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都誤解了老子的這句話。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完整的話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意思是說,聖人不出門外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看窗外,能夠瞭解自然的法則,一個人越向外奔逐,他對「道」的認識也就越少。

老子特別注重人內在的直觀自省,他認為我們的心思如果一味地賓士於外物,就會使思慮紛雜,精神散亂,而一顆浮躁的心靈是難以對外界有透徹的認識、難以把握「道」的。

老子所說的「道」是萬事萬物背後的終極規律,而認識這種終極規律的途徑是內觀返照,清除心靈的障蔽,恢復心靈本來的虛靜。

其實老子的這種「不出戶」、「不窺牖」、自我返觀的修行方法與莊子的「坐忘」、佛家的禪修有相似之處,目的都是為了恢復人的本來智慧。

老子有「為學」和「為道」的區分。《道德經》中提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所說的「為道」,就是通過自我返觀,不斷靠近大道,進而與大道融為一體,領悟人生的終極真諦,這是老子所提倡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這三件事情的主要的目的是獲得生存的技能,屬於「為學」的範疇,某種程度上是對大道的背離,這是老子所貶斥的。

所以問題中的兩句話是從不同的角度說的,並不構成矛盾。


老子的說法和現在的觀點不同,但是並不矛盾。老子講究的是「悟」,是「知根本,懂原理,明規律,曉機理」的一種思想境界。萬事都要有原理。萬物都有規律。就像會開公交車??就允許開貨車??小汽車??一樣。只要能夠認識事物的根本機理和原理,就能夠充分認識其它事物,這是羅輯思維的方式方法。是可以一通百通,舉一反三的道理。所以說「不 出戶,知天下」,是對萬事萬物的感悟和認知能力,是思維能力和思想境界的水平體現。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表現,是豐富自己的經歷和閱歷來充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是最好的提高思想認識的方式方法。「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自己要有主見,多在社會實踐中去感悟和認知,更能夠對事物有深刻,清晰,敬闢,獨特的見解!

這兩種風格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目的是一樣的,效果也基本上是一樣的。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具到,也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去學習認知。因此!要兩方面相互結合。共同進步提高完善自己的思想認識。

這兩種風格是相互轉化融匯一體的,根本就不矛盾。只不過是側重點不同而已啊。但願人們能夠認識到這兩種風格的優勢,相互協調,共同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


謝邀,老子的《道德經》是大智慧,也很接地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聽起來很玄,其實質是老子對天人類潛能的推導。

在老子看來,有大智的人也就是聖人是人類智慧的探索者,可以做到很多平常懶于思考的人做不到的事。

打個比方,一個遊戲最強的人是誰?我以為是遊戲設計師,他們就是一款遊戲的聖者。

平常的玩家在遊戲折騰,提高等級玩著花樣,覺得很爽。

而遊戲的設計師可以按照一定規則推導制定出遊戲的發展方向,遊戲中的一草一木,一招一式都逃不出遊戲設計者。

要了解這個遊戲,可以打怪升級,與玩家互動,研究攻略。這就如同我們平常實際生活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樣。

遊戲設計師可以做一個玩家進入遊戲中實際體驗,當然也可以在後臺用程序和大數據瞭解遊戲進程。


我認為不矛盾,因這是在說兩個問題。先說老子的這段話,老子說的是人需要治心。為什麼需要治心,因人類心靈的最深處是焦慮不安,愈向心靈深處挖掘,愈覺暗流湧動,這種心力是脆弱的,現代人習慣鍛煉自己的肌肉,卻不重視內心的建設。其實內心的建設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所以需要「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只有擺脫自己的成見、私利等障礙,才能「心性自現」,纔可以全面認識外物,不受矇蔽,才能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行進。正所謂「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那要做到這步,必須先把注意力重新返回到內心,通過內心的修持,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境界。

再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主要闡述的是一個知行的問題。讀是有字書,行在無字書。譬如《論語》中,「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我們讀萬卷書,是為了更好行萬里路,而通過行萬里路,不斷使萬卷書與時俱進。如果只知而不行,便是「只成講論文字,於事無益」,如果只行而不知,便是「魯莽」。「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兩者皆不可偏廢。」所以說,只是為讀萬卷書而讀萬卷書,那是兩腳書櫥,通過讀書,來為行萬里路(實踐)做準備,纔是將讀書之法學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另外,行萬里路,也是為了重新檢驗下讀萬卷書的功效,在實踐中鑒出真知。通過讀行,則真理愈辨愈明。舉個例子,我現在要學做菜,總得先看個菜譜,或者跟人學下,那這些都只停留在讀萬卷書階段,等親自下廚,纔到了行萬里路狀態,通過不斷捉摸,發現再加點其他原料,味道會更好,於是有創新,開始於讀,而通過行,使讀又有了新的內涵。又比如中華武術,之所以能傳承至今,一方面靠老拳師口授身傳,一方面靠弟子的不斷創新,才使中華武術不斷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所以,這兩種說法於當代人,都是很有助益的。通過返求內心,來接近於聖人境界。通過讀行,來獲取真知。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如有不當,請朋友諒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其實原文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這段話的意思大概意思是:不出門戶,就能推理出天下事理;不看窗外,就能推理出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一個人的心思越縹緲,那麼明悟的就越少。聖人之所以能明悟事理,不見而推理出事物軌跡,就是因為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通過解釋可知,其實「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並不矛盾的。二者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我個人認為,前者只要是修心,而後者主要是增加自己的所見所聞。

所以我認為這兩者並不矛盾,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兩者同時修行,這樣我們才能明悟更多道理,不會因一些瑣事而感到迷茫。


先拋出結論,爛泥認為老子的這個觀點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確實是矛盾的,因為表達的著重點不同,所以得出了不一樣的觀點。

其實老子的這個觀點,題主只截取了第一句,得把完整的觀點擺出,纔有助於理解,老子的這一觀點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原文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翻譯過來就是,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的規律。一個人向外行走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瞭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其實老子的《道德經》,經常被批為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論著,這一觀點就是批評者的有利論據之一。爛泥認為,老子的語言精鍊而極端,容易讓人將其視為唯心主義,但老子的說法也有其道理所在,試舉一例。

哥白尼當時提出日心說時,不被羅馬天主教廷所接受,人們很難相信堅實的大地是運動的,天上小小的太陽不是圍繞著地球在轉,而是地球圍繞著太陽在轉。日心說的觀點,完全不符合大家的歷史觀念和經驗。哥白尼始終生活在地球上,他算不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呢?

按著老子的觀點,那最好大家別出門,而是在家鍛煉腦洞,但老子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宅男,他踏足周王朝、魯國、楚國,之後騎著青牛出了函谷關雲遊天下,不知所終。老子的行動和他提出的觀點,好像是有所矛盾的。

咱們再來仔細品位下老子的觀點,其實老子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人們在認識上完全依靠感覺和經驗是不行的,因為這樣做難以深入事物本質,無法看清事物全貌,而且既定的感覺和經驗可能還會影響你的判斷。要認清事物就得靠自省,提高自我修養,才能領悟天道,知曉事務的變化發展規律。

只不過老子可能為了強調他的這一觀點,就單純的誇大了理論研究的重要性,而有意忽略了實踐的作用。


這兩個說法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它們一個是內求法,一個是外求法。

老子的「不窺牅,見天道;不出戶,知天下」是內求法,通過內在的智慧在虛無中觀察領悟事物變化的狀態,從而瞭解天道的變化規律、洞悉天下大事。而我們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外求法,通過廣泛閱讀各類書籍獲取大量信息,以求瞭解天下大事,從而指導個人行動。例如我們常說的「秀才不出門,知道天下事」,指的就是外求法。聖人的境界普通人達不到,老子的內求法我們更加做不到,我們只能做到外求法,通過閱讀報刊書籍、玩電腦和手機獲取各類知識,從而瞭解天氣預報,掌握市場行情,知悉天下大事,還能通過手機導航外出旅遊消費,瞭解各地風土人情。


不矛盾。首先要理解老子講的真正內涵,「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道德經第47章,核心是求道之人,必須反觀自己,從內心去找,道本來遍一切處;是因為內心不明,被很多錯誤的觀念知見所障礙,而不能覺悟。所以,不必向外去找,向外越找,離道越遠。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重點是講增加自己的見識,擴大自己的切身體會,積累對人事物的認識。正引用老子道德經的另一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求學問 是需要向外學習,體驗,會日益增長知識,積累經驗。而求道,是向內去找,淡化自己的貪慾之心,去掉各種不良習性,從而恢復清靜本心,得以體會宇宙大道。


是的,根本就不用讀那麼多書、也不用走那麼多路,心中若無主見,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有一大部分人是書讀得越多,越是喪失了感知與判斷的能力,從骨子裡變成了人云亦云、蕭規曹隨的書獃子;而有的人是帶著極其嚴重的我執去考察去讀書的,看到跟他的做法一樣的就高興,而跟他不一樣的選擇熟視無睹地逃避,有的人非常好的理論他都能倒背如流,卻永遠也不會用到自己身上。


足不出戶而知天下。萬事萬物的規律都是統一的,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世界觀就不會差,整個世界是怎樣運行的,都在你腦子裡了。這說的是大形勢沒差錯,至於能知更具提的事,那就是需要鑽研的學問了,我等不敢妄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講的是想和做的道理,是思想與身體協調統一的道理,是想像與實踐的道理。這個不用贅述了。

這兩句話其實不衝突。前者是世界觀,後者是方法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