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樓主想問的,是老子與孔子的區別。

老子與孔子,毫不誇張的說是中華文明的兩根頂樑柱,相得益彰,交相輝映;同時他們又有巨大的不同,但恰好互相彌補,和諧共存。

老子代表"無",不論是"大象無形"還是"大音希聲",不論是"大巧不工"還是"大方無隅",都指代著一種"大智慧"。老子推崇"上善若水",因為"水無常行","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要明白:水,是沒有"規則"與"形狀"的。

孔子代表"有",不論是"天地君親師"還是"仁義禮智信",不論是"君為臣綱"還是"父為子綱",都指代著一種"規則"與"秩序"。孔子推崇"克己復禮",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明白:規則,是形成團體、社會與國家的基礎。

在中國文明史上有一個奇妙的現象,每當一個朝代覆滅、天下大亂的時候,就會誕生幾個超卓的道家人物,引領著中華文明起死回生;而當新的朝代建立以後,道門人物自動隱退,儒生開始粉墨登場。我們發現,每個朝代從無到有的過程,都可以叫做"無中生有";而為整個中華文明托底的,是"道",是"無",只有"無"才能生"有"。

為什麼"無"能生"有"?因為"規則"會過時,而"智慧"永遠不會;正因為"無中生有",所以老子是孔子的老師。老子代表"天道",孔子代表"人道",所以老子近"神",孔子為"聖"。

樓主,這個解答滿意否?


老子並非道教的創始人,在他之前的開天闢地,伏羲皇就發明了太極八封。後來的《黃帝內經》,也有著易經與中醫的經典。春秋時期,許多高人長老,隱身居士,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那些自命清高不同凡夫之人,總以為能濟世天下,救苦萬民。

老子是道家的開山鼻祖,他總結各個時期道教的精華,那部震古爍今的《道德經》橫空出世。他提倡上善若水,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無我無為,與世無爭,形成了道家的思想文化。在他的影響之下,道教才逐步形成模式。後來通過張天師張道陵對《道德經》的弘揚與發展,在各個地方開山問道,張道陵也就成為道教的創始人。而老子也就走上神壇,被神話為太上老君,太白金星。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天地君親師,成為了封建王朝的正統文化。儒家思想文化教化萬民,以禮教約束人們的自身,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孔子也就成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被尊稱為聖人。

孔子的老師是老子,他們同為華廈文明上兩顆閃亮的巨星。他們的思想文化同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根基,二者交相輝映,和諧共存。


因為中國儒教的主宰早先是周公寓意的元始天尊,可後來演變成了秦始皇寓意的玉皇大帝。

老子則由道家的太上老君演變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

孔子先是寓意為儒教中的截教分支(儒家)通天教主,後來演變成退出宗教進入世俗社會領域的菩提祖師。

墨家的墨子寓意為地仙之祖鎮元子。

兵家的孫子寓意為托塔李天王。

縱橫家的鬼谷子寓意為太白金星。

王母娘娘則有兩層寓意,一是西王母,因為她有不死葯??,二是呂后及竇太后的綜合體,代表西漢初年的後宮專權,所以王母娘娘也擁有部分的宗教神權(王母,王母,王者之母)。

董仲舒作為孔子的隔代傳人因為主張「天人合一」而成為「齊天大聖」,而其敢於爭奪玉皇大帝政權的行為被描述為「大鬧天宮」。

老子由道家蛻變為道教人物,離宗教越來越近,所以成為了神。

孔子由儒教蛻變為儒家人物,離世俗越來越近,所以成為了聖人。


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這兩種學說,在中國封建社會是互補關係。

儒家是入世,就是主張積極為現實服務。道家是出世,就是與世無爭,主張遁世隱居。

中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積極考取功名,都是想通過讀史去做官,希望統治者能賞識自己,自己要為現實的封建社會服務。就是積極入世。

但一旦受挫折,考不上功名,或是不被統治者重用,甚至罷官、流放,於是他們就轉入道家,就談起與世無爭的。

道家開始跟儒家一樣,只是一個學說,老子也不是神,只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又加入了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這樣就形成徹底的宗教,後來佛教進入,道教又吸收了佛教理論,有了專門的宗教場所道觀,和專職的神職人員道士,老子被奉為開創者,也就被封為神。甚至有的追求成仙得道,就是把老子神話,認為老子已經成仙得道,道教徒自己把老子作為學校榜樣。


說起智慧一詞,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社會上的一些,成功人士,以及頭腦靈活,比較聰明的人,其實,他們與智慧,毫無關係,要想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智慧最高的,需要聽一聽,孔子怎麼說?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這句話是孔子說的,他用智者樂水四個字,來表達,最有智慧人的特徵,其實這句話,也映射了一個人,那就是道家的老子,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過: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孔子說,智者像水一樣,其實也是承認,老子的智慧,像水一樣,而又說,仁者像山一樣,這裡的仁者,應該代表了儒家,山具有寬容仁厚的品德,這也符合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老子的智慧,高於孔子,水是好動的,山是好靜的,水靈活多變,順應天道,自強不息。而山堅韌穩重,代表著厚德載物,所以孔子的仁德,要高於老子。

道家講,上善若水,為什麼說,水可以代表最高的智慧與修養?如果仔細去觀察水的特性,就能明白,水為何是最有智慧的代表。

水,人人都需要,誰離開他,都無法生存,水,從來不停止流動,水從天而降,奔流到海後,還會回到天上,水的特性,就是自然的運動規律,水平時處在最低處,不與萬物相爭,水經常處在最髒的地方,別人最討厭的地方,卻不染一點灰塵,這種品質,就是佛家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

水本身是最乾淨的,任何髒的東西,水都可以將它洗凈,而自己本身,卻能永遠保持乾淨,再不幹凈的水,流入地下,流入大海後,還會變得一塵不染,繼續利益眾生而不與眾生爭功,幫助眾生而又不圖回報,這種品質,就是佛家講的,菩薩的境界。

道家老子的智慧,就像水一樣,也像菩薩一樣,永遠處在最低,利益他人,卻不覺得自己在利益他人,水是洒脫自由的,水無論走到哪裡,無論處在任何環境,都可以做到,不悲不喜,永遠保持清靜無為的狀態。

水離開任何人,還可以繼續安靜的生存下去,但任何生命,離開了水,便很難繼續存活,所以說,做人也要像水一樣,一個有智慧的人,人人都喜歡他,離不開他,但他卻不知道,有人喜歡他,他經常幫助他人,卻不知道,自己幫助了別人,他其實,每天只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而已。

這就是水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做人要向水學習,同時也要向山學習,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德智兼備的人。

了解了水的智慧,在看他人時,就可以參照水的特性去觀察,一個人,無論多麼聰明,只要他不像水,就算再怎麼成功,他也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相反,哪怕像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那位掃地僧,看似一無所有,實際上,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


如果用哲學的方式看待儒家和道教,兩者都是以唯心主義解釋世界,道家屬於宗教,不管是尊神還是尊聖都是其各自的信仰目標,沒有高低對錯之分。

道家始初沒有神怪之說,是後來東漢到隋唐期間發展出來更利於取得民眾信任的載體-神,道家的學術研究方式比較深奧晦澀,不像佛家那樣要求出世,道家有出色的社會理念和俗世價值,神的出現能更好的擴大在底層民眾里的影響,玄學--讓人不明白的就很可能是有價值的。

儒家從人的本體出發,以禮教約束自身,維持整個社會的政治穩定和文化穩定,而同樣聖人作為一種信仰目標,使得信徒產生執著的信念,按照既定的世界觀框架進行學術活動,生存活動。

不管是神還是聖,都是各自解釋世界想像出來的虛幻的概念,民眾有各自的信仰自由,但我認為在此之前需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儘可能理解宗教的形和義,破除對玄學的迷信崇拜,厚此薄彼、相互攻擊都不應該是現代社會文化


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其思想經過莊子的發揮,到了漢和魏晉時期,被民間興起的道教奉為教義,隨著道教的發展,教義的完滿,還建立了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神仙體系,那麼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者被奉為神仙也就順理成章了。總之,道家和道教是兩回事,道教吸收道家思想作為教義,同時尊奉老子作為其教主。


孔子地位比老子高,中國皇帝上泰山拜孔子,你見過有幾個皇帝去拜老子的。

後世信道教也是拜三清,不是老子一個人,而元始天尊與靈寶天尊還都是捏造出來的。

中國本身就是無神論國家,你說老子是神,這是對老子最大的諷刺。


老子的智慧是洞察宇宙和人的之間規律,孔子是教人順應天道的行為提高人們的思想和品德,論智慧老子更高,且曾經何老子求過學的,老子應是師長孔子應是學生,論輩也是老子大!


孔子教人處世,世人皆可向孔子學習!

老子的思想在於極高的覺悟,只有少數人能體悟其意境。別說在當時,就算到了現在,能有多少人體悟到老子的那種意境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