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下面就來為讀者諸君作個解答。

  先說說華山之名的來歷。

  華山古稱西嶽,為五嶽之一,,也是「五嶽」山之中最險的一座山。五嶽,即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是蜚聲中外的五大名山。

  華山又稱「西嶽華山」。西嶽之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據說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 。東漢班固的《白虎通義》中記載:「西嶽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水經注》說它「遠而望之若華狀」,因名華山。華山峻拔挺立,巍峨壯麗,資源豐富,景觀獨特,文化內涵豐厚,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金庸的小說中為何選在華山論劍?劍從何來?

  「論劍」所以選擇在華山,是因為華山獨特的地理位置,五峰環峙聳立的狀貌構成以及其形似「劍」的自然特點,「華山論劍」因之成為最具合理性、象徵性和審美性的「論劍」。

  第一次「華山論劍"是在《射鵰英雄傳》第十一回全真教王處一測試穆念慈武功後。

  第二次「華山論劍"於二十五年之後,《射鵰英雄傳》第四十回「華山論劍」中。

  劍來源之一為華山的奇險,素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之「奇險」,比之以「劍",當毫不為過。

  金庸選擇在華山「論劍",目的主要有三:

  其一,「論劍」之「劍"與華山其形似「劍"之間,是因華山地形之劍與論劍之劍二者完美融合。

  其二,「論劍"是真正江湖高手間的「論劍」,屬於巔峰對決,既需要超強的武功也需要過人的膽識,包括穩定的心理、堅韌的毅力等,只有在華山這樣似「劍"的「奇險」之地,才能得到充分的考驗和展現,從而真正顯示高手的風範。所以,在華山「論劍」最具象徵性;

  其三,劍是兵器但不只是兵器。劍在傳統文化里特別是在文人心目中同時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審美意象。

  「

  

  

  

  

  

  

  

  

  


原創首發

文/三點文墨

這個問題其實金老爺子在書中已經詳細解答過了;我來總結一下。

之所以叫華山論劍有兩點原因:

01.

先說說華山論劍的「論」

修訂版原著中首次提到『華山論劍』楊過遇到穆念慈的時候,從全真七子王處一

口中說出來的:

王處一道:「二十餘年之前,先師與九指神丐、黃藥師等五高人在華山絕頂論劍。洪

老前輩武功卓絕,卻是極貪口腹之慾,華山絕頂沒甚麼美食,他甚是無聊,便道談劍作酒,說拳當菜,和先師及黃藥師前輩講論了一番劍道拳理。當時貧道隨侍先師在側,有幸得聞妙道,好生得益。」

這裡的論劍只是『口談』是當時華山五絕對於各自武學理論的闡述,同時對他人武學理論的評判。

02.

再來說說華山論劍的「劍」

五絕『口談』之後的比武到底有沒有用劍比試呢?這個還真有,書中也有詳細介紹。

原著書中第20章《篡改經文》中洪七公和歐陽鋒在海上有過一場打鬥,這才戰鬥也是洪七公和歐陽鋒的第三次爭鬥(第一次是華山、第二次是桃花島)。這裡詳細的描寫了華山論劍時候用劍的原因。

武學中有言道:「百日練刀、千日練槍、萬日練劍」,劍法原最難精。武學之士功夫練至頂峰,往往精研劍術,那時各有各的絕招,不免難分軒輊。二十年前華山論劍,洪七公與歐陽鋒對餘人的武功都甚欽佩,知道若憑劍術,難以勝過旁人,此後便均舍劍不用。

看到了沒,用劍是每個武學高手的必修課,書中武林中靠前的高手都是『精研劍術,各有絕招』而且第一次華山論劍只是為了爭奪九陰真經,並非高手之間的生死搏鬥,開始用劍比試也是很溫和的,只是後來難分勝負才舍劍不用。

包括咱們的男主郭靖,在書中最後武功臻至大成的時候都有練劍,並且在第二次華山論劍的時候用劍法和洪七公爭鬥了一百餘招。

從這兩點來看,華山論劍的名字確實叫的貼合實際,並且朗朗上口。

至於為什麼武林人士功夫高了都要精研劍術呢?

我想除了劍法難精,練劍來觸類旁通,希望自己的武學更近一步之外,也因為劍是在行走江湖中最容易取得的兵器了,畢竟就算是一根樹枝,灌注內力之後都可以使用劍法。你認為呢?

胸懷三點墨,著述一紙文;我是三點文墨,喜歡的朋友評論、關注、點贊、轉發。個人淺見歡迎指正批判,謝謝!


劍只是一種指代,代表武力。

好多遊戲里都是用一把小短劍的圖標來代表攻擊力.

華山論劍指的是華山上比試武學造詣,

並不是非得比劍術.

<<射鵰>>中的頂級高手過招幾乎都是不用兵器的.

但是按中國文化來看,

古時候多以劍術來衡量一個人的武學造詣,

作為中原武學的絕頂高手,

黃藥師和洪七公一定是精通劍術的.

歐陽鋒不是中原人士可能不會用劍,

而大理段氏應該是懂劍術的.

大家為了不欺負歐陽鋒所以都不比劍了.??????

而後的幾次華山論劍就依照了第一次的傳統,

沒有去強調比劍.

其實劍只是武力象徵,比武未必非要比劍術。


所有的兵器或武器都是外功和內功的一種綜合體現!主要還是自己輸出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同時也是一種相生相剋的過程!通過坐而論道,相互切磋,不以命相博,精深的程度,是不斷自我思維意識的提高。心隨意念,意隨心轉,從而達到無我、忘我,通神的至高修為境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