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鹹豐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道光皇帝駕崩後,按照遺旨是皇四子繼位,也就是鹹豐皇帝。鹹豐是嫡子,可惜生母去世早,因此他是在奕訢母親的照顧下長大的。兄弟倆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這麼多年的陪伴,兄弟兩的感情非常好。而奕訢能力均在鹹豐皇帝之上,因此,在繼承問題上,道光皇帝非常猶豫。但是仍舊被祖宗之法影響,再加上鹹豐表現出來的孝心感動了他,因此,鹹豐皇帝也順利的繼位了。

鹹豐皇帝在位11年纔有這個年號,當時中國動蕩不安,內憂外患。從外部環境來看,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資本主義市場也基本形成。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英法等國向中國發起侵略,美國和俄國趁火打劫,搶走了大片領土。從內部環境來看,清朝開始走下坡路,內部腐朽不堪,人民日益不滿,運動此起彼伏,雖然這些運動都被鎮壓下去了,但是也給當時都封建統治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而清朝統治者的軟弱無能也讓許多人唾棄不已,有人時常會假設如果當時當上皇帝的是奕訢,是不是結局會不一樣呢?道光皇帝的軟弱無為可能也影響到了鹹豐皇帝,即使道光心裡知道適合這個皇位的是自己的第六個兒子,而不是表面仁孝的四子,而且在其他國家入侵中國的時候,鹹豐皇帝藉口逃出了北京,如此軟弱無為的皇帝真是讓人氣憤不已,不知道,如果道光皇帝知道這些事,會不會氣的睡不著?

而當時鹹豐心裡也清楚,自己的能力比不過弟弟,只能夠讓自己的父親覺得自己是一個孝子,因此在道光皇帝生病的時候,鹹豐皇帝一直陪伴著,不離不棄。甚至父子倆在打獵的時候,他還故意沒有射中藉口來說他是不想殘害生靈,皇帝一聽覺得他很善良,可能是個仁君。而奕訢還是比較實在的,在政局動蕩不安的時候沒有選擇逃走,而是一直都在。即使他後來和慈禧太后一起發動了政變,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作為洋務運動領袖的他,也為中國後來的近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時候,他積極獻言獻策,挽救了清朝統治,迎來了同治中興。而他在外交方面也非常的有成績,他主持的大量善後的事宜也贏得了西方人的好感,與此同時,他還籠絡了一些官員,形成一個新的政治集團,這也作為他議和得到的甜頭。除此之外,他還非常的親切,因為他喜歡相撲,因此,經常和士兵比賽。即使輸了,他也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而去怎麼樣,這一點贏得了士兵們的好感,後來,由於慈禧太后野心太大,藉口把他踢出去了。從此,他鬱鬱寡歡,即使後來太后想重新重用他,可是60多歲的他已經不能像年輕時那樣意氣風發了。

可是當時的清朝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即使他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把清朝恢復的像漢朝一樣。而且日益尖銳的民族矛盾,還有大時代背景下的資本主義潮流,清朝沒有把握住。而一個時代的進步,絕對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拖延的。再者說事物發展的規律是有興有亡,既然大清朝都已經延續了這麼多年,遲早會走向衰落的那一天,即使奕訢再有手段,也絕對不可能會阻擋得了規律的發生。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只能假想地推斷一下:

鹹豐(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

在位期間勇於任用改革派官員,整頓糜爛的官場風氣。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鹹豐六年(1856年),曾國藩、胡林翼等自己組建團練,進而編練出一支新興的私人武裝,自籌軍餉養活10多萬軍隊,最終成功鎮壓太平天國。進行經濟改革,重鑄銀幣。期間還經歷第二次鴉片戰爭。

但是鹹豐無法面對洋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一直在避暑山莊,沉迷酒色、鴉片。在鹹豐十一年駕崩。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道光帝第六子,曾經是皇位繼承的候選人。辛酉政變後主理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關稅;要求將軍督撫辦理國外事件互相關照,避免歧誤;要求廣東、上海各派兩名懂外語的人到京以備詢問;將各國商情和報紙彙集總理處。十二月十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出現了軍機處以外的另一中樞政府機構。自此,總理衙門取代理藩院,成為專門的外事機構,使清代的外交產生重大突破。衙門還領導了後來的洋務運動。

期間繼續了鹹豐政策重用漢臣,推動了晚晴時期出名的「同光中興」。使清朝政府財政收入反而達到清朝建立以來的最高峯。

對比兩人可以看到奕訢改革會更徹底一些,而效果更明顯些。假想奕訢做皇帝而早些推行這些政策,並不出現慈禧後來的保守,清朝不應該出現甲午戰爭的失敗及八國聯軍事件。


奕訢,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道光帝駕崩後,按遺詔皇四子奕詝繼承大統,即鹹豐帝,奕訢封為恭親王。

奕詝是嫡出,可惜生母早死,二人都在奕訢生母撫育下長大,所以感情極好,情同手足。但奕訢天資聰穎,各方面能力均在奕詝之上。所以選誰繼承大統,道光帝本來頗為猶豫,但最終仍受宗法觀念影響以及奕詝表現出來的仁孝之舉所感動,故最終屬意於奕詝。

奕詝在位十一年(1850一1861年),年號為鹹豐。其時,中國內憂外患。從外部來看,西方世界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背景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為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英法聯手發動了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趁火打劫,中國喪失大片國土,損失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從內部來看,封建專制統治繼續走向腐朽沒落,階級矛盾激化,人民反清鬥爭此起彼伏,影響最大的是南方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北方的捻軍起義。這些鬥爭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但是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加速了它的滅亡。

由此可見,在這種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形勢下,作為統治者,唯有認清世界大勢,正視自己的落後,從經濟政治思想軍事外交各個方面進行改革,發憤圖強,才能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這些,作為皇帝的奕詝沒有做到,奕訢雖然號稱文武全才,由於階級和時代的侷限,必然也是無法做到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清朝自乾隆之後就逐漸拉開與西方世界的差距,尤其思想上的自我封閉導致了認不清世界形勢!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50年鹹豐繼位,1854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可以說鹹豐完全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雖然在位肅清了一些奸臣,但對於外患卻是毫無還手之力,因此簽訂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國家,任人欺凌!

如果不是鹹豐上位,而是恭親王奕訢繼位!同樣他也做不到力挽狂瀾!鹹豐駕崩以後,同治帝繼位。鹹豐妃嬪葉赫那拉氏(即慈禧)聯合恭親王和慈安太后發動政變,形成了垂簾聽政,親王議政的朝局。直至後來的光緒帝,皇權完全被架空。而慈禧的把持朝政更讓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由此國人得出了:落後就要捱打的亙古不變的道理。

而彼時的西方世界正如火如荼的進行第一次世界工業革命!清朝雖然也進行了一場洋務運動,奈何最終以失敗告終!

歸根結底,無論是誰繼位當皇帝,思想上都不改不了封建統治的束縛!本就大廈將傾,與誰繼位都不能力挽狂瀾!這是歷史潮流的衝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