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說甄宓可能不對,

但我就是願意相信他遇到的「洛神」,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嫂子甄宓!

據說《洛神賦》原名為《感甄賦》,隨後才被曹叡修改為《洛神賦》的。

曹植通過此賦講述了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

至於「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就不知道是不是你們的童年了。(不點贊的,洛神判定全紅桃)

更多三國話題,請關注「槑烎夶」

堅持原創,持續更新!


《洛神賦》。在這篇文章中,曹植借著直妃(相傳是古代美麗的水神)說明天上人間的相隔,寫出了他高遠的意境及熱烈的感情。

創作背景

曹植在黃初三年被封為甄城王,四年改為雍丘王,太和元年,封為浚儀王……六年為陳王,短短的十一年之間竟改封了六次。 曹丕的用意非常明顯,他存心要曹植永遠像浮萍一般,東飄西盪,居無定所。曹植雖被封為王,卻很少行動自由。原來,曹丕即位以後,雖然分封兄弟子侄為王,但是,卻嚴格規定,未經皇帝批准,不得隨意出封地,所以,連遊山玩水都受到限制。因此,魏朝的宗室形同高級囚犯,並沒有政治勢力。曹植更加憂鬱了。有一天,他走出了洛陽城,來到了洛水旁邊,只見夕陽西下,煙波蕩漾,兩岸景物如畫,在迷茫的暮色中,文思大發,回去以後立刻寫下了《洛神賦》

但是後人由此編出了一個美麗又悽慘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甄氏。

至於到底是不是寫的甄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電視劇《大軍師》也將這一段演繹了。


我認為,曹植的《洛神賦》中的洛神是自己心中「美好」的一種象徵,文章中人神殊途,天人兩隔的結局就是意味著內心「美好」的消失,換句話說他最終敗在了殘酷的現實面前。

首先,我們先來闡述一下歷史上的各種說法。

一:甄宓說

這一說法是市井間流傳最廣的,也最為人們所接受的。

這種說法最早源於唐代註明作家李善的大作《昭明文選》,認為曹植與他嫂嫂甄宓有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根據李善的記載,當時,最先想迎娶甄宓的是曹植,但卻被曹丕搶先了,然而曹植卻一直想念著甄宓,後來,甄宓被曹丕賜死,甄宓的兒子曹睿將甄宓生前的金縷玉帶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回途中寫下了《洛神賦》。

毫無疑問,這是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相愛的人總是不能相守,然而這個故事,有一定的漏洞。

首先,曹丕迎娶甄宓那年曹植才18歲,而甄宓已經有23歲,13歲的小叔子暗戀當時23歲的嫂子,好像不怎麼能講得通?

二:懷念亡妻崔氏說

這一說法認為曹植當時所懷唸的是被曹操所殺的妻子崔氏。崔氏生前與曹植感情很好,而《洛神賦》中的人神殊途、天人兩隔則更像曹植對妻子的懷念。

三:君臣說

其實對於這一說法,歷史上支持的人很少,這種說法認為,曹植是託詞寄心魏文帝的,以文章來隱喻君臣大義。

但是,這種說法在當時那個環境下是很難成立的。

四:個人認為

最後便是我個人的觀點了,其實我在較早之前的一篇問答中就談論過《洛神賦》這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我以前的問答。

首先,我們都知道曹植是一個感性之人,他有才華,有地位,而他所追求的則是內心的美好,他想遠離政治的旋渦,然而卻一次又一次的被拉了進來,七步成詩,遭受貶謫,自己心裡年輕時美好的理想、美好的幻想等等全部變成了泡沫。

《洛神賦》是寫於公元222年,曹丕剛剛登上帝位沒多久,而他是在拜見完曹丕之後回歸自己封地的路途中所寫的。

對於此時的曹丕來說,他知道他這一生已經可以說是畫上句號了,有可能會在封地終老一輩子。

對於這位「仙才」來說,他知道他這一生所追求的那種美好再也不可能實現了。因此,他以一篇《洛神賦》來表述自己內心最後的美好。

極盡華麗的辭藻訴說著自己曾經憧憬的美好,人神終不得終的結局則意味著現實終究將自己與「美好」所隔開。

那麼,這四種觀點你更支持哪一種呢?在下方留下自己的想法吧!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歡迎讀者朋友在下方留言討論!


曹植的《洛神賦》也叫《感甄賦》,其中的甄,指的就是甄宓,所以《洛神賦》讚美的是甄宓,也就是曹操的兒媳婦兒,曹丕的夫人,曹植的嫂子,皇帝曹叡的母親。

其實很多人認為曹植不可能喜歡上自己的嫂子甄宓,因為那是自己哥哥的夫人,這些人的分析都是從官面上來分析,覺得曹丕和曹植為了爭位,鬥得不可開交。

還有些人覺得,帝王之家,作為弟弟居然喜歡哥哥的女人,屬於大逆不道,同時也覺得曹植不敢。

我個人覺得,曹植是真的喜歡甄宓,對於上面兩個觀點,第一個,曹植已經敢與曹丕爭位了,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況且,當時曹植可是比曹丕更受曹操待見的。

第二個觀點,什麼大逆不道,什麼帝王之家,先不說當時曹操一家還不屬於帝王之家,即使屬於了又如何,別忘了,甄宓是曹操先看上的,只不過被自己兒子搶了先,自己又不好意思爭奪,只好說甄宓可以當自己的兒媳婦兒。

父子之間尚且可以爭奪甄宓,何況兄弟之間呢,再退一步說,甄宓原是袁紹的兒媳婦,是袁熙的媳婦啊,不要覺得二婚在當時不被接受,在當時很正常。

曹操的銅雀臺關的不就是大小喬嗎?大小喬都是有夫之婦,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保住性命就是天大的事情了,換個男人算不了什麼。

再說《洛神賦》的故事,因為曹丕娶了甄宓後,三國之間還在打仗,作為長子,曹丕也閑不下來,而曹植年紀比較小,所以就留在家中,和甄宓日久生情,這太正常了。

曹植很聰明,而且很有文采,曹丕遠不能及,而甄宓呢,不可能對曹植沒有一點好感,但是因為曹丕做了皇帝,而她和曹丕的兒子曹叡被立為了太子,甄宓只能隱藏了自己的情感。

但是這一切怎麼可能逃得過曹丕的目光,所以甄宓只被封了妃子,而不是皇后,但是她的兒子卻被立了太子。

後來的後來,甄宓年紀大了,又遭小人陷害,終被曹丕賜死,死相極其悽慘。

甄宓死後,曹植來宮裡拜見曹丕,然後和甄宓的兒子,自己的侄子曹叡一起喫飯,喫飯的時候看著曹叡,不由的想起了甄宓,眼淚就止不住了。

飯後,曹丕賜了曹植一件甄宓的遺物——玉鏤金帶枕,曹植睹物思人,返回封地的時候作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洛神賦》。


洛神之賦,千古名篇。賦前自言: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對楚王會神女之事,遂作此賦。

賦中讚美,一目瞭然。而題目所問,確非問此。關於此賦,後人曾說有感「甄氏」之說。甄氏袁紹之妻,後被曹丕據為己有。

此說起於唐朝李善注,後人多作研究探討,指出其中虛誕,被人譏為附會之詞,實不可信。

試想,曹丕為人,曾數次以詩為由,欲害曹植,曹植心中豈能不知。再想,甄氏即為曹丕所有,按輩份自成嫂嫂。

作賦讚美寄思,有悖情理,失之人倫,尚被曹丕知悉,無疑自取死路,植豈能愚蠢至此!

此情此理,一目瞭然,何必妄加猜疑,索強附會,誤導後人。

洛神之賦,文詞華麗尤美,善用比興,,刻畫細膩,結構勻稱,傲立建安文壇,獨具風格,為後世的辭賦創作和發展、開拓了新境界!


聽說是為了讚美甄宓,她是袁紹的兒媳婦,國色天香,美貌無比,聰明靈秀,閑良淑惠。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喜歡她,浪漫,文雅,文采不凡的曹植,曹子建,更是把甄宓奉為神女般的欣賞,內心炙熱的愛上了這個他心目中的神女,曹植認為她可以比美洛水女神。可是他也只有仰望他的女神而已。她成了他的嫂子。

她被自私,專橫,狡猾的曹操的長子曹丕,子建的哥哥,搶先一步,佔為己有。曹操無奈,子建也只能祝福他的哥哥了。甄宓為了她的婆婆,親屬,才沒有自殺,仁忍屈服了曹家。嫁給了曹丕。

曹植每天和心目中的女神都會面,內心癡迷不改,但憑他的為人,他也只能把情感深埋心底。甄宓也非常欣賞子建,但他們不可能有什麼越禮的舉動,行為。至於傳說他們兩個人有曖昧,我認為完全是小人之心腹度君子之心!象電視劇裏演的他們有曖昧的情感,行為,我認為完全是亂編排,為了收視率,為了經濟利益。

曹植對甄宓的癡情是美好,聖潔的,綿長不忘的,他在經過洛水時,寫的那篇流傳千古的名篇《洛神賦》,裡面寄託了他對甄宓深深的又無奈的情思……


甄宓,魏文帝曹丕的妾室,魏明帝曹睿的生母。《洛神賦》原為《感鄄賦》,甄與鄄互相通假。

甄宓開始是袁紹次子袁熙的老婆,在當時的江湖上就有「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的傳言,曹操聽說了甄宓的美貌,故在官渡之戰後曹操命人包圍府邸,準備作為自己的妾室。但曹丕見人包圍了甄宓,不知緣由便進入帶走了甄宓,還向曹操請求迎娶,曹操只好同意這門婚事。而當時,曹操的另一個兒子曹植也想娶甄宓,但是沒有得逞,至於他們之間的故事,也不好妄加猜測。

曹植與甄宓的愛情故事多為後人的杜撰,1995年新編的越劇《曹植與甄宓》,講述的便是他們倆之間的悽美愛情故事。劇情:東漢時期,曹植之父曹操在攻破鄴城之後,收留了袁紹的次媳甄宓。在華堂慶宴之時,曹操和曹彰、曹丕、曹植父子四人均為甄宓的美貌所打動,其兄曹丕出於政治上的野心迎合父親,愛而不露,曹植則真誠求愛,終得甄宓動情,贈以隨身玉佩定情,兩情繾綣。然而小人崔琰為了自己的目的,暗中施計,以桃代李,致使甄宓成了曹丕的妻子。從此曹植和甄宓均陷入了痛苦的泥淖。數年後,曹丕取得皇位,為其妻和曹植的愛情而妒火中燒,逼曹植7步吟詩,貶出京城,並暗殺了甄宓。曹植空遺滿腔悲憤,對水悲吟《洛神賦》。


曹植(曹子建),才高八斗、風流倜儻、文采飛揚,留給後人很多傳世佳作、辭賦文章。

本題所提到的《洛神賦》

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其背後的故事曲折動人。

三國時期,都曉江東二喬美,豈不知更有河北甄宓俏。說的正是袁紹二子袁熙之妻一一甄宓。

官渡一戰,袁紹大敗,袁氏父子死的死,逃的逃。曹操領兵包圍了袁府,原來曹操好色是出了名的,久聞甄氏絕色貌美,欲奪得為己妻妾。

未料還有比他更早的,從府內走出來的正是他的兒子曹丕,帶著一個蓬頭垢面,但仍掩不住絕色容顏的女子一一甄宓。曹操心中懊惱,也只能順水推舟。成全了曹丕。

但傾慕甄氏的還有一人一一曹植。他與嫂子雖僅見幾面,但兩人一見相互愛慕、傾心。

曹丕對甄宓開始還不錯,即帝位後,即都甄宓為後,但甄氏終日多愁寡歡,過早抑鬱而死。

個中隱情,曹丕豈能不知,一次曹丕把甄宓生前用過的香枕賜給曹植做為羞辱。

曹植回到府中,抱著香枕睹物思人,大哭一場,昏昏噩噩進入到夢境。

他在洛水邊遇見了已封為洛神的甄宓,兩人互訴愛慕和思念之心……猛醒來原來是一場夢。

曹植靈感一來,一氣呵成,寫成了千古名篇《洛神賦》。

賦中:翩若驚鴻,婉如遊龍……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

情真意切,妙筆生花,字字都表達岀對甄宓的傾慕和愛意。

這種用心和血寫成的佳作,故能流傳一兩千年!


有「八斗之才」美稱的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的夫人卞氏的第三個兒子,與曹丕為同母兄弟。曹植自幼便聰穎過人,10歲的時候便誦能出口成詩,下筆成文,很受曹操的寵愛。在他的三個兒子中曹操曾經認為曹植是「最可定大事」者,幾次都想要立他為太子。但是最終曹植還是在同長兄的爭鬥中失敗。

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他以後勢力強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陽來,想借口殺掉以除後患。曹丕限曹植七步之內以兄弟為題,吟詩一首,其中還不能出現兄弟兩個字;如果做不到就要處死。曹植知道這是曹丕想藉機殺了自己。心中十分的悲傷。忽然看到爐火中的豆秸。便隨口做了一首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才免得一死。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詩」、「美人篇」,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賦》了,文中曹植這樣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遙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望峨峨,修眉聯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面輔承權,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從抽象到具體,從神韻、風儀、情態、姿貌,到明眸、朱脣、細腰、滑膚,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形。此外曹植還描寫了洛神的動態美:「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飄忽的夢境,活生生把他夢中情人幻化出來,一點癡情,萬縷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學作品,被後人所傳頌。  

後來,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依據《洛神賦》,畫了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在畫中,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嚮往。畫中的洛神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吹起的衣帶,使水波上的洛神有一股飄飄欲仙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但最終在雲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

《洛神賦十三行》,簡稱《洛神賦》,東晉王獻之的小楷書法代表作,原來的墨跡寫在麻箋上,內容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賦》,但流傳到唐宋時代就已經殘損並亡佚了。流傳下來的刻本為宋代根據真跡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兩種,其中「碧玉版本」較好,它於明萬曆年間在杭州西湖葛嶺的半閑堂舊址出土,現藏於遼寧博物館。  

那麼曹植所描寫的「洛神」和顧愷之畫中的「洛神」到底是誰呢?是不是就是他的嫂子甄氏呢?

據《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曹操乘機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曹丕見到甄氏後,驚嘆於甄氏的美貌。他對曹操說:「兒一生別無他求,只有此人在側,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兒雖壯年而無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話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絕,便使人做媒,讓曹丕甄氏為婦。甄氏見曹丕生的英俊,又因為是曹軍的俘虜,不得不從,因此也無異言。   

一種觀點認為,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顧愷之(約公元345年—公元406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東晉畫家。江蘇人。曾為桓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初任通直散騎常侍。代表作《洛神賦圖》收藏在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洛神賦圖》來源於三國時代(公元220——公元280年)著名文學家曹植編著的《洛神賦》,畫面生動感人,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件經典作品。  

由於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所以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早在官渡之戰時,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於此的袁紹兒媳甄氏,由於憐香惜玉,曹植將自己的白馬送給了甄氏,幫助她逃返鄴城,甄氏也將自己的玉佩贈給了曹植以示感謝。兩人再次相見,都覺得命運註定。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於是能夠與與甄氏朝夕相處,當父兄為天下大事奔忙時,曹植與甄氏的感情迅速發展,到了難捨難分的地步。  

七八年過去了,曹操已經穩穩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勢,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劃為魏國,封曹操為魏公,定都於鄴。在誰來繼位的問題上,曹操生前就十分矛盾,因為長子曹昂早亡,還有四個兒子為卞氏所生;長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四個兒子中曹操最偏愛曹植,傾向於封曹植為世子。但曹植不治威儀,放蕩恣肆,而且三番兩次耽誤大事,擅自開啟司馬門,使得曹操對他失望透頂。在這種情況下,曹丕順利地當上了世子。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

魏國建立後,曹丕對甄氏和曹植錯綜複雜的關係難以釋懷,因此僅封她為妃,所以甄氏始終未能得到母儀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時已經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歲的鼎盛年紀,後宮佳麗眾多,甄妃逐漸色衰而失寵,在曹丕當上皇帝之後的第二年便鬱鬱而死。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喫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這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一般人欣賞其文字的優美,到處傳抄,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後(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曹丕死後,羣臣本來想迎立當時為雍丘王的曹植為帝,因此曹睿即位後,對於他這位才華橫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產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飄萍,不堪顛沛之苦,遂寂寂無歡而死。後人有詩說:「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年賦洛神。」  

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氏認定成洛神了。《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十一《蕭曠》篇和《類書》卷三十二《傳奇》篇,都記述著蕭曠與洛神女艷遇一節。洛神女說:「妾,即甄后也……妾為慕陳思王之才調,文帝怒而幽死。後精魂遇於洛水之上,敘其冕抑。因感而賦之。」李商隱在他的詩作之中,曾經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節,甚至說:「君王不得為天下,半為當時賦洛神。」 但是另一種觀點卻認為,所謂的「洛神」並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沒有發生過戀情。  

他們的理由是:  

第一,曹植不可能愛上他的嫂嫂,曹植與嫂嫂之間的感情只是親人之間的感情。曹植在年輕的時候與嫂嫂之間是一種親人關係,長大後,曹丕與曹植兄弟之間存在著緊張的政治鬥爭,曹植不會有很多的機會接近甄氏。假若《感甄賦》真是為甄氏而作,曹植這是色膽包天,曹丕不會讓這樣的文章到處流傳。  

第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很看重各種倫理。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洛神賦》不過是由於曹植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業的理想始終無法實現,因此借《洛神賦》中「人神道殊」來表明自己壯志難籌、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第三,李善注引《記》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並把此枕賜給曹植,「里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純屬無稽之談。既然曹丕沒有將玉枕贈給曹植,那麼就不會有曹植睹物生情,而為甄氏作《感甄賦》了。  

第四,《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並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因此應當是「感甄」。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胡克家在《文選考異》中認為這是世傳小說《感甄記》與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實是曹植「託詞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朱幹在《樂府正義》中指出,「感甄」之說確有。但所感者並非甄妃,而是曹植黃初三年的被貶地鄄城。  

後人否定曹植與自己嫂嫂的愛戀關係不過是重複這些觀點。如果說有所增加,只是說,14歲的曹植不大可能愛上一個已經24歲的已婚女子。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行為比較隨意的曹植是很可能愛上不僅有美貌,又有與自己有較多的相同愛好的嫂嫂的。因此,《洛神賦》中,曹植所描述的「洛神」,很可能就是他的嫂嫂的形象。


甄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