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作家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它的主题表现的是封建制度下女性对命运的抗争。在服装设计上,采用传统服装旗袍和长衫马褂的样式;在音乐上运用了中西合璧的尝试。将封建制度的丑陋和罪恶以及女性地位的低下揭示地淋漓尽致。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新点有很多,在舞剧中,女演员们穿上了旗袍,老爷穿上了马褂。京剧、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等素材同时呈现在了舞台上,导演运用的很多精妙的手法来表现剧情,使得舞剧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赞赏。下面是我总结的的几个突出特点和创新手法。

巧妙地运用了「皮影戏」的手法

比如在洞房花烛夜,女主角拚命反抗,最终仍然无法脱离老爷魔爪这一段中,演员在幕布和灯光之间表演,运用背投灯光将演员的舞姿打到幕布上,观众看到的是演员的影子。此段舞剧中张导用近灯、强灯、大灯来体现老爷的强大与暴力,让女主角远离灯光,以此来体现三姨太的柔弱与无助,极具象征意义,充分地给观众展现了三姨太的无助与绝望。又如,在结局三人受刑时,用木棒鞭打背景幕布,制造出响亮的拍打声与清晰的棒痕,以此来形象地表现出三人受刑的痛苦,而不是让一群人拿著木棒上台拍打三位演员。这样表现出来的效果更形象、更深刻,使观众记忆犹新。

用精妙的手法表现剧情

比如在序幕中为了表现颂莲被强行塞进「花轿」的情节,由家丁用花轿四周的四块木板挤压女主角,最终将四块木板合起来变成花轿,既简明又寓意深长,都是以前舞台剧舞台上不多见的。再如最后一幕中,漆黑的夜,星星点点的红色灯笼如幽灵一般来回穿梭、向内聚集,又散成一个流动的圆,跳舞的家丁们上身挺拔、迈著不徐不疾的步伐,像祭奠亡灵般一个个从他们身边走过。这种「镜头语言」的加入使得该剧更好地烘托了压抑孤单的氛围,更加暗示了舞剧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中国元素的运用

音乐的中国化、舞蹈的中国化、京剧人物在舞剧中的出现、青衣的唱腔、戏中戏的编排以及水袖舞、中国鼓乐和京胡的运用都体现了舞剧中的中国元素。在这部芭蕾舞剧中中国旗袍第一次被搬上芭蕾舞台,三位女主角的旗袍各以红、黄、绿为其主色调,群舞演员则以青蓝色为衬托。老爷的服装也是带有中国元素的马褂。旗袍和马褂的使用不仅没有影响演员的舞蹈,而且其绚烂的样式、色彩都为舞剧的「中国味」平添了许多意蕴,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芭蕾舞剧中还添加了京剧表演,在打麻将一幕让演员在麻将上跳舞,同时将麻将用木牌竖出来。轿子、建筑、旗袍、大红灯笼、京剧、麻将等都是极具民族性的中国传统文化。

音乐的运用

这部芭蕾舞剧它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运用了京剧、民歌、民间曲调、民间打击乐、双人舞音乐、唢呐和笙独奏,它极其自然地把民族音乐与西方现代芭蕾艺术在一起,也使得这部戏的配乐本身也十分精彩。如三姨太的主题音乐既有青春少女的纯真与美好,又有对不幸命运的暗示与抗争,悠长而沉重;二姨太的主题则多变、阴郁低沉,藏著深不可测的心机和旧社会深宅大院里女性注定的悲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