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又不能吃,不能用。


你說你衣櫃里有多少衣服?是用得完還是吃的完?一日三餐基本配置,零食免了。衣服春夏秋冬一個季節4套夠了嗎?剩下的去扔了。

你坐著不過半疊,躺著不過一疊。人活著四疊半的空間就夠了。房子要那麼大做什麼?

小孩子是能吃還是能用?養了做什麼?

另外,不能吃不能用就不需要的話。請把世界上的所有藝術都加進去。

人為什麼要買珠寶,這個問題,原始人為什麼費盡心力給小貝殼穿孔呢?大概是為了好看這種俗氣的人生追求吧。

除了昂貴的珠寶也有很多價格便宜的飾品,投資這些都是很後面的。不過珠寶昂貴無意義的奢侈品本身也代表了社會地位。攀比炫耀,自然也會有。這是人類的本性。每個人表現方式不同罷了。有人追逐電子設備,有人追逐藝術收藏,有人追逐金銀珠寶,有人追逐香車美人,有人追逐征服世界每一個地方的感覺。鄙視鏈沒意思,誰不比誰俗啊。

看不慣可以學習第歐根尼。

第歐根尼有一句名言:「重估一切現存價值」。他認為,文明的主要價值如「高貴的門第、聲譽和一切顯赫的東西」都是「浮誇的罪惡裝飾品」,金錢是一切罪惡的淵源。「自然」比「文明」更為真確,所以應該返歸自然,遵從自然,抑制一切人為的慾望追求,以簡陋儉樸的生活刻苦磨練自己。只有這樣,人才能有個人的心靈自由。而一味追求快樂,只會走向快樂的反面。

為了實踐自己的學說,第歐根尼過著一种放盪不羈、粗鄙不堪的生活方式。一根橄欖枝,一件襤褸的外衣,一個討飯袋,白天到處遊盪,夜晚或睡神廟,或睡市場,或睡在木桶里,居無定所,隨遇而安,這就是他的生活寫照。正因為如此,他獲得了「犬」的外號,他的學派也被稱作「犬儒學派」。但他不在乎別人的評頭品足,說決心理直氣壯地像一條狗一樣活下去!一次第歐根尼看到一個小孩用手捧水喝,他說「一個小孩在生活儉樸方面打敗了我」,於是便把自己的水杯從背袋裡拿出來扔了。另有一次,他看到一個打碎了盤子的小孩用一塊麵包的空心部分來盛扁豆,於是把自己的碗也扔了。有一天,第歐根尼在市場以啃菜根充當早飯,許多人圍觀並叫嚷「狗」。他喊道:「你們才是狗,圍著看我吃早飯。」有兩個人要走,他又喊:「不要怕,狗是不喜歡甜菜根的。」


人靠衣裝...珠寶也是衣裝的一部分...僅此而已...

iPhone性能再好,給你一堆電路板沒殼子或者殼子做的醜死了,你會買? 作為人也是一個道理。

如題主所言,珠寶確實不能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的生存需求,但在滿足了物質基礎的當下,許多人都開始追求精神上的的需求,如權利和身份的象徵、情感紀念、材料美感與價值等。相對來說藝術是沒有實用價值的,藝術是表達自我,設計才是解決實用問題。而題主認為的消費群體越來越年輕化,其實也是大眾個性化需求的發展。下面康石石為大家詳細介紹:

一、權利和身份的象徵

在遙遠的過去,人類就會使用一些昂貴得石頭,象牙,皮革,骨骼等來進行佩戴,甚至會根據穿著的獸皮和裝飾來區分從你我的關係。比如一族之長所佩戴的飾物就和各族的盟主有著很明顯的差異,以及與族員之間也有著鮮明的對比,這樣就能就顯現著身份和層級的不同。到後來,人們發現越來越多更加昂貴的珍珠寶石,這些珍貴稀有的寶石的擁有者往往具備一定的權力和財富,通常這些昂貴稀有的珠寶掌握在君王手中,而這其中的一些君王還會對不同階層所佩戴的寶石做出嚴格的要求,如古羅馬時期只有帝王、達官顯貴才能佩戴珍珠,其他個人嚴禁使用,這樣一來珠寶就成為了個人財力與身份最顯著的象徵,為王室貴族爭相追捧。珠寶一直是至高權力的象徵,在我們的腦海中可能一想到貴族皇室,很難不聯想到金銀財寶,珍珠翡翠,琳琅滿目的寶石。可以說,擁有了多少珠寶首飾意味著你就和權力緊緊相連。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組信息,我們知道在西方1794年,大資產階級發動了熱月政變,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台;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奪取法國政權,1804年,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稱帝。拿破崙在稱帝後,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和顯露自己的至高無上的權力,拿破崙找到了CHAUMET創始人尼鐸,我們知道,尚美這個珠寶品牌至今存在於兩個多世紀,是法國頂級珠寶品牌。這個時候拿破崙便找他定製了一把儀式用佩劍,並要求使用「攝政王」鑽石。這顆重140克拉的傳奇美鑽被鑲嵌在拿破崙佩劍的劍柄上,拿破崙希望藉此賦予這柄寶劍更深層次的政治意義,代表著舊制度王室權力的延續,使其可以更加名正言順地執掌法國大權。

同樣還有和珠寶緊密聯繫的還有一位傳奇人物,伊麗莎白二世,她人生跌宕起伏,從硝煙中的公主到臨危授命的年輕女王再到待機超長的英國君主,充滿傳奇色彩。女王是一位深諳珠寶語言的政治家,據說女王擁有6個項墜、14隻名表、15枚鑽戒、37隻手鐲、37對耳墜以及105枚胸針。無需隻言片語,在不同場合選擇不同珠寶「出征」,授予它們不同的政治寓意。

二、情感紀念

珠寶首飾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被賦予了不同的功能以及意義。如今人們佩戴首珠寶首飾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珠寶首飾在某種重要時刻,成為一種情感寄託,以此來紀念生活中某些事情,如我們的訂婚鑽戒,結婚對戒,大家再熟悉不過。比如香奈兒著名設計師Coco Chanel她一生中最愛的情人亞瑟·鮑依·卡柏( Arthur BoyCapel)送她的第一束花正是山茶花。當她擁有了自己的珠寶品牌以後, 她常將山茶花設計到珠寶中,以珠寶來紀念她和情人相知相惜的情思 。

她的生命中還遇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男人,他就是當時英國最富有的人——威斯敏斯特公爵(Duke of Westminster)。 為了追求 Chanel他花盡了心思。有一次,他派人送她一籃新鮮水果,其實有創意的公爵先生在裡面藏了一顆珍貴的綠寶石 。又比如弗蘭茲國王 茜茜公主的愛情故事:英俊年少的國王與美麗的公主在溫泉鎮上一見鍾情,相見恨晚,情意綿綿,在訂婚之初,國王送給了她一套鑽石星花珠寶給公主,以此來紀念兩人的情感。鑽石星花通常是以珍珠或鑽石鑲嵌而成的髮飾,茜茜公主極度喜歡將一組這樣的星花插在她如雲的秀髮中,這也成為了她最經典的形象之一。而鑽石星華也具有了結婚周年紀念這樣的特別意義。

珠寶以其獨有的特性,見證和記錄了太多美好的瞬間,從始至今,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從未離去。

三、材料美感與價值

人與物是相互聯繫,不斷發生著各種關係,在生活中離不開物件,物件缺少了人的主導,似乎也喪失了某種意義,珠寶作為萬物中的一種,以其珍貴,稀有,獨特,優雅,漂亮的特性吸引著人,給人的視覺感受至少是愉悅,讓人賞心悅目的。我們來看珠寶中的黃金材料以其獨特穩定的色澤,在所有金屬中,跳脫出來,視覺給人是吸引和產生美感的,從古至今,我們看到皇室貴族,在一些宮廷建築,器皿,服裝等都能看到金色的大面積運用。金色似乎成為過去大部分時期潮流的一種象徵。

而黃金,寶石等由於是自然界特殊環境下形成的產物,形成的環境條件複雜,周期很長,多數為自然界地質作用一次性形成的。被人類發現然後經過加工製作,就是我們看到的顏色豐富,晶瑩剔透,光澤漂亮的珠寶。拋去人所賦予的認知,思想,慾望等。就材料本身而言,一顆寶石,一克黃金,是對人視覺的刺激,大家都會被材料的本身所吸引。

而基於材料本身之上,產生的意識行為,便有了我們如何去利用好,設計好這些材料,去呈現更美的東西,這個重大的任務便落到了設計師和工藝師身上,他們會不斷的去生產美,不斷地去創作和革新出有時代美感的作品。這個過程中,不僅愉悅了設計師和工藝師,也讓佩戴這件珠寶得人獲得了一種美的感受。

四、個性化表達需求

在當下,珠寶對於佩戴者也是一種個性化的表達需求,以及更深層次的社交和心理需求等。通過珠寶來訴說自己,來表達信息。

我們在很多地方一直就在追求個性、力圖與他人區分開,佩戴珠寶便是這種追求個性、追求差異化的心理需求,力圖向外界表達無法通過語言所描述的內心個性,獨特,標籤等。同時,人們通過佩戴珠寶,也能看到珠寶背後佩戴者的個人審美,喜好,所追求的精神文化以及她想傳達的信息等 。而這些信息也恰恰是很多佩戴者在佩戴珠寶後想來顯示出來的。

以上,望有啟發。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500塊錢買件衣服,你說不貴,2000塊錢買個包包,你說不貴,6000塊錢買個手機,你說不貴,幾千塊讓你買珠寶,你說真特么貴!幾年以後你會發現,除了珠寶,你買的其他東西都沒用了,十年以後你會發現,除了這些珠寶,你買的其他東西不知道扔哪了。珠寶對於我們,既是興趣,也是投資,當那些奢侈品被稱作「舊衣服」,那些高端產品被稱作「過時貨」,你會發現,只有你收藏的珠寶被稱為「當年的漏」[愛心][愛心]

別扯那些有的沒的。。。

人要戴珠寶這是人類祖先就有這個習性,戴珠寶來彰顯地位的不一樣。你看考古的,幾千幾萬年前就發現用貝殼做的首飾或者佩飾了。這東西被刻到人類的DNA里去了,就像人類喜歡吃糖(甜的東西)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