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中的五個孩子是江西省婺源縣清華鎮小源口村小學的五名學生。這五個孩子分別來自附近的四個村莊,最遠的距離學校大概有三公里路。學生人數雖少,但年級跨度卻很大,從學前班到三年級的都有。該村地處偏僻,距離鎮上有十幾公里遠。

江冬弟老師是這個學校唯一的一位老師,她教授了這些孩子們的所有課程。學生雖少,但上課會很負責,四個年級同一間教室,課時的協調顯得尤爲重要。江老師談到,她每天會先給學前班上語文,通知其他三個年級先預習今天要上的課文內容;給一年級上語文課的時候會告訴學前班的孩子預習數學和做佈置的作業;一年級上完上二年級...以此類推,第二天則把科目反過來上。就在去年,教室也安裝上了電子白板教學設備,可以實時直播縣內優質課堂的公開教學,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減輕了江老師的教學負擔。

江老師的家在距離當地十幾公里的鎮上。由於丈夫常年在外務工,自己還有一個在讀小學的孩子需要照顧。所以,每天她不得不來回穿梭於這十幾公里之間,無論寒冬炎夏,一如既往!

“說真的,剛開始被調來的時候確實有點不習慣,離家裏那麼遠,當時自己又不會騎電動車,每天只好聯繫鎮上的摩的師傅,接送我過來給五個孩子上。有時候也會碰到熱心的村民搭順風車。”據瞭解,那段時間,江老師將近一半的工資用在了出行上。而後江老師買了電動車,以方便日常出行。

“每天教他們學習,培養他們的生活習慣,看着他們慢慢長大,就當是自己的孩子了。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了。”講到這,江老師有些欣慰。她提到五位孩子中的唯一女生,家境不太好,但特別認真刻苦。希望她長大能走出農村,出人頭地。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這五個孩子和一個老師構成了教育的一個小家。五個孩子雖少,但教育不在乎人數;二十幾公里雖長,但教育沒有距離。每天跋涉二十幾公里的路,只爲心繫五個孩子。當工匠精神與教育結合在一起,產出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棟樑!

汽糕是婺源特色小喫,當瞭解到他們沒見過汽糕,江老師第二天便帶來了好幾份過來給孩子們喫。爲了豐富他們的早餐,她每週會給孩子們帶兩三次早餐,每次都不重樣。中午燒好菜了,不忘給他們的飯盒裏加些菜。

去年冬天江老師因身體原因需要去上饒動手術,需要請假一個星期。但她卻放不下山裏的牽掛,便請代課老師來上課。孩子們不知其中緣由,很是失落,認爲老師再也不會來給“我們”上課了。

下午四點,孩子們已經收拾好自己的書包。趁這個機會給老師和孩子們來了張合影。之後江老師的工作便是等家長們來接孩子,直到最後一個孩子被接走,江老師才能安心的鎖上學校大門,踏上回家的路..........

現今的中國,城市強大的吸引力,導致農村在逐步空心化。家裏條件差的便成了這裏的留守兒童。“從開始的不習慣到現在的離不開他們,孩子們在無形中感動了我,也改變了我。其實我可以在縣城的工業園找到一份收入還過得去的工作。年輕時候開始教書,到現在二十年了,還是喜歡教書的。現實中我們鄉村教師多麼不起眼,村小的崗位在那裏,知識需要傳承,孩子們需要教育,所以當老師還是有意義的。”

任正非說,教育是一個國家最廉價的國防。在中國萬千偏遠農村小學教師的崗位上,像江老師一樣,高度負責地指導着“國防項目”。時代浪潮中總有無奈,他們做出了不同於常人的選擇,一生紮根農村基礎教育,關心愛護自己的學生。一心繫着五個孩子的教育,再遠的路程每天一如既往,願太陽光輝永照大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