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他是初唐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初唐四傑」之首。

王勃年少聰慧過人,有「神童」之稱。《舊唐書》中記載:他六歲就能寫文章,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小小年紀就顯示出驚人的文學天賦。九歲時,王勃讀名儒顏師古注的《漢書》,指出書中多處錯誤,並撰寫《漢書指瑕》,博學多才。

十六歲,王勃撰《乾元殿頌》,文章綺麗,唐高宗讀後,讚嘆不已,對王勃讚揚道:「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聲名鵲起,少年得志,春風得意。

王勃最知名的作品是一首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一篇駢文《滕王閣序》,都是流傳千古的佳作,令人讚不絕口,充分展現了王勃的文學才華。

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的名作,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展現了詩人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尤其是這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不朽名句,表現了友誼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洪州(今南昌)時,恰逢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參加宴會,即興寫下了《滕王閣序》這篇千古名作,這是一篇震驚四海的奇文,被譽為古今第一駢文,冠絕古今。唐高宗讀到這篇序文,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

年僅二十七歲的王勃,因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天妒英才,真是可惜。王勃的一生短暫但卻無比絢爛。


少時我曾因喜愛背誦《滕王閣序》時,聞說他寫這篇文章,是臨場發揮,一氣呵成,佩服得不得了。誰說沒天才,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當年人人會唱的歌裡面的這兩句,誰知道出自一個小年輕之手?

背誦名篇有好處,雖然時間久了會忘掉很多,但終會記下一些妙詞好句。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一句我沒怎麼搞懂,卻很喜歡而記住了,可能是它「帶有音樂節奏感」,氣勢和意境自不必說,大半個中國被它概括了!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層巒疊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重霄」也就罷了,偏偏弄出「無地」來對應,我幾乎不看注釋就理解了「無地」,」雲遮霧罩」是也!

多少名人雅士喜愛王文,甚至偉人也來打卡。毛澤東對」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是邊吟邊寫,意猶未盡。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些詞美意深的句子,想忘也忘不了啊。

聞說好詩好詞好句的標誌是人們看過即能背誦(記在腦子裡了),此言不虛也。

王天才少小就才情外露,敢於「顯擺」,被官員知曉,薦於皇帝一一唐高宗也愛才,親自接見一一小小年紀就被國家領導人關注,想想這個聰明小子,該有多厲害。

「顯擺」很重要,這篇千古文章《滕王閣序》也是王青年勇敢地上「擂臺」,三招兩式就把「擂主」(」南昌市長」的女婿)幹趴了。

一一不過可惜,官二的那篇早已擬好的《序》,要是也保存下來多好。怎麼說當年的「南昌市長」,也是個優秀的伯樂,他愛才惜才,實事求是,在真人面前認慫的表現,未必就不出彩。

他的女婿其實也是個才子,據說當場把王文背誦下來了一一由此更見他岳父高風呢。

千古王勃,是我老陳最為欣賞讚嘆的少年天才。


少年天才王勃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冰王合成「初唐四傑」,但他卻是他們四個中年齡最小,、成就最高的人。

他6歲就能把詩詞歌賦作的行雲流水,妙筆生花。

14歲的時候應舉及第,上書當朝宰相直述政見,宰相大讚,向朝廷寫了推薦信。

15歲時呈《乾元殿頌》,16歲時就已經是朝廷最年少的官員。

他才十幾歲就已經達到了別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光芒耀目。

19歲的時候就能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氣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成為千古絕唱。然後卻還遠遠沒有達到他的人生巔峯……

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出發去探父。這一次迎來了他的人生巔峯。宴會之上,酒過三巡。閻都督號召大家為此處重陽賽詩大會作序。在此次大會上,王勃寫下了 「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每一句都是精妙之句。

音律、對仗、詞藻、典故,將漢字的美髮揮到了極致!

後入常常把《滕王閣序》與《嶽陽樓記》相比較,《嶽陽樓記》只是融入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才這麼出名。單論文學藝術成就,我認為《嶽陽樓記》遠遠不如《滕王閣序》。

杜甫曾這樣評價王勃「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留下你的觀點看法 ,大家一起交流吧!


因為他達到了古代文人追求一生你未必可以達到的境界,臨場發揮,一蹴而就,成就無法超越的經典。

縱觀整個中國文學史,這種情況不會超過十例,王勃滕王閣序,李白清平調,杜甫聞官軍收河北,蘇東坡念奴嬌,李清照漁家傲,辛棄疾別嘉茂十二弟(存疑),曹植的七步詩傳奇意義大於藝術水準,算不上的。

這幾個人王勃最年輕,所以他最妖孽,妖孽到絕無可能。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而且絕對不會有例外。哪怕他的生辰八字裡面有八個文昌八個華蓋也是惘然。

可例外偏偏發生了。

有人或許會問,這真的很難嗎?是的!臨場發揮並不難。別說那些古代詩人。就連淺薄如小可我口占幾首也不在話下。寫得好也不難。隨便挑幾個古代著名的詩人都可以做到,難的是出經典,何況是無法複製的神品。

詩詞文賦創作是水磨功夫。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積累。杜甫達到「老去詩篇渾漫與」的境界用了30年的時間。

這種情況太稀少了。每個朝代頂天只有一兩次。再看一下王勃的年齡,只能有一種解釋。當時被紫薇星君附體。在那一天,整個大唐的天地靈氣,整個神州大地的山水人文,都灌入到他的筆尖之上。

或者換一種說法,現代人會寫詩詞的肯定超過一千萬人,比小學生作文都easy,但是會寫文賦的不超過10000人。寫出古韻的不超過1000人,寫出文採的不超過100人,成為經典的沒有,何況寫出氣韻,寫出胸襟,寫到後人望洋興嘆,找不到任何藉口和理由。

所以他才被滿天神佛所嫉妒。英年早逝。


王勃到底有多天才?那我們就來見識一下吧:

王勃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令成年人都讚嘆不已,被贊為「神童」。

九歲時,王勃開始研讀史籍《漢書》,並自作《指瑕》糾正了其中的十餘處錯誤;

十六歲時,王勃應科舉考試,一發命中,授職朝散郎!成為朝中最年輕的官員。

之後,王勃寫了一篇《乾元殿頌》的文章,獻給唐高宗。唐高宗讀完他的文章後驚嘆道:「王勃真乃我大唐奇才!」

從此之後,王勃就名滿天下,位居初唐四傑之首。並被派到沛王李賢府上為官,成為沛王的心腹。

但,天有不測風雲!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以此為沛王助興。唐高宗聞之大怒:「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王勃因此多年苦心經營的仕途毀於一旦。後來又被人陷害殺官奴,導致他父親被貶到千里之外的交趾。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看望父親,途徑南昌之地,在都督閻伯輿的邀請下寫下了那篇驚世之作——《滕王閣序》。

次年,王勃乘坐船隻從交趾縣探父歸來時,不幸溺水,驚悸而亡,年僅26歲。

唐高宗聞之都為他潸然淚下......

如果天才王勃沒有這麼早夭折,那大唐的詩壇將會怎樣......

喜歡請點贊支持啊!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謝邀@悟空問答。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什麼是天才呢?

天才首先就是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在很小的年齡就展露出遠超同齡人的才華。其次,天才的才華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高深。如果沒有第二點,那麼一個小時後非常聰明,但是長大之後卻很平庸的人,只能稱作「神通」,算不得天才。

為什麼說「唐初四傑」的王勃是一位天才呢?我們看看王勃的履歷,就知道他有多牛了。

初唐四傑

說到唐代文化,大家腦海里第一個出現的肯定是「詩」,因為中國文化素來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唐代的詩歌成就有多麼高呢?據後世文獻統計,有名有姓的詩人就多達2536位,其中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這四個不同的時期,也都湧現出很多大詩人。

唐朝的詩人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很多,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柳宗元、孟郊、韓愈、盧綸、李賀、李益、劉禹錫、賈島、張繼、韋應物、李坤、戴叔倫、李商隱、杜牧等等。

而在初唐,詩詞代表則為四個人所有,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其中按成就和才華而論,王勃居首。

聞名鄉裏,未冠而仕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聞名鄉裏,更是擔負了家族的希望,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被父親的好友杜易贊為「王氏三珠樹」。

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發現了其中的錯誤之處,因而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歲以後則飽覽羣書,奠定了豐富的文學基礎。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輕的官員。

行文流暢,一時不察遭貶官

話說王勃十六歲就成為了朝廷命官,這個風光可比那狀元郎一日觀盡長安花來的更加厲害,王勃也非常上進,他一邊勤勤懇懇上班一邊積累知識充實自我,同時才思泉湧,出口成章,每每遇到大事都會忍不住釋放一下才華,發表一兩篇文章以抒情懷。

但是,物極必反,王勃一不小心就把當朝皇帝唐高宗給惹惱了。

王勃當上朝散郎後,經主考官的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並贏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以此為沛王助興。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聖顏不悅,讀畢則怒而嘆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於是,王勃被逐。他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於一旦。

就這樣,王勃被罷官了。

後來,王勃又二次出仕,任虢州參軍,但是在此期間,王勃又出事了,這次情況有點嚴重,因為王勃窩藏了一個官奴,但是後來又怕事發連累自己,把這官奴給殺了。這件事性質非常惡劣,王勃被判處了死刑,但是剛好遇到皇帝天下大赦,因此算是留了一條命,王勃雖然沒死,但是因此他此次的盲目做法,把自己的老父親給連累慘了。

少年逝世,一腔才華付水流

王勃因殺死官奴曹達,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疇,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地。

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非常大,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從中可體會到身為孝子的王勃內心強烈的羞愧和自責。

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於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後折向西行,到了江寧。

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疇處,見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7歲。

文學成就

王勃的文學主張表現為「立言見志」的創作思想、 「文章經國之大業」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則呈現出「高情壯思」與「雄筆奇才」相結合的雄壯美、「氣凌雲漢,字挾風霜」的風格取向及其「感序緣情,登離寄賞」的表現方式。造成這種衝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學思想雖然直接繼承其祖父王通的觀點,但他的文學創作則遵循了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

王勃的詩現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現存90多篇,現存《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周易發揮》5卷,《次論語》10卷,《舟中纂序》5卷、《千歲歷》、《平臺鈔略》(一作《平臺祕略》)10篇、《合論》10篇。


謝邀應答 (王勃到底有多天才?)

(先作七絕詩一首)

【贊·《王勃》】

初唐四傑第一猜,

自幼垂髫靈氣來。

滕王閣序剛束髮,

風流瀟灑好天才。

(2019年6月21日作於一焦作)

我認為:王勃是少年有為的文學文化天才!這是舉世的共識。關於他的作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枝永遠開著的鮮花!讓後人欣賞不已。

中國有天才的人物很多!遍佈了各個領域。此問題只是涉及文學文化領域中,其實那些一直被中國文化傳承的作者、人物都是賦有天才的創造性。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


他的天才在小時候就已經充分展現出來了。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那個寫出文章了,並且他寫出的文章和當時20歲左右的文人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都知道讀書的時候學過一篇文章《傷仲永》,裡面的主人公也和王勃一樣在小時候就體現了他的天賦異稟,但他沒有後天學習而最終隕落了。然王勃和他不同,他的天賦並沒有浪費掉,而是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學識。所以,王勃通過他自身的天賦和後天學習才成就了他一生的傳奇。


唐代文壇界文人擅於週期性,搞些有文化濃厚氣氛場面的人才聚會,創作了千古美談的一篇駢文,《滕王閣序》其中描述了滕王閣區域的壯麗景色,地勢顯要眺望廣闊寬遠處,秋色鮮明燦爛宜人,與人才宴會娛遊,描寫人生的遇合妙趣橫生,抒發著身世為之感慨萬千,並表白了人要自勵志節,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

王勃在滕王閣序全文中表露了其思想抱負,和懷纔不遇的憤懣心情,除文中虛詞少外,通篇對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幾乎通篇用典,比較自然而恰當,更顯精典雅緻剔巧,倍感耐人尋味,讓人仔細的去品嘗其中絕佳文彩。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三國時十歲的孔融在司隸校尉李元禮家時,太中大夫陳韙對孔融的一句評語,讓孔融當時給回了一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的話,讓陳韙當眾尷尬。其時陳韙說的這句話也不無道理。從小才氣冠人的神童,容易少年得志,或恃才傲物,或英氣逼人,往往會天妒英才,壽不得永。初唐時期的王勃王子安,正是如此。

王勃出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幼年時就天姿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讚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傑出的文學才能。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龍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鄉,寫《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積極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直陳政見,並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被劉祥道贊為「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過京畿官員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借獻「頌」以圖仕進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十六歲尚未加冠的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一篇,得到應幽素科試並及第,授職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後,才思泉湧,筆端生花,撰《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聖聽。唐高宗見此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嘆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為之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並推為首位。王勃當上朝散郎後,經主考官的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並贏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以此為沛王助興。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聖顏不悅,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就這樣,王勃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毀於一旦。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卻再次丟了官職。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王勃出獄後在家裡停留了一年多,這時朝廷宣佈恢復他的舊職,他已視宦海為畏途,沒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到交趾去探望父親王福疇。其父也是因王勃獲罪牽連,被貶交趾縣令的。676年夏,王勃看望過父親後,在返回途中,渡海遇颱風,不幸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6歲。

王勃雖英年早逝,卻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內,為後人留下了很多傳世名作。現存王勃的詩有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現存90多篇,現存《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周易發揮》5卷,《次論語》10卷,《舟中纂序》5卷、《千歲歷》、《平臺鈔略》10篇、《合論》10篇。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滕王閣序》是千古名篇,相傳是王勃南下探父路過南昌,適逢豫章督都閻伯輿新修滕王閣完工,重陽節在滕王閣大宴賓客時所作。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滕王閣序》一出,立時轟動都城長安。相傳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文,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掃成見,連聲嘆道:「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鬥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長嘆,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

傳說王勃死後還念念不忘《滕王閣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每當人們走過他的墓前,就能聽到他的魂靈在墳墓中反覆吟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次,一個秀才經過王勃的墓前,又聽到墳墓中在吟誦。秀才想了一會兒,對著墳墓說:「這句子好是好,只是還不夠精練,要改成『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更好嗎?」從此以後,人們再也聽不到王勃的魂靈在墳墓中吟誦這個句子了。從此王勃鬼魂再也沒出現。其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中,如果去掉「與」和「共」兩個虛詞,在內容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確實比原句「精練」了,但是在刪去了「與」和「共」兩個字後,句子的節奏顯得急促,不如原來從容大度,與上下文的格調顯得很不諧調,故這兩句詩並不能精簡。

早年成名的王勃,才華蓋世,雖讓人折服,但他恃才傲物的秉性,也容易遭人妒忌,因此往往會仕途不順,多災多難。也許是天妒英才吧,不到而立之年的他,竟早早離開了人世。雖然王勃仕途不順,英年早逝,但其才能得到當世之主的稱讚賞識,其詩文能千秋傳詠,也當可含笑九泉了。就是今天的我們,每讀到他的詩文,也不能不無限為之嘆服慨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