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導演根據作家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羣》改編而成。《大紅燈籠高高掛》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它的主題表現的是封建制度下女性對命運的抗爭。在服裝設計上,採用傳統服裝旗袍和長衫馬褂的樣式;在音樂上運用了中西合璧的嘗試。將封建制度的醜陋和罪惡以及女性地位的低下揭示地淋漓盡致。

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創新點有很多,在舞劇中,女演員們穿上了旗袍,老爺穿上了馬褂。京劇、芭蕾舞、現代舞、中國古典舞和民間舞等素材同時呈現在了舞臺上,導演運用的很多精妙的手法來表現劇情,使得舞劇具有獨特的藝術氣息,得到了廣大觀眾和專業人士的認可和讚賞。下面是我總結的的幾個突出特點和創新手法。

巧妙地運用了「皮影戲」的手法

比如在洞房花燭夜,女主角拚命反抗,最終仍然無法脫離老爺魔爪這一段中,演員在幕布和燈光之間表演,運用背投燈光將演員的舞姿打到幕布上,觀眾看到的是演員的影子。此段舞劇中張導用近燈、強燈、大燈來體現老爺的強大與暴力,讓女主角遠離燈光,以此來體現三姨太的柔弱與無助,極具象徵意義,充分地給觀眾展現了三姨太的無助與絕望。又如,在結局三人受刑時,用木棒鞭打背景幕布,製造出響亮的拍打聲與清晰的棒痕,以此來形象地表現出三人受刑的痛苦,而不是讓一羣人拿著木棒上臺拍打三位演員。這樣表現出來的效果更形象、更深刻,使觀眾記憶猶新。

用精妙的手法表現劇情

比如在序幕中為了表現頌蓮被強行塞進「花轎」的情節,由家丁用花轎四周的四塊木板擠壓女主角,最終將四塊木板合起來變成花轎,既簡明又寓意深長,都是以前舞臺劇舞臺上不多見的。再如最後一幕中,漆黑的夜,星星點點的紅色燈籠如幽靈一般來回穿梭、向內聚集,又散成一個流動的圓,跳舞的家丁們上身挺拔、邁著不徐不疾的步伐,像祭奠亡靈般一個個從他們身邊走過。這種「鏡頭語言」的加入使得該劇更好地烘託了壓抑孤單的氛圍,更加暗示了舞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中國元素的運用

音樂的中國化、舞蹈的中國化、京劇人物在舞劇中的出現、青衣的唱腔、戲中戲的編排以及水袖舞、中國鼓樂和京胡的運用都體現了舞劇中的中國元素。在這部芭蕾舞劇中中國旗袍第一次被搬上芭蕾舞臺,三位女主角的旗袍各以紅、黃、綠為其主色調,羣舞演員則以青藍色為襯託。老爺的服裝也是帶有中國元素的馬褂。旗袍和馬褂的使用不僅沒有影響演員的舞蹈,而且其絢爛的樣式、色彩都為舞劇的「中國味」平添了許多意蘊,令人印象深刻。

這部芭蕾舞劇中還添加了京劇表演,在打麻將一幕讓演員在麻將上跳舞,同時將麻將用木牌豎出來。轎子、建築、旗袍、大紅燈籠、京劇、麻將等都是極具民族性的中國傳統文化。

音樂的運用

這部芭蕾舞劇它融合了中國民族音樂,運用了京劇、民歌、民間曲調、民間打擊樂、雙人舞音樂、嗩吶和笙獨奏,它極其自然地把民族音樂與西方現代芭蕾藝術在一起,也使得這部戲的配樂本身也十分精彩。如三姨太的主題音樂既有青春少女的純真與美好,又有對不幸命運的暗示與抗爭,悠長而沉重;二姨太的主題則多變、陰鬱低沉,藏著深不可測的心機和舊社會深宅大院裏女性註定的悲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