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孔子取名為丘,有兩種說法。

一、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著明確的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

意思就是指,孔子頭頂中間低四周高。

二、在《孔子世家》另外還有一句「禱於尼丘得孔子」。

意思是,因為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山祈禱時生的孔子,所以取名為丘。

至於具體是哪種說法,不能確定,可能兩者結合,才是正解。


從先秦到秦漢,古人起名與字還是相對隨意,比較好理解的。

先說取名:

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左傳·桓公六年》

有信:即參照嬰兒出生時的情景取名。

有義:是說要人如其名,以德命名。這個名字寄託著父輩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

有象:也就是嬰兒出生時的生理特徵,要求名如其人。

有假:即是借著假的事物取名,比如做夢時的場景。

有類:即嬰兒的名字和父輩相關。

再說取字:

1.按排行取字。如按照伯、仲、叔、季來取字。

2.名和字的意義互訓,相互解釋。

3.名和字的意義相對,互為反義。

以上——知新


感謝邀請!悟空問不怕,可以來回答。

傳說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與原配夫人連生九個女兒,為了生兒子便娶了二房夫人,結果生出的兒子腳有殘疾。孔父便在七十二歲高齡時娶了第三房夫人,即孔子的母親顏氏,並被後人加封為啟聖王夫人。

叔梁紇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征在,為得子,叔梁紇曾在尼丘山求拜蒼天渴望得子,生下孔子故取名丘。本來「丘」為高地,而孔父卻取凹下之意,所以孔子一生謙虛好學,最著名的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

一、「字」一般指「表字」

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

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二、「字」體現德行,人名區別彼此

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三、喚其「字」為禮貌稱呼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

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四、「字」不只是古人有

近代偉人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等等,包括許多普通人都是有名有字的。

比如蔣介石稱呼他部下的高級將領時一般就不稱字,而是直呼其名來顯示他的父輩的身份。所以,彼此之間稱呼「字」或「名」也是一種身份和態度的表現方式。

五、「字」是身份的象徵

隨著時代的推移,至少到元朝時期,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為地位的象徵。常見有人在有學位有地位或是有錢後後請先生起個表字。


謝謝邀請,先回答您的問題: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據說孔子出生時頭上圩頂(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並且孔子排行第二為「仲」。故名「丘」,字「仲尼」。

古人取名的智慧

文:枯木

如何取名其實古代人比現代人要科學,因為即有姓氏,又有名和字,即便是重名重姓,然而很少重字。我們就來簡單談談。

姓名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符號,有名有姓,名是個人獨享的,姓氏則是和別人共用的。古代是先有姓氏後有名字,「姓」從「女」從「生」,代表古代母系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血緣關係,也是部落的總稱。而「氏」則是部落擴大後下面的分支,同屬於一個「姓」,但是不是一個部落,比如古代有名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皇帝(有熊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堯(陶唐氏)、舜(有虞氏)等,都是同一祖先,但是氏族不同,氏族代表著來歷,也代表著貴族之類身份。後來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姓氏也越來越多樣化,或祖先姓氏名字,或地名、職業、官職、居處等等,五花八門,非常豐富。

而名的出現則比姓氏要晚,剛開始就是用個人特徵或者生辰來命名,以區別於同姓氏其他人,如夏商周很多統治者都是用生辰來取名的,如「孔甲」、「帝乙」、「中丁」等等。隨著時代演化,姓名結合在一起,姓代表血緣關係,名代表自己,一般由家族長輩來取名。

古人除了「姓名」還有「字」和「號」,《禮記》裡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這也是後來女孩未嫁人稱為「待字閨中」的來歷),本來是貴族特權,平民只有姓名,連「氏」都沒有,更沒有「字」。古人的「字」是對「名」的注釋。如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孟子名軻,字子輿(軻指具有兩木相接的車軸的車,輿指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曰謚伯陽等等。在古代直呼別人的「姓名」是對那人的不尊重,表示尊重時應該呼對方的「字」。

孔子(孔丘字仲尼)

古代姓名和字是不由自己的,是由血緣和長輩賜予的代表個人的符號。因此,一些人,尤其是中上層文人雅士,除了姓名和字以外會給自己取「號」,「號」多為對姓名的補充,表達了志向或者願望興趣等。比如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這也是一些特權,因為在古代姓名不是隨便變更的,除非作姦犯科或者隱姓埋名,否則不能變更。如春秋時期范蠡,字少伯,歸隱江湖後,自號陶朱公,化名鴟夷子皮。

老子(李耳字聃)

隨著時代演變,人口的增長,到了漢朝,姓名字型大小變得越來越普遍,只不過字型大小還是一般局限於富裕家庭,一般平民還是不會取字型大小,因為字型大小是為了和外界交往才用的,而女人則處於附庸地位,大多都是有小名而無名字,只稱為某某氏,這樣的習慣一直流傳到到清末。

以上回答不知道您滿意嘛?如果感覺到有營養的話,麻煩小手指揮動一下下,謝謝!

2019-7-1榆木齋


孔子是一個尊稱,他的本名叫:孔丘。

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對孔子為什麼叫孔丘有很明確的記載: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意思是說:孔子出生的時候頭頂是從四周向中間凹陷的,所以給他取名叫丘。

關於古人是如何起名與字的,給您分享一個視頻~您就明白了!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72cfdb9ea8f998c4fce7ec6f5e271939", "vname": "", "vid": "v02019b40000bkdchcrrm1nenvg5ui3g", "thumb_width": 64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83.508,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6305842}, "ultra": {"duration": 183.508,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9877520}, "normal": {"duration": 183.508,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4151561}}, "src_thumb_uri": "29111000bd31b73b31af2",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9111000bd31b73b31af2", "vu": "v02019b40000bkdchcrrm1nenvg5ui3g", "duration": 183.508, "thumb_url": "29111000bd31b73b31af2", "md5": "72cfdb9ea8f998c4fce7ec6f5e271939"}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請求納顏氏女兒為妾。顏氏有三個女兒,只有小女兒顏徵在願嫁叔梁紇。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成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

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意為頭頂凹陷),大概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嬰幼兒囟門凹陷,與營養不良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步好轉。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仲」所代表是孔子在家的長幼排序,古時兄弟姊妹的長幼順序是這樣的,伯(或孟)最長,仲次之(也就是老二),老三是叔,季最小。如果兄弟再多了怎麼排序呢?「皇氏五龍」排序是伯、仲、叔、季、少,但這種排序只適用於五個兄弟姊妹。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以季為末子外,伯仲以外皆稱叔。

對於古人取名或字,各有其用。名,一般單指人的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稱呼其弟子時都用名,如稱呼子貢為「賜」,是因為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關於古人取名的原則,《左傳·桓公六年》寫得明確:「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此外,古人還提出了取名需避開的六條禁忌,分別是: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古時男子在20歲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則在15歲舉行笄禮時取字,一般都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或師長所賜。稱呼字一般都是為了表示對本人的尊重,或朋友之間的相互稱呼。大多數情況下,字的選取與名有一定的聯繫。大多數情況名和字的意思都是相通或互為解釋,比如屈平,字原,古語中「廣平曰原」,所以兩者意思相同。


堪輿術說,山管人丁水管財。

孔子的出生也與一座山有關。

這座山叫做尼山。孔子名丘,字仲尼,這個名字也是因為「尼山」而得。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父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這就是古人常用的起名方法之:因地起名。

第二,因先天身體特徵起名

傳說叔梁紇70歲才生了孔子。

而孔子很可能是個「巨嬰」,因為「孔」在古代的解釋就是「孔武有力,高大威猛」!

可見「孔子」名字的除了其爺爺的父親是宋國的孔氏,還與其身材的特點有關。

又比如姜子牙,易牙,應該與牙吃特徵有關。

越王勾踐,與鷹鉤鼻子有關。

還有老子,傳說老子出生時已是老人模樣,所以世稱「老子」。

晉文公重耳,「重」就是「復」,古書說重耳比平常人多了兩個副耳,俗稱「拴馬樁」,其實這是一種基因缺陷,由此可見,古人有根據一個人的身體特點起名的習俗。

第三,因後天受刑而起名

類似先天身體特徵,還有一種是後天造成的。

如,孫臏,臏是一種酷刑,把膝蓋骨扣掉,傳說孫臏被同學龐涓嫉妒陷害,受了臏刑,世人便稱孫臏。類似的情況還有劉邦的大將「英布」,

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

第四,因嘉獎受賜而起名。

孔子的大兒子叫孔鯉,字伯魚。

是因為孔鯉出生時,魯國國君賜給了孔子一條大鯉魚。

到了唐朝,李姓皇帝喜歡賜姓。比如唐初名將、軍師徐懋公,受賜李姓,改名為李勣。

第五,與父母期望有關。

比如秦王嬴政,荀子名荀卿,漢代名將霍去病,劉備劉玄德,司馬懿,名仲達。

可見,到了秦漢時期,人們起名就很講究寓意期望了。

你的名字有啥故事?歡迎分享。


這是個需要重新科普的問題,問題不在於孔子的名如何而來,在於公元前的中國人姓名字如何出現。

孔子的姓名,經過2000年來的編排、敷衍,已經與當代活著的中國人完全一致,精確而完整,像真的一樣,比真的更像,隨處可見,回答它無異於無聊複製,更是用謊言欺騙大眾,不是正常人所為。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中華大地上還沒有出現姓氏一說,稱呼一個人,就是一個特定的聲音,相當於一個字,或者說一個單名。如傳說中的堯、舜、禹。

公元前1500年之後,文字出現,人們在使用文字表達人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單名太容易雷同的現象,就開始使用雙字作為人名,用第一個字表示父名,第二個字表示本名。這種姓名習慣,一致延續使用了1000多年。

公元前137年前後,西漢政權將當時的識字人組織起來,把過往流傳下來的文字,傳說中的內容,全部使用文字形式進行整理。整理出了一套經書,當時稱七經,這就是後來增減修改演變為四書五經的來源。

七經的出現,是實現漢高祖劉邦的遺志,到漢武帝時候才有能力實施。同時,識字的人們開始全面整理各種「學問」,姓名問題也出現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姓和輩分成為最重要的姓名內容,被安排在人名的前面,個人名放在最後。傳說中的姓氏,實際上是西漢時候才真正使用。

姓名之外的字,大約東漢時候開始出現,它先是在識字人群體裡面實行,為了將識字與不識字的人區分開,識字的人在自己姓名之外,替自己取一個字,標榜自己是識字人。後來,漸漸普及開來,其他人也附弄風雅,給自己取字,假裝自己有文化而已。


水聚沙土為丘。風聚塵土為增長。此乃天生地長自然大像自成之理爾。

至於如何啟名字事一言難盡了。不論千萬無量無數家中起名字全都是根源於中華古漢奧義再依於自家輩份而決定之。至於義之深意當依隨定名之人(指俱智慧師)或者是自己家的長輩父母及夫妻之中:決定之。然亦有另請高智大德大慧長者決定命名大小字喻意義者亦有之。總之儘是吉祥如意心想事成之喻義罷。不論是幾個名幾個字盡諧如是。

注:特別情勢下另記之。


在古代,【名字】包含【姓】、【名】以及【字】。古代為什麼要稱未嫁的女子是「待閨中」?就是因為女子在滿一定的年齡之後要就要舉行笄禮並取「字」,以示許嫁。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

再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劉禪姓劉,名禪,字公嗣(阿斗是他的小名)。這樣看來,現如今,我們大多有名無字。這是因為在古代稱呼他人的字有尊敬之意。古人自謙稱名,他人則稱字。比如,諸葛亮字孔明。而劉備常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稱諸葛亮為「孔明」,而不稱他為諸葛亮或亮。

《儀禮·士冠禮》中:「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儀禮》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彙編,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禮法。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並命字,表示已經成年。那麼從先秦到秦漢,古人又是如何取字的呢?

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則:

按排行取字。如按照伯、仲、叔、季來取字。

孔子的例子又來了!孔子姓孔,名丘,字尼。而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叫孟皮,字尼。

三國時期的東吳孫氏兄弟就更齊全了,湊在一起正是「伯仲叔季」。孫策,字符;孫權,字謀;孫翊,字弼;孫匡,字佐。

名和字的意義互訓,相互解釋。

孔子的愛徒顏回,字子淵。《說文解字》中:「淵,回水也。」

如屈平,字原。「平」和「原」的意思是可以互通的。《爾雅》中:「廣平曰原。」

諸葛亮,字孔明。明和亮也是一個意思。

名和字的意義相對,互為反義。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曾點,字皙,「點」(小黑)與「皙」(色白)。黑與白互為反義。

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字公休。「誕」為開始,「休」為結束。

當然,取字還有很多其它的原則,尤其是到了漢代,還有用典、用官名、用一些固定的逼格比較高的字等等,所以,取字是很需要技術含量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相比之下,先秦到秦漢時期在給出生的嬰兒取名時就隨意多了。

如何取名?

都說「人如其名」,意思是人的外貌或性格就如他的名字一樣,但也有說「名如其人」,意思是一個人的名字和他的人給人的感覺是一樣的,這兩個詞語其實就分別蘊涵著古人在取名時的兩個基本原則。

目前發現最早的關於取名的文獻資料是春秋戰國時魯國大夫申繻與魯桓公的一段對話,魯桓公問該給太子取何名時,申繻答:

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左傳·桓公六年》

這是取名的五個原則。「人如其名」即對應「有義」。也就是「以德命名」。這個名字寄託著父輩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期望孩子長大後能「人如其名」。而「名如其人」即對應「有象」,也就是嬰兒出生時的生理特徵。比如孔子,名丘。之所以名「丘」有說是孔子頭上有凹陷,所以取名為丘。晉成公名黑臀,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了……

孔子形象

「有信」即參照嬰兒出生時的情景取名。鄭莊公姓姬,名寤生。「寤生」的意思是難產。因為武姜生他的時候難產,於是便起了這麼一個名字。

「有類」即嬰兒的名字和父輩相關。如魯庄公姓姬,名同。取名為「同」字不過是因為他與父親魯桓公姬允同月日。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記得甘夫人生阿斗那一段。

是夜有白鶴一隻,飛來縣衙屋上,高鳴四十餘聲,望西飛去。臨分娩時,異香滿室。甘夫人嘗夜夢仰吞北斗,因而懷孕,故乳名阿斗。

阿斗名字的由來便對應取名五原則的「有假」,即借著事物來取名。電視劇里演的是阿斗出生後,劉備當即取名,其實按照先秦時期的習慣,貴族之家的小孩出生滿3個月後,才會起名的。當然,阿斗出生時已經是漢末了。再者,秦漢時期一個人通常會有兩個名字,一個大名,一個小名。比如曹操,大名是曹操,字孟德,小名叫阿瞞。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因為小時父親給起的名字實在是太俗了,難登大雅之堂。長大了,尤其是功成名就的時候是一定要再取個大名的。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取名雖然質樸,但好歹也算是一個人的專屬。相比之下,殷商時期的帝王取名是絲毫不用動腦筋的,只要查查「黃曆」就行了。

如:祖丁、南庚、陽甲、盤庚(盤庚遷殷的主人公)、小辛、小乙、武丁(婦好的丈夫)、祖庚、祖甲、帝乙、帝辛(商紂王)。

不知道您瞧出規律了沒,「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殷商的三十一代帝王名,全部都與天干有關。這與一段傳說有關,相傳天上曾有十個太陽,分別被命名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一日輪值,十天就為一旬。於是,商代帝王出生於某一日,就以這一日的符號作為名字,為了避免重複,就在前面再加上「大(太)」、「中(仲)」、「小」或其他字元。也是相當省事了。

所以,就整體來看,無論是名亦或是字,先秦至秦漢時期的名字是非常通俗好懂的(現代人覺得不好懂主要是因為不懂文言文)。名字中也包含著那個時期獨有的時代風貌。正如四五十年代一樣,很多人的名字中都帶有建國、國慶、躍進、軍、紅啊等等這類反應時代特徵的字。

不管怎麼說,名字伴隨我們一生,取名時還需謹慎!如果實在不知該給孩子取什麼名,我這裡有個12字的秘訣: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

參考:

《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雁俠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國人的名字別號》任繼愈,商務印書館

《名字與文化》謝艷明,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說文解字》許慎


據說孔子名丘,是因為他頭頂中間高四周低,像尼丘山。

為何如此起名?這就說到周朝以來,中國人起名的一些傳統了。

先說一個故事

魯國有個大夫叫申繻,他對起名很有研究。魯桓公的太子出生後,問申繻如何取名。

申繻說:「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這段話,總給了周人取名的五個原則和六條禁忌。五個原則是信、義、類、假、象。所謂信,即以出生時與生俱來的特殊標記為名;所謂義,是根據出生時的祥瑞現象命名;所謂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所謂假,是可以假託萬物之名;所謂類,是可以取與其父親類似的名字。

六條禁忌是:不能以國家名為名;不能以官職為名;不能以山川為名;不能以隱疾為名;不能以畜牲為名;不能以器幣為命。否則會引起諸多不便。

五條原則

信,「以名生為信」,就是用嬰兒出生時的生理特徵取名。比如,鄭莊公,名「寤生」,就是因為他出生時難產。而晉成公名「黑臀」則是因為有胎記。

義,「以德名為義」,就是用嬰兒出生時出現的某種道德方面的徵兆取名。據說,周文王出生時,有一隻紅色的鳥銜著一封紅色的信簡停在產房窗戶上,信里寫了一堆吉祥話。所以,祖父公亶(音「膽」)父認為周文王能昌盛周室,為其取名「昌」(此說很多書有記載,但恐怕是後人附會的)。

象,「以類名為象」,這個簡單,就是根據嬰兒的外貌長相取名。據說孔子名丘就是這個原因。

假,「取於物為假」,就是用嬰兒出生時遇到的事物取名。孔子兒子出生後,魯昭公送來鯉魚祝賀,所以孔子給兒子取名「鯉」。

類,「取於父為類」,就是用嬰兒出生時與父輩的類同點取名。比如,魯庄公與父親的生日相同,所以取名為「同」。


我之前寫了三篇古人是如何取名的文章,包括「奇葩」「時尚」「詩意」三個系列,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歡迎留言討論指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