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經歷了一年的賣賣賣,在年底王健林終於承認了轉型的必要性;萬科王石也坦言投機的賺錢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李嘉誠更是直指目前環境複雜,需謹慎對待。

毫無疑問的,2018年像一盆冷水兜頭澆下,冷卻了靠瘋狂高週轉獲取高利潤的房企們。

大佬們此刻紛紛表態是否代表房地產的這場追逐戰就要走到盡頭了?其實並不盡然。

正是由於市場的震盪,此時的房地產行業纔開始真正走向健康。

階級分化,市場細分

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並走向成熟,社會階級開始不斷分化並日益趨向羣體圈層的穩定固化,消費者和市場受衆正在逐漸細化。

樓市的消費者分層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以經濟基礎決定的階級層次的分級,一個是以年齡爲基礎上發展出的性趣、喜好的產品選擇。

我們先從近幾年房地產市場產品表現看,國內的產品形式,普通住宅、洋房、別墅;國外的,英美、澳洲、東南亞等市場,再進行細分。根據家庭購買力,再加上購買用途和投資導向,從低端向高端,從國內到國外滿足不同需求的產品類型正在豐富着這個市場。

住宅產品的層次區分除了體現在爲不同的階層服務外,關於住宅“功能性”的市場細化或許也將加強。

年齡層次、代際差異,不同年齡的人對房產的需求和購買動機不同。這也是近幾年關於養老房產、單身公寓等類型產品出現的原因。滿足個性化、羣體需求的社區型產品將越來越豐富。例如,養老房產對周邊自然環境要求較高,醫院、公園等均是以服務老年人爲主;單身公寓型產品則對交通便利性、購物娛樂場所等有要求。

細分化的市場,給了房企更多的發展空間和發揮餘地,同時告別標準化的複製,行業才能真正的服務於民。

品質爲王

2018年對房企而言,是多事之秋。

碧桂園、萬科等在今年頻頻爆出質量問題,一瞬間圈內風聲鶴唳。

爲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高週轉幾乎是房企們默認的求利潤的方式。項目週期壓縮,項目設計以一抵百標準化,而在實際過程中,設計是否能符合不同情況的要求,有限的時間工期內是否能保證質量都是值得考量的問題。

再加上,土地成本的不斷增加,鋼鐵、水泥等原材料不斷漲價,用工成本不斷增高,爲了壓縮成本,勢必將在產品質量上打折扣。

2016年,深圳拍出僅允許現房銷售一宗土地,直到前幾天,該土地在建樓盤將於2019年建成並對外出售的消息放出。

18年底,中山加入現房銷售制度試水,拍出兩宗現售地塊。

所謂現房銷售,就是開發商辦妥大產證,消費者簽訂買房合同後,立即可以辦理入住並取得產權證。簡單點說就是,現售(現房銷售)就是看見東西再買,預售是先預定再見東西。

當現售成爲一種常態,此時的住宅終於能和普通商品一樣被買家挑挑揀揀了。

現售制度初現端倪,恰在說明,延續至今的預售制將要在歷史中漸行漸遠,房企們拼質量的時候到了。

關注公衆號“融360說房”(微信公衆號ID:fangdai123),獲取更多房產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