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要從亞里士多德說起,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哲學源於人對於萬事萬物的驚奇。

那麼,亞里士多德的這句名言跟叔本華的這句話有什麼關聯嗎?

有很大的關聯。

學習哲學的人都知道,在回答為什麼的問題之前,得先搞明白這個問題是什麼。

因此,在回答「為什麼叔本華認為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弄清楚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叔本華是如何判別一個人是不是本性平庸的?他判別的標準是什麼?

這個標準就是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的,就是看這個人是否對於萬事萬物充滿了驚奇,是不是像孩子一樣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

我們知道,兒童都是充滿了好奇心的,總是喜歡問一些在大人看起來或許很奇怪的問題。記得當我還只有幾歲的時候,跟我媽一起到親戚家做客,很多東西沒見過,就在那裡一直問,我媽嫌我丟人就把我罵了一頓。當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都是喜歡問問題的,因為好奇心很濃厚啊。

等長大了,大部分人的好奇心就逐漸衰退了,對一切都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人也變得遲鈍、麻木起來了。他們的內心不再單純不再敏感,就像魯迅筆下那個曾經讓人喜愛的閏土,長大之後就變了樣。

木心對這種現象說過一句膾炙人口的話:很多人的失落,是違背了自己少年時的立志。自認為成熟、自認為練達、自認為精明,從前多幼稚,總算看透了、想穿了。於是,就此變成自己年少時最憎惡的那種人。 ????

大部分人都這樣,一長大就世故起來,如同《紅樓夢》里賈寶玉說的: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

但是少部分人例外,這種人一輩子就如同沒長大的孩子,他們到老依然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心地單純,不願意被世俗同化。這種人就是叔本華認為的具有高貴本性的人,而那些一長大就諳於世故的人,就是他所認為的本性平庸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叔本華評價一個人是不是本性平庸,不是看這個人外在的成就,不是看他的財富和權勢,而是看這個人是不是心地純良,是不是永遠像孩子一樣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是不是願意一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大致弄清楚了叔本華判別一個人本性平庸的標準。那麼接下來就要回答題目中的問題了。為什麼叔本華認為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叔本華的形而上學理論。知道叔本華的人大概聽說過,叔本華是唯意志哲學理論的創始人,他既非唯心主義者,更不是唯物主義者。

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人類只是意志客體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具體表現在人類身上,就是要爭取自身的生存和舒適,要努力滿足自己的欲求,人類就是慾望的化身,所以也有人稱叔本華的理論為生存意志,或者生命意志。

動物要生存,主要依靠自己的爪、牙、角,而人類的生存則不然,主要依靠自己的大腦,準確來說是智力。因此,叔本華說,人類的智力如同動物的爪、牙一樣,只不過是為意志服務的一個工具而已。

如果你了解過王東嶽的理論,那就更好理解了。王東嶽的「遞弱代償理論」認為:存在度遞減,代償度就要遞增。簡單來說,一個事物的屬性越複雜,需要滿足它存在的條件就越多,這個事物的穩定性就越低,因此就需要發展出更加高級的技能來保證它的存在。

人類是意志客體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也是進化最完全的物種,人身上的屬性也最為複雜,用王東嶽的話來說就是存在度最低,因而就需要發展出來最為高級的代償能力來確保人類的生存,這種代償能力就是智力。

智力就是生存的工具。對大部分人來說確實是這樣,忙忙碌碌辛苦鑽營一輩子,各種思謀籌劃,不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及家人的生存所需嗎?

這些人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了,因為他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這上邊,他們對這個世界已經習以為常了。他們每天思考的都是如何賺更多錢,如何擁有更大的名聲,如何讓別人更加尊重自己……這些人在叔本華看來都是一些庸俗之人。

還有一類人例外,這種人的智力除了保證自身生存之外,還有剩餘。這類人就是叔本華說的天才級別的人,在生存之外,他們還有著豐富的好奇心,於是就去探索世界的秘密。他們或者去研究一門學問,比如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或者去研究整個世界,比如哲學家。

也因此,這類少數人在別人看來就比較怪,與世俗格格不入,不通人情世故,情商低下。但在大哲學家叔本華眼裡,這種人卻是屬於那種本性高貴的一類。這類人為整個世界的文明進步都做出了貢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