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

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

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手腕的作用只有一瞬間,打出去的子彈在一瞬間之後,只受到重力、阻力、風力作用,不可能有額外的受力。

能寫出槍鬥術的人,缺乏基本的物理常識,大概率高中物理必修一都沒學過。


謝邀。

抖彈術是抗戰神劇中一種槍法。說是可以靠手腕的抖力能改變子彈彈道軌跡的一種槍法。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子彈或彈丸是靠火藥氣體發射從槍管成直線出膛的,不可能因手腕抖力而改變飛行軌跡,這在物理學上也是講不通的。

但在部隊見識過幾種很神的槍法,但都是在長期戰爭中鍛鍊出來的老首長顯示出來的。

八十年代初期,一天部隊來了一位老首長。那時部隊槍支彈藥管理並不很嚴。那天出去陪首長玩,那首長出來時經連長批准竟從班裡帶了把五六半出來,剛出營房門沒多遠,就忽然聽到「砰!」的一聲槍響,不遠處的一棵白楊樹上直接摔跌下一隻野鴿,我纔看到那首長手上五六半的槍口冒著藍煙,我趕忙過去撿拾了那隻野鴿,鴿子頭讓子彈打不見了。好槍法!

那天下午回來時我是和老首長帶了五、六隻野鴿子回的連隊。這幾隻野鴿子後來送到了炊事班,成了當晚連隊戰士的「盤中餐」。後來才知道此老首長曾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身經百戰,練的練得一手出神入化的槍法。打槍時根本不用瞄準,就是看到目標,直接開槍,槍響目標中。這次打野鴿子,是因為老首長進營房門前就看到了那些白楊樹的樹枝上落著幾隻野鴿子。那年部隊窮,連隊伙食不好,所以老首長就用此方法為連隊改善了當天的伙食。

後來在部隊又聽說過一種叫「打手風」的槍法,才開始並不信,此人曾為開國中將王必成的貼身警衛謝邀寬,後來其人以高炮630團的團長身份轉業。謝團長一生傳奇,參加過援越抗美戰爭,有著從軍二十年的經歷。據他說「打手風」槍法是以前首長的老警衛教授給他們警衛班的,那都是用子彈「喂」出的。那時警衛部隊人員訓練都是「五四」式手槍十米、二十米,最後五十米正規瞄靶射擊訓練,到後來熟能生巧出槍根本就不是三點一線的瞄準,完全就是憑感覺出手射擊,而且基本都是十槍九中。部隊在一次土門高炮實彈打靶閑暇時,謝團長為給連隊戰士改善伙食,與幾名戰士乘吉普車外出,持「五九」式手槍一枝,回來時帶回十幾隻野兔交連隊炊事班給戰士們改善伙食。後聽隨謝團長出去打獵

野免的戰士說,謝團長看到野兔時,在十幾米外直接開槍基本就不瞄準,抖手就射擊,而且都是首槍命中,基本打的都是兔子的頭,如果第一槍未中,第二槍必然擊中兔子的頭部。當年隨謝團長外出打兔子的戰士無不由衷佩服謝團長的好槍法!

謝團長的「打手風」槍法雖不是抖彈術,但反應了當年部隊的真實的手槍訓練水平。我曾一度也認為謝團長的「打手風」槍法,也算抖彈術的一種,因為謝團長打槍時都是那麼手腕一抖便聽到「呯」的槍聲,目標已經擊中。

但這槍法絕不是用一百發子彈能練出來的,而是部隊平時訓練用了成千上萬發子彈「喂」出來的。所以給誰一百發子彈誰也學不會在抗戰神劇中的那種所謂「抖彈術」。


是有可能的,因為在子彈出膛的那一煞那,子彈的前方已經出膛,而子彈的後方還在槍管裡面,只要快速抖動,就是抖彈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