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理論上來說,古代取暖設備的設計原理,跟近代以來的暖氣設備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是原理歸原理,近代暖氣的出現,最早也只能追溯到18世紀中晚期。

暖氣雛形的這個出現時間,實際跟人類的實用型蒸汽機的出現是有直接關係的。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也是第一個把暖氣設備鋪設到自己家裏的,就是蘇格蘭的發明家詹姆斯·瓦特,沒錯,就是那個以改良蒸汽機、把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向鼎盛的著名歷史人物瓦特。

詹姆斯·瓦特

不僅是改良蒸汽機,在採暖設備方面,瓦特同樣是先驅。因爲改良蒸汽機的緣故,當時的瓦特,手頭是不缺蒸汽的,所以當時他就把一條輸送高壓蒸汽的管道鋪設到了自己家裏,高壓蒸汽管道讓瓦特的家裏在寒冬中也能夠十分溫暖。

由於這套設備在自己家裏運轉良好,瓦特隨後把這套蒸汽取暖設備放大並安設在了曼徹斯特的一家紡織工廠裏。瓦特作爲暖氣先驅者之一,他的做法也正體現了近代暖氣設備在誕生時最重要的兩個用途:一個是確保家庭生活起居的取暖,一個是滿足工業生產必要的取暖需求。

充分的技術準備,加上強烈的取暖需求,最終推動取暖設備的大幅度的技術進步。大約在1850年前後,我們後世仍舊採用的散熱器樣式,也就是暖氣片的構型,正式出現了。到了1890年代,歐洲貴族階層已經開始推廣暖氣設備了。

早期的暖氣大致有三種加熱方法,第一種就是把輸入房屋的空氣加熱,第二種則是瓦特採用的高溫高壓蒸汽輸入管道,第三種就是我們目前應用最普遍的水暖管道,也就是用管道中的熱水來供暖。三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不過綜合考慮成本、舒適度以及效能等因素,水暖逐步成爲是相對較爲普遍採用的方式。

歐洲的這股暖氣風潮,也被引入了近代中國。在19世紀,北京東交民巷的一些外國公使或外國企業開始在其駐地建築中安裝了蒸汽採暖設備,到了20世紀第一個10年,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新建築,也紛紛採用了供暖。

當時的國人,給水暖供熱系統,起了一個名字,叫做熱水汀。對比之前的採暖工具諸如爐子之類,又需要排煙又需要防灰,熱水汀不僅效率更高,而且乾淨衛生沒有污染,當然,在那個年代,熱水汀的安裝和使用成本也是槓槓的。

在100年前,能夠率先安裝熱水汀的建築,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地的政要公館、知名企業、大學學堂、豪華酒店賓館以及高檔住宅公寓等等。看着這些最早嘗試暖氣的建築的名單,咱們大致就知道,當時是誰能夠有時間和財力來享受暖氣的溫暖了。

比如在上海率先引入採暖設備的禮查飯店,就是當時遠東設備最完善的豪華酒店,本來頭上就頂着諸如國內第一家安裝電梯、第一家放映電影、第一家提供24小時熱水等等頭銜。

禮查飯店舊照

而北京當時最出名的熱水汀聖地之一,是國立清華大學,這可不是因爲它是大學所以暖氣就燒得特別好,因爲就在當時,毗鄰清華的燕京大學,他家的熱水汀,就燒得溫溫吞吞,比較寒酸。

清華大學熱水汀之所以真的秀,是因爲清華大學的經費來源中有美國退回的庚子賠款籌建的基金,因此經濟狀況比當時國內其他大學優越不少——取暖經費給得特別足,熱水汀自然也就特別溫暖。

當時就有人評論說,從11月入冬至第二年三月春來,整個冬天裏清華大學的室內都跟夏天一樣,學生們睡覺時蓋一條薄被就足夠了。甚至於還出現了一種誇張的說法,說清華用來燒暖氣的煤火費撥款,都夠開辦兩所師範學校了。

在80年前,這樣的熱水汀消費檔次,自然代表了相應的消費羣體。因此,在如今的我們看起來頗有一點傻大黑粗的舊式鑄鐵暖氣片,在當時是貨真價實的高端大氣上檔次。在當時留存的文字資料片段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暖氣身上散發出的這股“貴氣”——

1932年冬末春初之際,魯迅先生因故離開在上海的寓所,在當地旅館居住了一週,因爲當時其子周海嬰起了疹子,魯迅先生就想找一個比較溫暖的環境來養病,於是專門去了一家有汽爐採暖(即蒸汽採暖)的旅館,不料這家旅館雖然有采暖設備但是當時並沒有蒸汽供應,住店費用卻比一般旅館要貴,魯迅先生因此在給友人的信中抱怨說這錢算是白花了。

1934年,茅盾先生寫作《上海大年夜》一文,其中提到,他去親戚家中吃年夜飯,親戚家當時開着熱水汀,室內特別熱,搞得他脫掉袍子,仍舊滿頭大汗。

女作家張愛玲在《公寓生活記趣》一文中,則寫道:“自從煤貴了之後,熱水汀早成了純粹的裝飾品。”一句話之間,追求生活品質,同時又囊中羞澀的囧境,躍然紙上。

雖然在當時的中國,暖氣已經在部分城市的西式建築中,有相當的應用,但是其對大衆的普及面,還是非常狹窄的,以至於,一度成爲時髦象徵的暖氣,並沒有在普通民衆那裏留下什麼集體記憶。

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參考“秦嶺-淮河”一線劃定供暖分界線,暖氣成爲了北方地區的普遍性福利,這開啓的已經是另外一個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