

下面就介紹一下作為非商科出身的我是如何使用MMT方法,在十五分鐘內分析一個複雜的商業問題。

問題來源: 如何將200萬變20000億?查理·芒格說15分鐘就能搞掂投資人

這個問題如下:

1884 年,在亞特蘭大,你和其他 20 個與你相仿的一起被帶到一位富有而又古怪的亞特蘭大公民面前,他叫格洛茨。你與格洛茨有兩處相仿的地方:

你們一般都會藉助那五個很有用的普遍性原理來解決問題 你們都通曉所有大學基礎課程裏所講授的基本概念,也就是 1996 年大學裡教的那些。不過,所有的發明家以及所有用來證明這些基本概念的例證都是 1884 年之前就已經有的。你和格洛茨對 1884 年之後發生的事情都一無所知。 格洛茨願意投資 200 萬美元(以 1884 年時的貨幣價值計算)成立一個新公司,進軍非酒精飲料業,並且永遠在這個行業經營,他拿出其中一半的凈資產來建立一個格洛茨慈善基金會。格洛茨想為這種飲料起一個在某種程度上吸引他的商品名字:可口可樂。這家新公司的另一半凈資產將會給這樣一個人,這個人能十分成功地向格洛茨證明,他的商業策劃將使格洛茨基金會在 150 年之後的 2034 年升值為 10 000 億美元,即便公司每年都要拿出很大一部分收益用來分紅。而即使扣除支付出去的數十億美元的分紅,這家新成立的公司整體價值也將達到 20 000 億美元。 你有 15 分鐘的時間可以進行提案,你會對格洛茨說些什麼呢?

你可以在原文中看到查理芒格的思考過程。

我在這裡逐步演示一下我改進後的方法:

0.先把不用動腦筋就能定下來的事情辦了

他的第一步是先把可以不經過大腦就做出的決策定下來。這個和行業經驗以及直覺有關,因人而異,我就跳過這一步。

1.線性思考

要在150年內完成如此巨大的增長,必須每年保持一個極高的增長率。

簡化為一個數學公式 增長=人數增長*頻次增長

現在問題就變為:

  • 如何增加消費人數(比如消費者從美國到全世界)
  • 如何增加日均消費頻次(比如由一週一次變為一日三次)

2.跨學科思考

增加消費人數=流行 增加消費頻次=成癮

那麼,現在就只需思考兩個問題:

  • 如何製造流行
  • 如何讓人上癮

可以想見,這家公司在配方固定之後的核心業務就是營銷,而主要手段就是靠廣告,需要花大價錢做廣告。

我曾經整理了一篇包含50個多學科模型的筆記,我從裡面找出了四個最貼合問題的模型,既有心理學又有生物學。

  • 條件反射模型
    • 生理:選擇能夠刺激到味蕾和神經的成分,比如特殊的糖漿、咖啡因等。
    • 心理:做廣告時,和某種情景綁定在一起,比如開party、打完球、興奮的時候等。
  • 病毒傳播模型
    • 精簡:病毒的結構簡單。可樂的名字要簡單,包裝要簡單,口味要有辨識度,不要出太多同質化產品。
    • 快速:有方便快捷的流通渠道。
    • 變異:變異出其他產品。比如把可樂作為飲料的概念衍生為一種口味——可樂糖。
  • 弗洛伊德模型
    • 性是人類最基本的驅動力。因此可以讓可樂的某些元素和性關聯起來,比如瓶身的設計暗示性感腰肢。
  • 影響力模型(共五個,只用了四個,具體可參考《影響力》這本書)
    • 互惠:提供免費的產品試用
    • 社會認同:在各種電影中,正面角色喜歡飲用可樂
    • 喜好:這款產品本身設計的足以讓人喜歡
    • 權威:從專家的角度來闡釋可樂的好處

3.利用逆向思維,進行檢查,確保沒有重大漏洞

通過線性思維加跨學科模型,已經建立了對問題的基本認識。接下來就是運用逆向思維,想想看有哪些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 比如 口味、品牌被盜用。這就需要我們成立之初就申請好專利。

15分鐘的時間很快就到了。

到這,你會發現,如何將200萬變20000億?對於這個近乎天方夜譚的問題,你已經有了比較靠譜的認識。

事情還沒完……

我覺得如果就這麼跟投資人說的話,還是太過於理想化,必須拿出一些證據來證明我的思考,怎樣尋找佐證就是我下一步要思考的問題,這就屬於十五分鐘之後的事情了。

我的4個模型兩個是心理學,兩個生是物學,後期我可能會根據這些模型提出一整套行動方案。

如何證明這個方案是有效的呢?這可能需要: 1.在市場上尋找其他成功案例 2.小範圍的內測 3.把數據做出來給投資人看 實際上,還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是你而不是別人能做成這件事? 也就是可行性的評估。

到此,整個MMT方法纔算完成。

結語:

生命是有限的,現實中並非所有的問題都值得經過這麼複雜的思考。

因此MMT被我分為兩種模式:

賭徒模式

(適合快速決策) 0.先把不用動腦筋就能定下來的事情辦了 1.線性思考 2.跨學科模型思考 3.利用逆向思維,進行檢查,確保沒有重大漏洞

諮詢顧問模式

(適合精準決策) 0.先把不用動腦筋就能定下來的事情辦了 1.線性思考 2.跨學科模型思考 3.尋找佐證 4.可行性評估 5.利用逆向思維,進行檢查,確保沒有重大漏洞最近在讀窮查理寶典,分享一下覺得好的查理思想。1.查理思考問題總是從逆向開始。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查理首先會研究人生如何才能變得痛苦;要研究企業如何做強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業是如何衰敗的;大部分人更關心如何在股市投資上成功,查理最關心的卻是為什麼在股市投資上大部分人都失敗了。他的這種思考方法來源於下面這句農夫諺語中所蘊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永遠不去那兒了。 2.我問查理:「你有自己的私人飛機,伯克希爾也有專機,你為什麼要到商用客機機場去經受這麼多的麻煩呢?」 查理答:「第一,我一個人坐專機太浪費油了。第二,我覺得坐商用飛機更安全。」但查理想說的真正理由是第三條:「我一輩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engage life),我不希望自己被孤立(isolated)。」 查理最受不了的就是因為擁有了錢財而失去與世界的聯繫,把自己隔絕在一個單間,隔絕在佔地一層的巨型辦公室裏,見面要層層通報,過五關斬六將,誰都不能輕易接觸到。這樣就與現實生活脫節了。查理雖然嚴於律己,卻非常寬厚地對待他真正關心和愛的人,他不吝金錢,總希望他人能多受益。他一個人的旅行,無論公務私務都搭乘經濟艙,但與太太和家人一起旅行時,查理便會乘搭自己的私人飛機。他解釋說:太太一輩子為我撫育這麼多孩子,付出甚多,身體又不好,我一定要照顧好她。查理雖不是斯坦福大學畢業的,但因他太太是斯坦福校友,又是大學董事會成員,查理便向斯坦福大學捐款 6000 多萬美金。 3.當別人貪婪時,要害怕;當別人害怕時,要貪婪。機會來臨的次數不多,所以當它來臨時,抓住它。4.如果你說真話,你就不用記住你的謊言。5.我們從來不去試圖成為非常聰明的人,而是持續地試圖別變成蠢貨,久而久之,我們這種人便能獲得非常大的優勢。 6.擁有常識不但意味著有能力辨認智慧,也意味著有能力拒絕愚蠢。如果排除了許多事情,你就不會把自己搞得一團糟。 7.每天起牀的時候,爭取變得比你從前更聰明一點。認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務。慢慢地,你會有所進步,但這種進步不一定很快。但你這樣能夠為快速進步打好基礎……每天慢慢向前挪一點。到最後——如果你足夠長壽的話——大多數人得到了他們應得的東西。 8.我本人是個傳記書迷。我覺得你要是想讓人們認識有用的偉大概念,最好是將這些概念和提出它們的偉人的生活和個性聯繫起來。我想你要是能夠和亞當·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經濟學肯定可以學得更好。和「已逝的偉人」交朋友,這聽起來很好玩,但如果你確實在生活中與已逝的偉人成為朋友,那麼我認為你會過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這種方法比簡單地給出一些基本概念好得多。 9.「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代數學家雅各比說。他知道事物的本質決定了許多難題只有在逆向思考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決。 例如,當年幾乎所有人都在試圖修正麥克斯韋的電磁定律,以便它能夠符合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然而愛因斯坦卻轉了個 180 度大彎,修正了牛頓的定律,讓其符合麥克斯韋的定律,結果他發現了相對論。 10.如果你告訴人們事情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原因,他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你說的話,就會更加重視你說的話,也會更傾向於聽從你說的話。就算他們不理解你的理由,他們也會更傾向於聽你的話。 11.大約在基督出生之前 300 年,古希臘最著名的演說家德摩斯梯尼說:「一個人想要什麼,就會相信什麼。」TOM DIG5 人贊同查理芒格自己不寫書,寶典和格柵理論都是他人記錄編輯的,不免有失偏頗查理和巴菲特不一樣,巴菲特的主要理論(按出書內容)都是在講投資裏如何避免風險,如何選股之類的。查理則要廣泛許多,他自稱是普世智慧,普世更多的意思是普適,普遍適用。人解決問題需要思考,越難的問題越需要思考,對思考方法的研究當然普適。就跟對軟體的優化能提高軟體效率一樣。個人認為格柵理論作者沒有把理論精髓表現出來在書中,用了很大篇幅來介紹傳統科學知識構建一個框架,如何將並不精通的知識用來解決其他問題。這不是重點,隨著社會進步,科學發展我們目前所擁有的知識已經完全超出傳統學科範圍,有很多新興學科正在迅速發展,雖然基本還是以傳統學科為基礎。查理的格柵理論強大之處並非限於讓人學會遷移知識,拓展思維,這在解決難題時非常有作用。個人理解,格柵理論是在強調對事物的控制,比如投資股票是控制自己的選股方案,控制持股方式,控制自己買入賣出時機。事物是不斷發展的,大多行為中需要我們持續面對事物變化做出應變策略。我們需要盡量掌控引起事物變化因素纔能有更多的把握來面對發展變化中的問題。一件事物發展變化中起影響的因素紛繁複雜,不同時期相同因素影響是會發展變化的,這些因素就像一個個格柵一樣有的已經瞭解掌控有的甚至都不知道其存在。不同時期,格柵在變化著,原本的小因素可能突變為大因素,大因素受到掌控卻影響微乎其微。所以我們需要很多知識來理解這些因素,新的知識不僅幫助我們提高已掌控因素的力度,同時也能幫我們發現一些未被發現理解的因素。格柵模型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僅僅一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在面對一個目標時,已知的非已知的因素構成了達成目標時的幹擾效用或者促進效用。對於促進效用在特定時期強大的促進作用可以事半功倍,甚至掩蓋幹擾因素的效用。而時期變化,強大的促進效用不再,幹擾因素因發展逐漸呈曲線增長,對目標達成進入減速或者衰退。或者相反。格柵模型不止在強調對幹擾因素的掌控,也注重對促進因素的掌控,還有無效因素有可能會突變為有效因素。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有時缺少應對因素的方法,有時缺少對因素變化的監測,有時更加缺少因素從無到有的發現。對於因素的效用,很難通過現在所擁有的信息傳播方式傳播。這也是經驗的寶貴性所在,因為它的傳播方式並不是那麼有效。雖然我們現在有發達的網路技術,仍然不能將經驗完美傳播。所以經驗:既對因素效用的理解是重要的。也是格柵模型重要的一個部分,在掌控的行為過程中,增長對因素效用的把握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對微小作用因素付諸過多力量或者對於大作用因素給予較小力量會導致行為效率下降。就是傳說中的大炮打蚊子,螳臂當車。很多情況下,我們並非沒有解決問題方法,而是根本沒有發現目標達成過程中的因素或者因素作用大小。當然也有情況是對某一因素作用已經理解,卻缺乏解決(掌控)方法。通常不能發現因素(作用)和沒有解決方法是共存的,這基本會導致目標的無法達成。如,最初我們的交通工具是馬,我們並不具備掌控高超的物理知識(因素),此時我們缺少對汽車這種解決方法的知識因素,後來,我們隨著發展具備了物理知識。但是汽車並沒有立刻產生,我們還需要找到製造汽車的方法。在汽車代替馬的過程中,發現了無數的因素(作用大小),想出了無數的解決方法,纔有了我們今天的汽車,而最初,我們對因素和解決方法一無所知。而今天,我們依然對汽車進行因素和解決方法的探索。比如安全,速度,能源,舒適。而對於未來的交通工具(如個人飛行器),我們現在仍然處在只有不完全知識因素和解決方法的時期。格柵理論之所以在金融市場出現我覺得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信息記錄相對完善,另一方面,金融特別是證券市場,與金錢息息相關,具有巨大的利益和極高的風險。同樣是利益巨大,代價極高,戰爭就和金融理論有很多相像之處,不過,戰爭,特別是過去信息記錄並不完善,經常會有偽信息(都懂得)這使得經驗傳播更加困難。編輯於 2015-10-04添加評論感謝分享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 作者保留權利

本文通過《窮查理寶典》一書,解讀裡面查理芒格的一些思維方式。

1.

從個人角度來講,我已經養成了使用雙軌分析的習慣。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有哪些潛意識因素會使大腦自動以各種方式形成雖然有用但往往失靈的結論

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這個思維模式能讓你更好的專註於一個比較正確,能讓你收益比較大的地方。

打個比方,有這幾個因素真正控制了讀書的效果:專註,讀書技巧。所以為了更好取得讀書效果,你會在這兩方面下大工夫,而不會在別的方面浪費時間,這既給帶來了利益,又避免了時間的損失。

強調三次:這個思維模式非常重要,這個思維模式非常重要,這個思維模式非常重要!!

哪些潛在因素會使大腦自動以各種方式形成雖然有用但往往失靈的結論」,這種做法大都是評估那些造成人判斷失誤的心理因素,以此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是有必要的

打個比方,我平時不幫陌生人的忙的,這時在人少的地方有個大美女讓我幫她忙,過去那邊一下,還說如果幫她忙她會給我錢。這時我意識到她運用喜好原理,互惠原理來讓我服從她,如果我沒意識到這幾個心理學效應,我就可以判斷錯誤,從而服從她了。個人建議,如果不重要的事可以不列清單,如果重要的話就要列清單。

強調三次:這個思維模式非常重要,這個思維模式非常重要,這個思維模式非常重要!!不信的話可以去網上找找多少人因為這些心理學效應造成非常大的損失,比如被邪教控制的人。

2.

查理一般會先注意應該避免什麼,也就是說,先弄清楚應該別做什麼,然後才會考慮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啦。」

解釋一下,也就是做事之前想著別做什麼,不要做什麼,然後再行動,這個可以避免犯一些錯誤,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從而把更多精力時間放在正確的東西上,可以和上面的「看真正涉及利益的因素」結合起來。

打個比方,我中了彩票,得了500萬,這時非常激動,然而想怎樣處理這些錢。這時想著不要做什麼:不要把這消息隨便告訴人,以免別人來借錢;不要急著拿錢,以免控制不住亂花;不要太激動,先冷靜下來。

3.

我發現把自由的市場經濟——或者部分自由的市場經濟——當做某種生態系統就是很有用的思維方式。

當把一件事情當成一個系統的話,畢竟一件事很多時候關乎到很多因素,這樣你更能全面思考,能起到更好效果,或許還能達到lollapalooza效應

打個比方,我舍友都不愛學習,宿舍讀書氣氛很不好,我在想怎麼改善這情況。這時我把宿舍當成一個系統,先從宿舍外觀改造,把宿舍牆壁打扮成很有讀書的氣氛的感覺,然後電腦總是放讀書的聲音,再找一兩個朋友在教室裏談讀書。

書裏還有提到考慮總體風險和總體效益,也可融到全面思考裡面

4.

我運用了某些在大量複雜系統中都非常有用的近似運演算法則,這些運演算法則的遠離差不多是這樣的:極度的成功可能是由下面這些因素共同造成的

1.將一到兩個因素最大化或者最小化

2.增加一些成功因素,以便取得最大的成效,可能得到一種lollapalooza效應。(不瞭解這效應可以看看我的一篇文章: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lollapalooza效應)

3.將幾個優點發揮的淋漓精緻

4.順應某些重大的潮流

5.

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來,每個問題都像釘子。

這句話是一個諷刺,真正意思是我們要擁有跨學科知識,擁有多元化思維模型。現實生活中一件事包含了很多因素,不可能只用一種思維模式就能解決的,而且學科間幾乎沒有界限的,很多是可以互通的。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裏,他也有說道要掌握多點知識。研究人性的心理學表明,如果只擁有一兩個思維模型,你將會扭曲現實,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維模型。

這個思維模式也非常重要的!!歷史上不少學術上的牛人都擁有跨學科知識,比如愛因斯坦。

6.

以上每個思維模式可以一起用的。比如關注真正涉及利益的因素和不要做什麼一起用,就可以幫你鎖定更小區間去做正確的事情

7.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如果你把本文章轉發朋友圈,並截圖發給到公眾號上來,我將會介紹一本書給你,能讓你擁有思維框架,思維水平提升幾個等級。(他本人是非常著名的思維大師,他寫的書含金量相當高!!)

何小花童鞋 微信公眾號:何方看朝夕

1、 擁有一整套跨學科思考的思維模型,靠淺顯的而並不深奧的理論知識。

如果只是沉迷於一種學科的思維模型,試圖以一種方法解決所有的問題,那麼就會像諺語中說的那樣:「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

研究人性的心理學表明,你將會扭曲現實,知道它符合你的思維模型,或者至少符合你的思維模型為止。

這樣當然是毫無用處的,

你對付的是一個墳場複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裡面,每件事相互牽連,所以你必須擁有客觀的基礎知識,思維模型來分析,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2、 雙規分析

首先,理性的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

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哪些因素會使大腦自動以各種方式形成雖然有用,但往往會失靈的結論?

3、 明確你的能力範圍

我經常講一個有關馬克斯·普朗克的笑話。

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到德國各地做演講,每次講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關於量子物理理論的。

時間一久,他的司機記住了講座的內容,司機說:「普朗克教授,我們老這樣也挺無聊的,不如這樣吧,到慕尼黑讓我來講,你帶著我的司機帽子坐在前排,你說呢?」

普朗克說:「好啊」

於是司機走上講臺,就量子物理理論發表一通長篇大論,後來有個物理學教授站起來,提了一個非常難的問題。

演講者說:「哇,我真沒想到,我會在慕尼黑這麼先進的城市遇到這麼簡單的問題,我想請我的司機回答。」

4、 獨立思考

蕭伯納說,「每個職業最終都是矇騙人的勾當。」

畢竟只有小孩子才會說出你沒穿衣服的事實。

所以,你必須獨立思考,

要找到真正好的東西很難,所以就算90%的時間都在說「不」,你也不會錯過太多的東西。

5、 反向思考

小時候,人們曾經告訴過我那個鄉下人的故事。

曾經有個鄉下人說:「要是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了,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大多數人會嘲笑他的無知,忽略他樸素的智慧,那就是反向思考的能力。

例如,什麼會使得我們在生活中取得失敗呢?

有些答案很簡單,例如,懶惰和言而無信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

所以要養成言出必行的習慣,懶惰和言而無信是要極力避免的。

6、 打造屬於自己的能力圈。

必須弄清楚你有什麼本領, 如果你們要玩那些別人玩的很好而你們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註定會一敗塗地。

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只能尋找那些不用動腦筋也知道能賺錢的機會,我們跨不過起英尺高的欄,我們尋找的就是那些一英尺高的,對面有豐厚回報的欄。訣竅就是做一些簡單的事情,而不是去解決難題。」

7、 努力持續地工作

如果人們努力在世界上尋找定錯價格的賭注,上天會讓他們找得到。

聰明人發現這樣的機會後會狠狠的下注,他們碰到好機會就會下重注,其他時間按兵不動,就是這麼簡單。

而成為贏家的方法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

8、 原理意識形態的灌輸

「一個人想要什麼,就會相信什麼。」

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深受意識形態的影響,然後傳播這種意識,那麼無疑將大腦禁錮在一種非常不幸的模式之中。

9、 列出檢驗清單

沒有哪個飛行員在起飛前不核實他的檢驗清單。

有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忽視掉某些重要的東西,墮入到非理性的陷阱中去,

這時候,恰恰是清單得以存在的必要性。

10、 避免「自我服務偏好」與自憐情緒。

自憐於事無補,過度自憐可以讓人近似乎偏執。

我有個朋友,他隨身帶著一疊厚厚的卡片,每當有人說了自憐的話,他就會慢慢地、誇張的掏出一大疊卡片,拿起最上面的那張,把它交給那個人,卡片上寫,「你的故事讓我感動,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像你這麼倒黴。」

人性中有自我服務的偏好,你們最好成功的清除掉這種心理。

以下是芒格運用他的普世智慧來闡釋現實問題,如果時間倒退到1884年,你如果幫助可口可樂獲得更大的成功?

這件事發生在1884年,可口可樂還未問世,它的創始人格羅茲願意出200萬美元(1884年的面值)來投資生產一款飲料。

此時,如果有人能令人信服地說明他的企業計劃將會使格羅茲的資產在150年之後達到一萬億美元,那麼這個人將會得到另一半的股權。如果這個計劃成功,那麼他將會得到每年幾億美元的分紅。

好的,上面的十條普世智慧,你已經知道了,在看答案之前,請開動腦筋吧。

以下是芒格的做法:

讓我們先弄清楚幾個顯而易見的大問題:第一、我們無法通過銷售沒有品牌的飲料而開創出一個價值2萬億美元的企業。因此,我們必須將你取的名字,「可口可樂」變成一個受法律保護的強大品牌。

第二、必須接連在美國的其他地方取得成功,然後快速的讓我們的新飲料佔據市場。

第三、我們要創造一個飲料的市場,讓這個市場佔到消費者飲用水的1/4,同時我們自己經營有方,讓其他所有競爭者只佔到飲料市場的1/2.

第四、本質上,我們所創造的生意就是維持消費者的條件反射,通過締造「可口可樂」這個有標識性的品牌,我們將刺激消費者購買和喝下飲料時產生我們想要的反應。

為此,我們製造的產品需要有如下特性:

(1)、刺激品,比如糖和咖啡因。

(2)、起到刺激作用的味道、口感、香氣

(3)、含有卡路里和其他營養成分

(4)、當人們太熱時又涼爽效應,人們太冷時有溫暖效應。

我們同時必須用漂亮的形象來刺激消費者的神經系統,只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飲料就會讓消費者聯想起他們喜歡或仰慕的東西。

給飲料充氣,讓他看起來像是香檳,色澤紅潤,而不是糖水。

第五、做大量的廣告和促銷計劃,產生強大的社會認同效應。

僅僅是看到別人消費就能產生模仿性消費。

運用反向思考:

1、 避免消費者喝了以後產生膩煩的情況,需要通過實驗找到一種很棒的、不會膩的味道。

2、 避免失去強大商標的情況,哪怕是「**可樂「在銷售,我們也要確保自己是「可樂」這個品牌的持有人。

3、 避免對味道做出重大的改變,因為它會在消費者當中產生一種超級反應綜合症,使得人們難以接受損失而失去對品牌的好感,而其他品牌會趁機佔據市場。

這樣,到了2034年,全世界大概有80億的消費者,平均而言,這些消費者更有錢,而每個消費者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也就是說只要佔到全世界水攝入量的25%,每瓶飲料的凈利潤是4美分,那麼我們就能賺到1170億美元,如果我們能保持健康的增長率,企業就可以輕鬆到達2萬億美元了。

以上是芒格的智慧以及他們在現實中的應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