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以来,大家对读书这件事都十分看重。无论一个人所处的境地如何,都应该多读书,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升一个人的气质,重要的是,读书还可以避免因为不学无术而贻笑大方。

  唐玄宗时期,有一个名叫李林甫的奸佞之臣。他官居宰相,可以说是一名位高权重的朝臣。但由于他不喜读书,不但在文学方面没什么造诣,而且很多基本的成语他都搞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因此闹出了很多笑话。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生儿子被称为“弄璋之喜”,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执玉器为王侯。某天,李林甫的某个亲戚生了一个儿子,但李林甫在写信向其表示祝贺的时候却把“璋”写成了“獐”,当时,此事传遍了整个朝堂,甚至流传到了今天,可见李林甫的学问有多低。

  不过,李林甫这样的人物并非绝无仅有,在清朝也有两个像他一样的人,而且他们的闹出的笑话比起李林甫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实在是忍俊不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他们的奇闻趣事。

  据说,在康熙年间,有一个满人在干清门做侍卫一做就做了三十年。康熙感念他的辛劳,于是把这个侍卫提拔成了荆州将军。侍卫的妻子和其他家人都因为他升官而感到十分高兴,觉得自己一家终于要过上好日子了,但侍卫本人却没有丝毫开心,反而满脸忧心忡忡的样子。

  临近上任,侍卫竟然开始不停地哭泣。侍卫的家人和朋友都很纳闷,于是问他为什么升官发财还不高兴,反而痛哭不止,侍卫这才将自己的心事说出口,他回答道:“荆州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连智勇双全的关老爷都守不住,我就更加不行了。这次去荆州上任,我们的军队肯定会被东吴的将士偷袭,我这个将军岂不是死定了,所以我才想哭的。”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赶紧跟这个侍卫解释现在是清朝,大清早已一统天下,三国时期的东吴早就不存在了,去荆州当官并不会出什么事。但侍卫却还是不相信,觉得大家在骗他,仍旧对赴任荆州这件事十分害怕。原来这个侍卫以前根本没读过多少书,只是曾经听过《三国演义》的故事,把故事当了真,也分不清历史朝代,所以才会闹出这个笑话。

  乾隆年间,又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人。这个人也是满人出身,还是刑部的郎中,因为长得方面大耳,相貌堂堂,首席军机大臣阿桂认为此人应该是个人才,于是向乾隆举荐了这个刑部郎中。由于当时阿桂在朝中地位颇高,他亲自举荐的人才,乾隆自然不会怠慢,于是就找了个时间召见此人。

  乾隆想了解一下此人有何过人之处能得到阿桂的认可,就问他福康安和海兰察在宫外的名声如何。刑部郎中立刻回答道:“启禀陛下,外面的人都很钦佩这两位大将,甚至将他们比作了罗成和尉迟恭。”乾隆听完以后忍不住哈哈大笑,也没再问他别的,挥挥手让刑部郎中退了出去。

  可能有些人不懂乾隆为什么要笑,其实,罗成和尉迟恭都是历史演义小说《隋唐演义》里的人物,而且罗成还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虽然小说里的人物也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英雄梦,但刑部侍郎想要夸奖福康安和海兰察,完全可以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大将卫青霍去病作比喻,再不济也可以用大家都熟知的关羽张飞作比喻。但刑部郎中偏偏用了小说里的英雄人物,实在是很不恰当的。

  由此,乾隆便知道此人平时应该很少读书,喜欢的只有小说,这样的人实在是难以担当大任,于是听到这个回答便让此人退下了。这件事也很快传遍了朝野,阿桂听说了此人在乾隆面前出丑的经过之后,感到十分后悔和羞愧,他对旁人说:“那小子仪表堂堂,老夫觉得他应该不是池中之物,秉着惜才的想法才向皇上推荐了他,没想到他如此没文化,居然只喜欢看小说,真是让老夫也跟着丢人!”

  由此可见,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多读点书,多长点学问,以后机会来了,才能牢牢地抓住,不然就是与之擦肩而过,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