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屋頂上的這門藝術,用碎瓷片幻化出一方世界

閩南自古以來是「山高皇帝遠」的地區,由於遠離皇權的管制束縛,再加上沿海對外交流的頻繁,這裡孕育了很多有著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

在潮汕地區有一句俗語:「潮汕厝,皇宮起」。厝就是住所的意思,起則是建造的意思。這句話是說,潮汕地區的屋子,建得像是京城裡的皇宮一樣。

除了建築規模和建築格局宏偉如皇城裡的官宅,潮汕民居的內部裝飾更是富麗堂皇。在古代,閩南沿海地區的工匠可能是「求生欲」最低的一群人了——他們竟然在村落中用上了默認只有皇家能用的色系,造出了成片的紅色系民居。

閩南特色紅磚古厝

而本來這一片片紅色違禁建築就足夠把遠道而來的欽差大臣們嚇得大驚失色,走近一看,還會發現這些閩南民居的建築內外雕龍畫鳳,屋頂屋檐各處或雕或畫,布滿了各種花鳥蟲魚,人物故事形象,建築裝飾豪華程度毫不遜色於皇家建築。

格局類似皇家建築,用了皇家專屬的紅色金色色系就算了,最「過分」的是很多閩南建築直接把象徵天子與皇權的龍鳳形象搬到了屋頂最顯眼的位置。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關帝廟頂

其實除了龍鳳形象,這些建築裝飾表現的形象種類繁多,從花草蟲魚到飛禽走獸,從才子佳人到戰場武將都有涉及。閩南地區有一句話叫「厝頂有戲出」,說的正是這項在屋頂演繹一出出好戲的民間藝術——剪瓷雕。

這是一項起源於宋代晚期的民間技藝,盛行於潮汕、福建、台灣等閩南地區,甚至傳播到了東南亞各國。閩南地區幾乎所有的廟宇宗祠,都能見到剪瓷雕的身影。

這項技藝就是選取各種顏色鮮艷的彩瓷器,或利用殘損的彩瓷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狀大小不等的細小瓷片,再用它來貼雕出人物、動物、花卉、山水等形象,用來裝飾寺廟宗祠等建築物的屋脊、翹角、門樓、壁畫等。

隨著現代建築風格,大眾喜好的變化,剪瓷雕這項技藝漸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現在閩南地區想要修繕宗祠廟宇,要找到技藝高超的傳統剪瓷雕匠人越來越不容易。福建東山島的孫麗強師傅,就是現在閩南地區數一數二的剪瓷雕技藝傳承人,由他修復的各種建築修舊如舊,再現了先輩匠人們「皇宮起」的那種建築氣魄。

東山剪瓷雕傳承人孫麗強師傅

一個完整的剪瓷雕作品需要經過選瓷、破瓷、畫稿、剪瓷、拼貼及上頭等工序,說難看起來似乎也不難,但要做好它,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首先自然是原材料的選擇,剪瓷雕的創作需要大量的瓷片作為原材料。一條六米長的龍,需要由多達5000片碎瓷片組成。

曾經閩南地區大建宗祠寺廟,剪瓷雕這門技藝達到鼎盛階段的時候,孫家進行剪瓷雕創作的原材料是從景德鎮一車車購買回來的,可現在這門藝術沒落,孫麗強也只能在鎮上的彩瓷廠買回一些廉價彩瓷碗來作為原材料。

選瓷

改用彩瓷碗進行創作,跟直接使用碎瓷片相比,自然也就多了一項破瓷的步驟。破瓷,顧名思義就是使用工具將瓷碗破開成碎片。這可不是簡單地打碎瓷碗,其中也是有著頗多講究。

依照傳統的經驗,瓷碗應該被盡量平均地破成六或八片。首先是沿著中軸線一分為二,再分別沿各部分的中線破開,而這其中的把握,全憑拿碗手的拿捏感覺和力度的控制,沒有上萬次的練習,是不可能做到如孫師傅這般得心應手的。

破瓷

準備完材料之後,緊接著是畫稿。很多傳統圖案有著前人留下來的設計稿,這對於孫麗強來說是極其珍貴的材料,所以每次選擇好圖稿之後,他總要描摹多一份圖稿帶到創作現場使用。描摹同時,也是加深自己對於創作對象的結構比例理解的過程。

沿用前人的圖稿自然是傳承傳統極好的一個途徑,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剪瓷雕圖樣漸漸不被大眾欣賞,新一代的手工藝人是否應該在傳承好技藝的同時另闢蹊徑,為剪瓷雕這項技藝的傳承尋求適應新時代的形式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命題,也是孫麗強師傅跟他的傳人們正在進行的嘗試。

畫稿

畫稿完成後,就開始剪瓷雕技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工藝——剪瓷了。剪瓷是根據樣稿的需要,將準備好的瓷片用特殊的鐵鉗剪成各種形狀。

作為剪瓷雕這項技藝中最難學習的一項絕活,剪瓷這一步驟不知道「勸退」了多少有心學習剪瓷雕的年輕人。要將瓷片剪得又快又好,需要耐心與毅力,持之以恆的大量練習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在初學剪瓷的過程中,不小心被瓷片邊緣割傷是家常便飯。孫麗強跟著父親初學剪瓷雕時,手割流血了就用另外的手指按住,過一會血止住了再接著練習,沒多久兩隻手上就都起了厚厚的繭。而少年時代的這兩手繭,跟著他一輩子都不曾再褪去過。

剪瓷

剪完成千上萬片瓷片之後,就進入了將瓷片組合起來的拼貼階段。將零碎的瓷片拼貼起來總需要一個底座,這時候就需要用到大塊的瓦片了。

將瓦片根據要塑造的形象剪出合適的大致形狀,這是拼貼工序的第一部。

拼貼第一步:剪瓦片

接下來要用熟石灰加麻絲再混合著紅糖漿拌出傳統工藝使用的黏性泥灰,再將這種泥灰敷在瓦片上,並在瓦片上粘出大致輪廓。

要注意的是,一般來說瓦片混合泥灰的高度不能超過三厘米,因為瓷片是有一定弧度的,加入瓦片和泥灰的高度太過,成品做出來就可能露出部分泥灰,十分影響觀賞。

拼貼第二步:敷泥灰

完成上面兩個步驟之後,粗坯的製作就算是完成了。接著等待泥灰干下來,就可以粘上碎瓷片了。

碎瓷片拼貼時,要注意時刻比對著現實作品的比例,邊用鐵鉗進行微修邊拼貼上去,盡量達到無縫銜接的效果。

拼貼

拼貼

拼貼完成之後,有些部位需要用毛筆在瓦灰上勾勒出更加真實的細節。既豐富了藝術品形象的色彩,也增加了它們的可觀賞性。

勾畫上色

這樣,一件普通的剪瓷雕作品就算是完成了。然而假如是製作最為複雜的人物造型剪瓷雕的話,還需要加上「上頭」的工序。

最為傳統的剪瓷雕人物頭部是用石灰加上麻絲捏制而成,再用毛筆勾畫出五官。但用石灰製作的人臉,在屋頂上歷經風吹雨打後特別容易破損,十分影響剪瓷雕的觀賞性。

所以,到了孫麗強這一代剪瓷雕藝人,大部分剪瓷雕人物作品改用了潮州生產的陶瓷臉譜進行「上頭」。遺憾的是傳統的剪瓷雕人頭製作技藝,在孫麗強的父親去世之後,就算是因為被時代所淘汰而失傳了。

孫麗強製作的剪瓷雕人物

孫麗強的父親將自己的剪瓷雕絕技傳給了包括孫麗強在內的15位匠人,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剪瓷雕這項技藝逐漸沒了市場。到後來,只剩下孫麗強與自己的兩位師兄弟三人還在堅持著這項技藝的傳承。

他們成立了一個古建修復隊,對東山各處大大小小的宗祠廟宇進行修復。而在東山剪瓷雕受到重視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孫麗強也成為了東山剪瓷雕技藝的傳承人。

現在,孫麗強的兒子孫培賢接過了父親手中代代傳承的剪瓷鐵鉗,成為剪瓷雕的新一代傳人。他嘗試著將剪瓷雕與現代元素融合來進行創作,試圖為這項瀕臨滅絕的傳統手工藝注入新的活力。

孫培賢的現代元素作品(左)和孫麗強的傳統作品

要通過創新來重新喚醒一項沉睡的傳統技藝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形成對這門藝術的獨特領悟。其次才是融合技藝的特質,發揮技藝的長處,再結合現實的情況進行各種嘗試性的創新。

應該說新一代傳承人有「需要創新」這個認識是十分好的,但前路漫漫,還需要在不斷的學習、紮實的練習中慢慢摸索。

只有這樣,剪瓷雕這門能將尋常百姓家變為「帝王府」的化腐朽為神奇的傳統技藝才可能以全新的面貌重現在大眾眼前,才可能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資料來源:

紀錄片《幻彩碎瓷》

凝固在屋頂上的最美一隅——剪瓷雕

「潮汕厝,皇宮起」——淺談潮汕民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