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我愛看水滸傳,看了很多遍,就有不少人說我沒水平,還有人直接罵我是女流氓,對這種充滿姦淫擄盜的小說如此感興趣。更有人說,應該把水滸從四大名著中剔除出去。

我很無奈,你罵還是不罵,水滸就在那裡,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四大名著,必然有他的道理。

人常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紅樓,女不讀西廂。為什麼呢?

三國演義說勾心鬥角,老年人上了年齡,心思細密,容易鑽牛角尖,所以不能看太多勾心鬥角的東西,以免陷入死衚衕。

少年人血氣方剛,水滸傳中殺人越貨,姦淫擄掠,兄弟義氣殺人無罪這種思想,對青少年身心是有不良影響的。

而紅樓夢中,男性角色大部分不怎麼好,賈政假道學,賈珍亂倫,薛蟠同性戀,唯一一個寶玉卻是混在脂粉堆裏,在溫柔鄉做富貴閑人,貴族紈絝的生活習氣對男子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女不讀西廂則是說崔鶯鶯亂了禮法與人苟合。

這段話間接性表現出四大名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為什麼每每有人抨擊水滸傳呢,我覺得根源在於很多人混淆了好漢的定義。

顯然,你意識裏的好漢,和書里人物口中的好漢不是一個意思。你想像中,好漢應該是仁義之師,最起碼是楚留香之流,不會殺人,憐孤惜弱,替天行道,處處彰顯仁義之風,時不時還協助官府,維持社會秩序。但水滸中的好漢,意思是,是條漢子,有人欺負我了,你一刀就把那個人砍死了,他們拍手大笑,你是條漢子!

有勇氣,是漢子。敢殺人,是漢子。有點本事,有一技之長,是漢子。刑場上常有人喊: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個人罪大惡極,但就因為這種氣魄,大家也鼓掌,說,嗯,好漢!

這個詞在當時社會裡,含義很豐富,無法用語言解釋。李白寫詩: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種遊俠精神,就是好漢。儘管殺人是犯法的。所以有俠以武犯禁一說。

按照現代人的理念,這些梁山好漢都是土匪。李逵動輒就是棑頭砍過去,太血腥暴力了。可當時宣揚的就是這種暴力美。先秦,荊軻刺秦。秦舞陽十二歲當街殺人,但燕丹覺得這娃有本事,很厲害,很牛逼,所以他也是好漢。

這種解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

所謂的梁山好漢就是一羣土匪,毋庸置疑。他們打家劫舍,殺人越貨,動不動就殺人全家。但不妨礙我們喜歡他們。

我覺得這樣的人才真實,人性很複雜,以善惡來論簡直是悖論。做一件壞事,十件好事就是好人?做十件壞事,一件好事就不是好人了?以好壞論人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電影給大家的錯誤定位。沒有永遠的反派,只有複雜的人性。

魯智深殺了鄭屠,魯智深做的對嗎?其實按照法律來說,是錯誤的。可我們覺得鄭屠該死,他死了還莫名覺得開心。是因為他伸張正義的那種態度引起我們的共鳴,我們需要這樣一個英雄,呼喚這個英雄,僅此而已。

我喜歡水滸裏絕大部分人物,因為他們真實。土匪又如何,誰規定小說的主角是一羣三觀很正的五好青年了?

把牛頭還給國家這種旋律很正的玩意,你喜歡看嗎?

很多人看水滸,看的是故事,其實作者的文筆更是叫人咋舌。我讀《金瓶梅》的時候,第一章就發現蘭陵笑笑生全文照抄水滸傳,一直抄到第六回:從武松歸來,到武大郎被毒死,都是水滸原文,翻到第七回,纔是蘭陵笑笑生的新故事了,馬上覺得文筆差了不少,遣詞用句簡直粗糙,無法和水滸傳相提並論,你讀水滸傳的文字,感覺人物音容笑貌都在眼前,人物立起來了,可金瓶梅就沒有這種感覺。

再後來讀金聖嘆評點水滸傳,那才覺得水滸傳白讀了,本來不注意的地方,由金聖嘆一指出來,禁不住拍案叫絕!施耐庵功底實在太強了,此之謂:一字千金。更不得換不得,換了就不是他那個意思了。

截兩張圖,王教頭私走延安府,可見一斑。

水滸傳還為我們塑造了不少人物形象,很多形象非常典型。不少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就這一點,他的文學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水滸傳》上寫天子貴胄,下至三教九流,無所不有。皇帝,高官,胥吏,里正,平頭百姓,煙花娼妓,好像那幅清明上河圖,將那個時期的點點滴滴寸寸展開,躍然紙上。街頭屠戶,山中盜匪,栩栩如生。

至於題主說的《儒林外史》,也是世界性的文學名著,但儒林外史是一幅文人畫卷,他主要寫的是文人士子,和「清明上河圖」式的水滸傳相比,我私以為格局是小了點的。

以上是我的主觀看法,感謝批評!

-------------------丸---------------------

文:祁門小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