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嫣

籌劃了14年,李書福終於得償所願,吉利汽車也迎來新的合作伙伴。

繼一年前花費90億美元成爲戴姆勒最大股東之後,3月28日,在大本營杭州,吉利與戴姆勒宣佈了一項新的合作。

與更早一些傳出的信息不同,吉利並不是要購入smart品牌50%的股份,而是與戴姆勒聯合成立一家股比對等的合資公司。按照“官宣”的內容,合資公司總部設在中國,smart將成爲純電動智能汽車品牌。根據協議計劃,新產品在2022年於中國工廠投產並銷往全球。

在戴姆勒這家德國老牌汽車集團裏,smart一直是塊雞肋,自成立以來就處於虧損狀態,甚至拖累了兄弟品牌奔馳的表現。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對於吉利而言,這樣的合作卻是這家中國公司走向全球化的一個重要佈局。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和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兼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Dr. Dieter Zetsche)簽約。

戴姆勒的雞肋

當兩座小車smart在道路上靈活穿梭時,你很難不注意到它。相較於同一個集團旗下的奔馳,很多人並不瞭解這個品牌,但在外形上,這款微型小車毫無疑問有着相當的識別度。

1980年代末,一家鐘錶公司意識到微型車的機會,隨後開始尋找合作伙伴。1994年與戴姆勒合作後,又花了4年時間,第一款smart車型下線。

自從2000年被戴姆勒集團100%控股,smart就成爲戴姆勒集團裏的虧損大戶。

戴姆勒沒有公佈過smart業績,根據美勒茨銀行2017年的預計,smart已經累計損失約40億歐元。這些年,smart嘗試過跑車、緊湊型車以及四門車,卻無一成功。該銀行分析師約爾根·皮蓬甚至說,“smart品牌從未打造過一個爆款產品。”

2018年,梅賽德斯-奔馳及smart品牌在全球範圍的銷量爲244萬輛,同比增長0.6%,其中smart品牌的銷量爲12.9萬輛,同比下滑4.6%。相比之下,寶馬集團旗下定位與smart相近的MINI品牌全球銷量則高達36.15萬輛。

對於戴姆勒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甩掉包袱”,特別是在幾個月後,新領導將上任的情況下。

負責集團研發及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研發的康松林(OlaK?llenius)將接替現任戴姆勒集團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奔馳汽車全球總裁蔡澈,成爲這家跨國企業新掌門人。作爲一個瑞典人,康松林也是戴姆勒集團史上首個非德籍董事長。

這或許意味着更大刀闊斧的改革。

德國《商報》在一篇評論文章裏分析說:“作爲新任首席執行官,必須清除其前任的遺產。其中一個開端就是結束虧損製造商smart的生產。”

smart已經開始轉型——2018年年中,戴姆勒規劃將smart品牌轉型成全電動城市汽車。電動化轉型需要付出的成本並不低,爲了削減研發成本,戴姆勒與法國車企雷諾合作設計了smart目前的兩款車型ForTwo和ForFour,但自身日子也不好過的雷諾正考慮退出合作關係。

戴姆勒希望給smart找到一個新的合作伙伴,已經是它最大股東的吉利是一個好選擇。

smart之於吉利

吉利與smart的合作,或許與李書福的“小車情懷”分不開,他與smart合作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4年前。

21世紀初期,微型車在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上頗受歡迎。2004年,國內微型汽車銷售量爲140.17萬輛,比2003年增長12.33%。爲了搶佔市場,各家開始大打價格戰,微型轎車的市場價格甚至直降到3萬元內。

李書福認爲價格戰並不能持續,他與smart開始接觸,希望能夠通過收購技術平臺的方式提升吉利在微車方面的技術實力。最終價格並未談攏,此後隨着吉利在戰略方向上的轉變,這次合作並未繼續。

雖然在中國市場上,消費者們一直熱愛“大車”——它在國人心裏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空間,以及高檔。吉利始終沒有放棄微型車,近年來,吉利曾經孵化運營康迪、知豆這樣的微型車品牌,不過目前來看,卻始終無法擺脫“低價低質”的印象。

這對於一直致力於讓品牌持續向上的李書福而言,顯然遠遠不夠。於是,在吉利成爲戴姆勒大股東,且後者急於爲smart尋求新合作伙伴的時間點上,雙方的合作也就順理成章。

對吉利而言,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則是與戴姆勒的合作,能彌補它電動技術上的不足。在電動車方面,戴姆勒有廣泛的佈局,產品包括奔馳EQ電動車子品牌、奔馳B級燃料電池車,且在中國與比亞迪、北汽都有合作。smart的引入將有助於吉利提升技術、資源、人才、品牌等各個方面。

另外,吉利和奔馳都要在與“老對手”的競爭中不落下風——這既是奔馳與寶馬的鬥爭,更是吉利與長城的。

近年來,吉利與長城成爲了中國自主品牌中勢頭最猛的兩家品牌。去年7月,寶馬與長城汽車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新合資公司“光束汽車”,並將寶馬MINI純電動的國產計劃納入規劃,這也是寶馬集團在全球範圍內首個純電動車合資項目。

長城已經拉攏了MINI,吉利拿到smart也算扳回一局。在中國市場上,誰走得更快,才更有先機。

更大的想象空間

儘管依舊有挑戰,但吉利汽車越來越像一家跨國車企了。

過去幾年,從收購豪華品牌沃爾沃、英國跑車品牌Lotus,再到馬來西亞寶騰,美國飛行汽車公司太力,吉利一直在持續尋找各種標的,補足自身的產品短板,拼上全球版圖。特別是2010年花費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轎車業務,這樁在當初被質疑爲“蛇吞象”的交易,如今成爲吉利版圖裏重要的一環。

而幾乎可被稱爲“悄無聲息”收購戴姆勒公司9.69%的股權,則是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一步。事前沒有放出任何消息,花費90億美元,通過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收購,2018年2月,吉利一舉成爲戴姆勒第一大股東,隨後吉利強調:它將是戴姆勒的長期戰略投資者,並非單純的財務投資。

李書福的動作也的確是快。

2018年10月,戴姆勒與吉利集團就宣佈,雙方將在中國組建股比50:50的合資公司,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

在共享出行領域,戴姆勒也是最早的試水者。2008年,奔馳的母公司戴姆勒集團在中國公佈了旗下共享汽車項目Car2go,主要採用的正是smart車型。2016年4月15日,即行Car2go正式在中國上線運營,第一個亞洲服務城市就選擇了重慶。

吉利則是最早嘗試共享出行的中國自主品牌,曹操專車在2018年獲得10億元A輪融資,並自稱該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達100億元。

如果想得更遠一點,如今與smart合資,對於吉利而言,首先將是另一個體系能力的建設——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運營一個公司。而在smart這個棋局裏,除了傳統的銷售,共享出行或許也將成爲新的重要一部分。這對於吉利而言,或許是更稀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