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雖然才高八斗、機智過人,但最終卻被明成祖朱棣所殺,究其原因就是八個字「恃才傲物、不懂政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解縉。

正所謂「文章憎命達」,大才子的命運都比較坎坷,自古以來皆是如此。就明代而論,天下公認的「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徐渭雖然滿腹才華、學究天人,但無不是命運多舛、備嘗艱辛。其中,又以解縉的經歷最為坎坷,結局最為凄慘。

解縉生於明初,自幼聰穎絕倫,年僅19歲便考取進士,並深得明太祖、惠帝和成祖三代皇帝的賞識,官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內閣首輔,長年參與機密。朱元璋因為喜歡解縉的才華和機智,曾對他說:「朕與你從道義上是君臣,但從恩情上如同父子,所以若有好的建議,便當知無不言。」

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見《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但凡大才子都喜歡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解縉也是如此。據正史記載,解縉做官期間不僅喜歡議論時政、臧否人物,並且不懂得揣測聖意,常常率性而為,由是屢屢觸怒皇帝,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解縉之所以被殺,其「導火索」便是向明成祖建議立朱高熾為太子一事。

且說朱棣篡位上台後,對於擇立誰為太子很是頭疼。其實,論次序、身份,嫡長子朱高熾理應被冊立為太子,然而朱棣考慮到他身患殘疾、形象不佳,對他並不滿意。朱棣內心底喜歡的,還是英武類己且多次有救駕之功的次子朱高煦,但是考慮到禮制宗法,又不能貿然行事,所以甚是猶豫不決。

皇帝深感棘手,便向解縉徵求意見。解縉當然擁護朱高熾做太子,所以便在朱棣面前大夸特誇他的仁義慈孝、勤於政務,天下士民無不愛戴。解縉發現皇帝不置可否,便抓住他寵愛皇孫朱瞻基的心理,旁敲側擊地說了三個字:「好聖孫!」立刻便讓皇帝醒悟。

朱棣想到兒子雖然形象不佳,但孫兒聰明可愛、文武雙全,必然會成為一代明君,心中便大感安慰,於是連連點頭,就此將朱高熾立為太子(「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引文同上)。

地位本來岌岌可危的朱高熾因子得福,但有建言之功的解縉卻由此陷入危險之中。原來,憾失太子之位的朱高煦對解縉恨之入骨,為了報復他,便在乃父面前對其極力誣陷。好在解縉生性疏闊、口無遮攔,由此給朱高煦提供了攻擊他諸多把柄。

果不其然,解縉因為諫阻征討安南、提出限制朱高煦禮秩標準等建議遭皇帝嫉恨,由是所受恩寵頓減。與此同時,朱高煦又適時地提供解縉「泄露機密」、「試閱卷不公」等罪狀,引得皇帝更是勃然大怒,將其流放到交趾,時在永樂四年(1406年)。

然而在交趾的流放生活並未讓解縉變得聰明起來,他很快便因為一件「小事」遭遇滅頂之災。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進京奏事,由於恰好趕上朱棣北征未歸,所以便在覲見完太子後南返,而沒有跟皇帝「打招呼」。在解縉看來這本是一件「小事」,然而在政敵朱高煦看來,卻是將其置於死地最好的口實。

果不其然,朱高煦誣陷解縉故意在皇帝北征時進京,並且沒有徵求上意,在覲見完太子後便南返,擺明是沒把朝廷放在眼裡。皇帝聞言大怒,下令以「無人臣禮」的罪名將解縉抓捕回京,直接關入詔獄。但凡進入詔獄的罪犯要遭受錦衣衛的嚴刑拷打,鮮有能活命者,然而不知何故,解縉被關進去5年後依然還活著。不過,他的生命也就到此為止。

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向皇帝獻上囚犯花名冊,結果朱棣在其中看到解縉的名字,便大為不滿地問道:「怎麼解縉還活著呢?」紀綱會意,回去後便將解縉灌得酩酊大醉,隨即把他埋入雪堆中,將其活活凍死。解縉遇難時,年僅47歲。事後,解縉的家產被抄沒,妻兒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

永樂八年,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還。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引文同上。

史料來源:《明史》


才高自負的解縉,在爛醉如泥之後,於大雪之中離開了人世...

他犯的錯誤有很多,不該干預立儲,不該藐視群臣,不該直言不諱,總結來說就是政治水平太差

《永樂大典》的總編,堪稱明朝三大才子的解縉結束了他這一生的數次起落

悲慘無助的離開這個世界讓人感到心疼,但卻也無計可施

因為真正的才子佳人從來都是理想主義者,政治天賦都不算太優秀

如果政治天賦優秀,他或許會成為楊廷和,三楊那樣的人物

但他就不是解縉了


  • 才華橫溢的青年——少年成名深得皇帝喜愛

雖然解縉未能完成連中三元的壯舉,整個明朝也僅有黃觀與商恪達到這一成就,但是解縉從未負才子之名

19歲的解縉便高中進士成為庶吉士,這可是大大的有名。不僅光宗耀祖,連老朱同志也十分欣賞這個年輕人,並誇讚有加

有些懷才得遇的解縉,便開始了自己不成熟的為官生涯,先是不顧自己身份,針砭時弊針對朝政寫了一篇奏摺,朱元璋很高興,表揚了他

緊接著他又搞了一個是為《太平十策》的政治方針

「小子,越級了吧!翅膀還沒硬就想飛?」在朱元璋疑惑外加其他重臣的穿小鞋行為下,解縉被調離原有崗位

因為文人思想作祟,他在成為主管彈劾官員的御史之後,展現了他不成熟的政治水平。終於,他被迫離開了朝廷

這一年,他只有22歲。不過這個少年卻展現了自己驕人的文學天賦

無論是對於《元史》的校訂還是《宋史》的修正亦或是對於《禮記》的批註,都展現了他天才的能力

數十年時光,他完成了很多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因為他的名字叫解縉


  • 志得意滿的中年——入閣拜相,總編大典

朱棣借靖難入主南京,解縉及時的向走馬上任的新皇帝表示了忠心

朱棣知道解縉的才學,並開始著手重用他

這一次,解縉的政治道路像是搭上了火箭一般,堪稱一個快!

再加上總編《永樂大典》這一堪稱是千秋之功的任務,解縉的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

入閣拜相成為首輔也是順理成章,甚至連朱棣也稱解縉是自己的魏徵!

好嘛,這次可沒有人能扳倒我們的解大才子了,不,是解首輔

只是一如開篇所說,解縉的政治水平是不合格的,他不懂得官場的黑暗,不明白左右逢源,他得罪了朝中的很多大臣,慢慢的朱棣也開始不喜歡他

只是他自己卻渾然不覺,仍然沉浸在國家宰相的溫柔鄉里無法自拔

朱棣還用的到他,因為還需要他編纂《永樂大典》,在當時,世上已無人能取代解縉的主編位置

大典終成,解縉失去了自己最後一道屏障,但不至於就此一敗塗地,直到一件事情,徹底的結束了解縉的政治生涯,並奪去了他的性命

  • 含恨而終的中老年——大雪中離開

解縉是死在大雪之中的,這彷彿也如他所願,離開這渾濁的人世,去往純凈無暇的極樂

作為一個政治水平並不優秀的高官,他還容易犯文人易犯的錯誤——天真

干涉立儲,這可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皇帝自己的家事哪裡輪得到你這個外臣參與,想謀反不成?

可解縉不明白,他向朱老四表示,朱高煦有反叛之嫌,要提早防備云云。朱棣大怒不止,朱高煦聽了也火冒三丈,原本就是太子的朱高熾是無可奈何

免官的解縉,因為人緣問題被發配至偏遠地帶。本來這個才子可以在墾荒種地中度過餘生,但是他偏偏要作

朱棣遠征,太子監國;解縉竟然大搖大擺的回到京城一頓溜達,還去見了見朱高熾(太子)。朱棣徹底出離憤怒,下令將解縉打入天牢

本來後半生要在吃牢飯中度過的解縉,雖然心灰意冷,但是有飯吃,有書看

日子雖然苦,但還算是不錯的。直到那個白雪皚皚的冬天,朱棣偶然想起已經在獄中多年的解縉,問了問身邊的人:「解縉尤在乎?」

部下明白了他的意思,隨即前往天牢,賜予解縉美酒

大哭中,解縉狂飲美酒,頓時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左右將其拖入雪地之中,不多時,才高氣負的解縉離開了人世


解縉的一生,也算是多姿多彩,只是結局略顯凄涼

真正的才高八斗

真正的才華橫溢

真正的學富五車

明朝有三大才子,都不負此名

其餘二人為楊慎、徐渭

楊慎是《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的作者

徐渭是東南抗倭中威震天下的第一謀士徐文長

而我們的解縉,則是《永樂大典》的總編官

這三個才子,是明朝最耀眼的文曲星下凡代表人物,而結果,也都不盡如人意

除了有老爹撐腰加上本人相對圓滑的楊慎,徐渭和解縉的下場都比較凄慘

這或許就是千古以來超級文人從政的悲哀吧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請點個關注吧,如果喜歡,來個大大的贊也無妨


人們都以無知為恥,都很羨慕那些什麼都知道的人。但是那些啥都知道的人真的就是最厲害的嗎?這不盡然,甚至往往有時候知道的太多再加上嘴巴不嚴,會給自己招來意想不到的麻煩,比如三國時期的楊修,又比如本文的主人公解縉。

楊修

解縉解學士是有名的神童、大才子,民間流傳著很多有關他童年如何聰明的傳說。傳說未必屬實,但是解縉的學識確實是真厲害:他十九歲的時候就一舉考中庶吉士(相當於進士中的進士,未來的內閣首輔苗子),更是很討朱元璋的喜歡。一向威嚴無比的朱元璋甚至私下裡對解縉說:「你我雖然名義上是君臣,但是恩猶父子,有什麼話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萌版解學士

非常感動的解縉覺得領導是真的欣賞自己,於是就寫了一篇奏摺,文中犀利地針砭了當時整個國家從中央到地方、從皇帝到各部門的主要問題,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相關整改建議。朱元璋看了以後再一次表揚了他的才華,解縉感到動力更足了,於是再接再厲,又寫了一封《太平十策》,更加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施政綱領,儼然一副帝國未來宰輔的樣子。

朱元璋

朱元璋看了以後,沒有做什麼表示。不久以後,兵部尚書在和皇帝談到這位小解的時候,說他去部裡面借人的時候態度很傲慢,朱元璋說:「解縉這個作風也太隨便了嘛!」然後就把他從自己身邊調開去做御史,專門負責彈劾官員去也。

在御史任上,解縉幹得也是盡心儘力:李善長被處死以後,他幫著為人家鳴冤;同事被頂頭上司都御史罵了,他就幫著去彈劾都御史。干御史不多久,高層領導被他得罪一大半,更無厘頭的是他每次都是幫別人出頭,最後黑鍋背在自己身上。搞得朱元璋都覺得小解這麼干會有危險,在一次宴請近臣父親的過程中對解縉的父親說:「古人都說大器晚成,讓你兒子回去再好好讀十年書,肯定能有大作為。」面對這委婉的逐客令,解縉只好收拾東西回老家,此時距離他中進士不過三年,也才只有二十二歲。

在賦閑在家的這段時間裡面,解縉沒有閑著。他奉命審定了《元史》,並對《宋史》進行了勘誤,還對儒家經典《禮記》進行了批註,這些工作讓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完成是一個很難以想像的事情,但解學士就這麼完成了,甚至沒有用十年,只用了八年。

朱元璋駕崩後,解縉覺得機會來了,於是又返回京城。沒想到剛走到南京城下他就被人告了:太祖讓你回家呆十年,怎麼八年就回來了?況且老母剛剛去世,老父已經九十歲了,不在家盡孝道回京是要幹嘛?準備把他貶到大運河上去做小吏。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八年了還沒打算放過他的只好去找建文帝跟前的紅人董倫,和他說了自己這些年的工作以及努力,才免得去河上釣魚。

朱允炆

剛坐穩不久,靖難之役的烽火就燒到了南京城下。南京城破後,解縉總算沒有再犯渾:他想起來自己曾經預言過朱棣會興起類似七王之亂一樣的禍患,力主早點幹掉朱棣,於是趕緊跑到朱棣馬前去表忠心。朱棣倒也沒難為他,還很欣賞他的才學,於是讓他做了侍讀學士,並和楊士奇等人一起進入內閣,並成為了內閣首輔,就連五朝元老楊士奇也只能排在他後面。

楊士奇

站到了權力中心的解縉迅速展現出他驚人的能力,在內閣期間他負責了很多行政事務,永樂年間許多方針政策均由他制定。世界最偉大的百科全書之一——《永樂大典》的總編,也是這位解學士。朱棣到底是愛才的,對這位解學士倍加喜愛,還把他比作王霸、魏徵,意在勉勵他成為一位優秀的首輔。

《永樂大典》

雖然說「屁股決定腦袋」,但是位列首輔的解縉還是改不掉老毛病:一如既往地喜歡品評別人,還不注意場合。朱棣有一次要他評價當時的一些少壯派官員,解縉全部先揚後抑的評價一通。皇帝覺得很有道理,但那些被他說了不好的官員可就不那麼覺得了,久而久之解縉就又把朝中大臣大部分得罪了個遍。而且更要命的是,解縉不僅和大臣搞不好關係,還觸碰到每一位皇帝的逆鱗:干涉立儲。

解縉

雖然皇長子朱高熾早早被立為世子、太子,但是由於他先天殘疾,朱棣就不太喜歡,更加傾向於另一個兒子、在靖難之役中立功無數的朱高煦,這也是許多武將的意思。在朱棣徵詢解縉意見的時候,解縉堅定而明確地站在了太子這一邊,並預言朱高煦遲早要動朱高熾這一系的手,於是乎也就順理成章地得罪了朱高煦。

影視作品中的朱高煦

朱高煦雖然沒當上太子,但依然是朱棣最喜歡的兒子,想搞倒大哥不容易,想扳倒解縉還是簡單。不懂事的解縉還在摸老虎屁股,還要跟朱棣打報告說朱高煦的排場太大,快超過太子了!朱棣大怒:「你是要離間我們父子么!」很快朱高煦就和那些支持他的武將演了出雙簧,栽贓解縉泄露內閣機密及科舉考題,盛怒下的朱棣便把解縉從首輔扔到地方去廣西做參議(副省長)。結果解縉前腳剛出京城,又被早就看他不爽的人告了,半路又改了去處,直接扔到剛打下來的越南去做知州。

已經被貶黜的解縉還沒醒悟,在一次進京的時候恰值朱棣出巡,太子監國,就偷偷流進太子官邸去了。這一下就被朱高煦抓住把柄,誣告太子結黨。倒霉的朱棣直接被扔進大牢,一上大刑就把其他一堆人供了出來,結果那些人就被當成太子黨活活打死。

就這樣又在監獄裡面呆了幾年,終於朱棣想起了解縉,於是就問紀綱:「解縉還在牢裡面嗎?」紀綱把這理解成了要弄死解縉的信號,於是在灌醉解縉以後把他拖進大雪裡埋了起來。

紀綱

解縉的生前的許多預判,在他死後都成了現實:他所品評的官員,日後的表現與他的判詞完全一致;他預言朱高煦要搞事情,果然朱高煦就謀反了;他判斷越南人心已經和中國不在一起,遲早要分離,最後也如他所言。他的才華也為後人公認為是與楊慎、徐渭並列,三人合稱明代三大才子。

只是他說的話雖然正確,但是不入耳。他以為自己的判斷是對的就一定沒人敢反對,殊不知這個世界遠不止單純的是非對錯那麼簡單。解縉的人生悲劇是他的性格悲劇,更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才氣放逸,下筆不能自休,主持編著了《永樂大典》。後人對其褒讚很多,就連殺死他的明成祖朱棣也曾這樣評價他:天下一日不可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那麼如此看重他的朱棣為何會以「無人臣禮」而將他下獄,之後他卻挨餓受凍而死。

解縉有才華橫溢,在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因上萬言書稱讚太祖被太祖而欣賞稱讚。被稱讚的解縉,接著上《太平十策》,鋒芒直指當時的兵部尚書沈潛,說其部下玩忽職守。這下倒好,被沈潛上疏誣告,解縉被朱元璋貶值到江西。後來解縉同樣的錯誤犯了很多,在朝廷也總是進進出出。從這個例子能看出解縉為人,說的好點是剛正不阿,敢直諫。說的難聽點,就是一根筋,不會變通。

這不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解縉本來很受朱棣重視。朱棣提升他為翰林學士,內閣首輔。但是在朱棣立太子時候,朱棣鐘意次子朱高煦,解縉卻支持太子朱高熾。陳述理由的時候說到了這句:

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鑒。


朱棣聽了並不高興,這不是有點說我的意思,幸虧後來解縉說了好皇孫(朱瞻基),朱棣才和他相視一笑。但是後來朱高煦受朱棣恩寵的程度超過了太子,解縉就進言,一句:」啟爭也,不可」(骨肉相殘),直指朱棣的痛處。由此朱棣對解縉不來喜歡。

之後,朱高煦一黨對其多次誣告,解縉也被朱棣貶到地方。這個過程是朱棣對解縉逐漸厭惡的過程。直到解縉進京奏事,恰好朱棣北征不在,解縉就去了太子府。這事被朱高煦做了文章,朱棣終於不能再忍解縉。於是以「無人臣禮」之罪,將其下獄。

六年之後,朱棣在囚犯冊上看到解縉名字,就問解縉還在否?之後紀綱(草菅人命為解縉所不齒的那類人)心領神會,用酒將解縉灌醉,將其埋在雪中凍死。

解縉之死,在現在我們看來覺得很可惜,認為當時官場小人太多,成祖也有點太殘忍。不過你仔細看完,就會發現,解縉才華橫溢不假,但是他不會在官場中為人處世,處處得罪朝中同僚,也不懂的的琢磨皇帝的心理,這樣的人放在官場中肯定難以生存。

所以從解縉之死看出,我們為人處事不僅光憑自己智商高,學識淵博,能力強就覺得肆無忌憚,說話辦事不講方式方法。越是這樣的人,還得有高情商,講究說話方式方法,這樣才能不得罪小人,不得罪同僚上司。


其實朱棣上位之初,解縉還是很得朱棣信任的。

朱棣登基後,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後朱棣建立了內閣制度,解縉又被召進內閣。後又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列女傳》。其後又主編《永樂大典》。永樂二年,解縉又晉陞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

解縉得罪朱棣是因為朱棣立儲一事。朱棣原本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堅持不可廢長立幼,堅決進言要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並用一句「好聖孫」打動朱棣,最終立朱高熾為太子,這個「好聖孫」是指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受朱棣疼愛。

朱棣雖立朱高熾為太子,但一直不滿意其表現,反而對次子朱高煦日漸隆寵,解縉又上疏勸阻,惹火了朱棣,認為他在離間骨肉親情。

解縉因為有才而惹來不少人的嫉妒,所以有些人就趁朱棣對他不滿之時誣陷解縉,導致解縉一再被貶。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結果朱棣出征還沒回來,解縉就去見了太子朱高熾一面就回去了。因為立儲之事一直對謝晉懷恨在心的次子朱高煦趁機向朱棣告狀,說解縉「無人臣禮」。朱棣大怒,讓錦衣衛把解縉給抓了,還連帶抓了數位大臣,並有人因此病死獄中。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把解縉灌醉,埋入雪堆中凍死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