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是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而來的。
(話說這部電影建構的世界很令我感興趣,可惜沒續集了)

現在的文字,用平鋪直述又好像帶點文謅謅的感覺,似乎更能引人注意。
而這題目,其實只是我某個晚上開車在路上冒出來的靈感。

==============
我很喜歡在半夜開車的感覺。
單單只有半夜這個因素還不行,還要車少,最好是在不熟悉的城市路上,空氣還有點涼意。

那條路就可以叫做孤寂。

一個人在車裡,開著不熟悉的道路上,腦海會想很多事。
最好再有點輕音樂,適合夜晚的。
或許飄點雨。

可以什麼也不想,可以想想記憶中的片段,可以想想明天的工作。
可以想想那些這些的畫面,想想那一夜坐在副駕熟睡的側臉。

不知覺放慢了車速。

城市的建築在窗外兩側不斷向後飛逝,刻意享受這樣的景色,略為悲傷的,然後在FB上靠腰

一股清冷。

不知道為什麼,半夜我覺得是很適合寫字的時刻。
明明有想法有主題有內容,但白天就是沒有那種寫字的感覺。
會故意等到半夜才寫,前提是沒有睡著的話。

很小的時候,覺得自己是適合熬夜而不適合早起的性格,有朋友說那是因為我是半夜出生的人。

我不知道這有什麼依據,不過我信了。

村上春樹的「After Dark」,開場的女孩獨自在半夜的咖啡店看書的畫面,變成一種我嚮往的畫面。

老實說那本書當時我看不太懂,大部分內容我也忘了,但書中的那個畫面卻留在我腦海。

我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會把電視電影書中漫畫中的某個主角的姿態,變成自己的姿態。
變成「在24小時的安靜咖啡店裡,一個人靜靜看著書的自己」

先有想像的畫面,然後去打造出這樣的姿態,然後變成別人眼中的姿態。
期冀的姿態。
假掰的姿態。


======================
假掰的姿態,也常出現在我們分享的文章裡。
有時會分享一些連署,分享一些議題,搞得好像自己很關注這些議題似的,但其實根本也只是因為一則影片就相信了。

有時沒想那麼深入,有時也會想得深入點,但總是有漏掉的,於是就有被利用的感覺。

前陣子很多人在分享一則內文我完全看不懂在寫什麼的文,但縱然內文完全沒有道理,卻利用了「相信我沒有幾個人願意瞭解」、「醫生朋友」、「分享代表你關心憂鬱症」(到底有什麼關係?)這幾個關鍵字,利用了人的心理:

「 我就是願意瞭解的少數人、醫生說的一定對、分享代表關心。」

就文案行銷來說,是很簡單卻很有效果的訊息。

真正的關心,找你朋友出來喫個飯聊聊天,朋友認真寫的東西多花點心思看,分享這種假關心文其實只是自我安慰,更何況他的內文根本不符邏輯。

媒體識讀,新聞識讀,訊息識讀。現在訊息的流通變這麼快速,謠言止於智者這件事更赤裸的讓我們面對自己有多麼容易被利用。

曾經有朋友拿著一些作家插畫家說的關於兩性的字句(最後劈腿)來跟我說覺得她們說得很有道理,我回答我明明也跟她說過一模一樣的話。

差異只是在於名人,差異只是在於妳們沒有好好的識讀,差別在於你甚至寧願相信不認識的人的話而忽略自己朋友說的話,妳沒聽進去,換個人說,妳卻以為第一次聽到了。

差異在妳寧願分享一則空白沒意義的文,聽陌生人的話,而不分享你朋友用心寫的東西,不聽朋友的快樂哀傷。

我超難相處的。

==================
文字是一種自省。
很多時候生活是一種選擇。
我們選擇要成為哪一種人,好相處的人,還是鄉願的人,還是沒有主見的人,還是聽別人話的人。

還是裝傻的人。

很久很久以前,曾有個朋友在某天突然對我說了一句話:
「為什麼你都要裝不知道」

像是看穿我一直的偽裝般,也因此只有她知道我的知道,那個年少,覺得那樣就夠了。

大多時候,團體中會有很有自己想法,只有自己想法纔是對的人,指導別人做事的人。
有時候縱然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知道什麼纔是對的,但還是寧願裝不知道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形象,在許多方面,沒有想法

只是覺得沒必要展露而已,知道的人知道,在乎的人知道,就夠了
所以很多時候我一個人做許多事比較自在,我的眼中沒有什麼是一定對的,沒必要勉強別人一定遵從我的規則。

其實好像也沒那麼難相處?

===================
我跟各位打個賭,不是我悲觀,我所有FB好友絕對不超過10個人會願意花時間看完我這篇文並分享,縱然大家都常分享要多關心朋友的文字,但其實太多人寧願花時間在陌生露奶網紅身上而不願意花時間在自己朋友身上。

現在不需要你幫我分享這篇跟關心朋友無關的文,只需要你馬上約個朋友喫飯聊天或丟個訊息問他好不好然後在這篇文下方留完成,最好再分享(還是要假掰一下)。

這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的文字分享慾望而發文的,謝謝大家,雖然關心朋友沒那麼容易……

然後你會知道,誰關心了誰。

究竟有多久,你沒跟朋友好好的喫個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