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有,而且還比較豐富!

  下面簡要介紹且廣而告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回族所特有的「原典文化」!

  眾所周知,回族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在其歷史上所創造的文化,幾乎全部皆是源自對信仰的堅守,回族的「原典」便是《古蘭經》與聖訓,無論是從飲食、武術、養生、茶道、醫藥、文學、曲藝、書法等等各個方面來看,無一不是秉持著「清真」的要義!

回族民歌「花兒」

  中國的清真飲食,揚名海內外,數百年不失其「放心食品」的本色,這民族品牌鑄就的背後,就是源於回族人對信仰一絲不苟的真摯與堅守;

回族傳統清真飲食「十三花」

  回族武術湯瓶七式拳,簡樸實用不花梢,以回族常用器具湯瓶為其定式,習練前必誦尊主之名,既保留了中國古拳法象形的特點,又不失制敵防身的實戰性,且將「認主獨一」的信仰作其自身的文化內涵,此拳種不失為中華武術中的一朵奇葩!

湯瓶七式拳(湯瓶式)

回族養生之道,也不離《古蘭經》中的指引,回族人喜食牛羊肉,在烹製時,善配各種健脾益胃、和中理氣,有益於身體的香辛料,所以,與不常食用牛羊肉的非穆斯林相比,回族人喫牛羊肉,既不易上火生瘡,又長氣力,壯筋骨。

  茶道亦是如此,「八寶蓋碗茶」,便是回族人常常用來接待貴賓的最高禮遇!除此之外,還有回族文學作品《穆斯林的葬禮》《北方的河》,回族剪紙,回族刺繡,回族樂器、回族木球等等,不一而足!

回族樂器咪咪子
回族傳統體育項目打木球

  可以說,回族文化,是伊斯蘭文明根植於中國近千年間,與黃河文明交織融合之後,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其自身早已完成了伊斯蘭「中國化」的實質。

  在這裡應該明確一個概念,就是「中國化」不等於「漢化」,更不等於「外國化」和「特殊化」。中國有56個民族,漢民族也是其中之一,回族不應該成為其他民族。

  回族是融合了伊斯蘭文明與華夏文明的民族,當下應該做的,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大力弘揚民族文化,而不是為了迎合網路中的某些極端輿論,繼續「漢化」下去,變成另一個民族,這是非常危險的,也是不智的,更是不利於自身發展的。

  反觀當下的一些回族人,除了只知道自己不喫豬肉外,對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幾乎一無所知,當民族兄弟問起「文化」時,張口結舌,不知所云。

  還有那些上墳拜祖擺貢的,遊墳燃香的,白事上披麻戴孝的,紅事上抽煙喝酒賭博的,抽籤占卜匹配屬相的……各式各樣,千奇百怪!

試問,這樣只剩下「名義」上的回族人,你將如何對你的後代講解並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呢?民族兄弟將如何看待你這個「少數民族」呢?這不叫「中國化」,這叫作「被同化」!

  相信類似的情況,苟全於大城市的回族同胞們大多都經歷過,這恰恰說明瞭我們當中很多遠離教門的回族同胞不重視自己民族文化的現狀已經嚴重到了什麼程度!這是多麼大的危機呀!我們的回族先賢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文化遺產卻鮮有傳承,我們以後將留些什麼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呢?

回族人是「與眾不同」的,對於有些人而言,也許這些「不同」就是障礙,但是對於有想法、有信仰的人來說,這些「不同」,未嘗不是一種「天賦」!

就拿各國的手機產業來說,全球手機份額,韓國三星與美國蘋果長期刮分市場的最大利益,而中國的手機產業,卻以其明顯的「不同」奮起直追,如今在國際上也佔有了一席之地。

  中國餐飲歷來以「川魯粵淮揚」聞名遐邇,但若有人提到清真菜系,也無人不誇讚其為中華餐飲行業的一抹亮色。

  「不同」便是競爭力!也是創造力的來源!

 回族的「不同」,從一開始便已經決定了這是一個有競爭力的民族,他的競爭力正是來源於回族人的信仰,這是無可替代的「特色」。

  從飲食到武術,從養生到文學,回族文化的源頭,正是不斷地吸收並融合著伊斯蘭文明與華夏文明,開放與包容,隱忍與堅守,方纔保持著與豐富了回族的「原典文化」!

  因此,回族人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應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勇於創新,堅守信仰的同時,學習兄弟民族的先進之處,補己之短,既要與之和而不同,又應該求同存異!

  我們走的是「中國化」的道路,是不能失去民族特色的,是不應該被完全「漢化」的,更不應該成為其他的民族。不然,我們的民族將失去競爭力,重蹈曾在中華大地上的匈奴、鮮卑、党項、契丹等族,由盛極一時而走向滅亡的歷史!

  大浪淘沙,難免會讓人陷入迷茫,當下有些回族同胞,可能會像那騎毛驢的老夫婦一樣,在眾人的評論之中無所適從。不要緊,請記住經典中的教誨,跟隨心中的想法,發揚與傳承回族人獨有的隱忍與堅守之品格,為國家、為民族、為教門,搭建和諧的橋樑,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信仰,就是你人生的燈塔,它會引導你走出迷茫,這就是信仰的意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