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成是河南滑縣城東五里謝家莊人,出身於貧苦的農民家庭。他父親去世很早,其長兄文山、二哥文林都是被官府迫害而死的。

李文成從兄學會木工。惡霸毛元慶強迫李文成等人修繕老君廟,卻不給分文。文成忍無可忍率眾找他講理,毛元慶嚇得不敢露面,卻暗中勾結官府,反而將文成抓進了監獄。後經鄉親們多方營救方得出獄。從此,文成恨透了官府,每有官差官活,他或稱病不往,或躲避逃匿。官府見文成屢召不應,十分惱火,便派差役到文成家抓人。文成再也按捺不住滿腔仇恨的怒火,挺身而出痛打了差役。文成之妻張氏見文成打了公差,知道官府不會善罷甘休,即勸文成外出躲避,免得再遭毒手。自己也帶著女兒月香到附近沙河頭村避難。官府因抓文成撲空,便抄了文成的家。李文成不得不流浪四方,而在流浪中結識了好友牛亮臣。

牛亮臣也是滑縣人。曾9次應試落第,做過私塾先生,後又充任縣庫書吏,因「虧用官項」被迫出逃。二人一見如故,相互傾吐肺腑之言。文成告訴亮臣「要想不受官府欺,除非改朝換天地」後來,兩人都參加了反清祕密組織一一八卦教,立志要推翻清朝黑暗統治。

八卦教又名榮華會,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主要流行於直隸、河南、山東、山西等省。它以八卦命名,將全教分為乾、坤兌、離、震、巽、坎、艮八個分支。文成參加的是震卦。因他為人正派,辦事公道,後被推舉為震卦的教首。在八卦教中「震卦為八卦之首」,「習教者共聽約束」,所以「文成兼掌九宮,統管八卦」,成為八卦教的主要首領。

為了同統治階級作鬥爭,李文成在起義準備過程中,又把八卦教改名為天理教。利用傳教方式組織羣眾。天理教提倡貧者互助,入教時交「根基錢」,又稱「種福錢」,約定起義成功之後「凡輸百錢者,得地一頃」D。農民渴望土地,因而紛紛入教。天理教迅速發展。「南至黃河,北至燕,東至海,西至山,此間數萬餘人,俱同習教」,滑縣成了天理教勢力的中心。

為了加強反清力量,李文成和北京八卦教坎卦首領林清取得聯繫。南北來往,互通聲氣,天理教勢力大增。為使天理教各部人馬起義時協同一致。嘉慶十六年(1811年)夏,各卦教首在滑縣道口鎮集會,推舉李文成和林清共同掌管天理教,並廣造輿論,宣傳李文成是「李自成轉世」。編了「若要紅花開,須要嚴霜來」(李文成自稱「嚴霜十八子」)等讖語,準備發動起義。以後,他們又在滑縣道口鎮和北京近郊宋家莊多次聚會,共商起義大事。約定嘉慶十八年(1813年)國八月十五午時(本文所列時間均採用舊曆即陰曆)同時起義。林清負責京畿附近的天理教徒直接攻打皇宮,李文成考慮到林清人少,遂決定到時派精兵1000「至京助戰」。又約定了用「二八中秋,黃花落地」作為口號。「二八」是指嘉慶十八年的第二個8月,也就是閏八月,「黃花落地」是暗示清王朝將在這一天結束。

為了起義準備萬無一失,他們於嘉慶十八年8月初,又在滑縣道口鎮集會,對起義作了最後的研究佈置,決定於那年九月十五(因嘉慶皇帝迷信民間閏八月有天災人禍,將嘉慶十A 年的間八月改為十九年閏二月,故文中的九月十五實為嘉慶十八年國八月十五)南北同時起義,互相支援,起義軍用白旗為號,士卒皆以白巾裹頭,白布繫腰作為標記。並對北上援助林作了具體安排。會後,各地天理教徒紛紛行動起來,打造兵器,製作旗幟,積極準備迎接起義的到來。

正當起義日期迫近的時候,封建官府的爪牙、滑縣巡檢劉斌在密訪中發現有鐵匠打造兵器,急告滑縣知縣。知縣強克捷聞報後,狗急跳牆,遂於九月初五日將李文成、牛亮臣等逮捕入獄,並將李文成雙腿打斷。滑縣教徒為營救文成,遂於舊曆九月初七提前起事。他們在宋元成和文成妻張氏的指揮下,裡應外合,沖入縣城,打開監獄,救出李文成和牛亮臣,佔領縣衙。清兵滑縣把總戚明彰聞變後,急忙率兵前來鎮壓,被起義軍當場擊斃。巡檢劉斌在夢中驚醒,還沒來得及抵抗,就被砍掉了腦袋。平時作威作福的老爺們嚇得四散逃竄,起義軍很快控制了全城。知縣強克捷狼狽逃竄到封丘,畏罪自殺。

在起義軍取得勝利的歡呼聲中,李文成自稱「大明天順李真主」,以牛亮臣為軍師,宋元成為元帥,起義軍打開倉庫,沒收官吏豪紳的財產分給貧苦農民。並且積極擴大起義隊伍。李文成在大好形勢下「分眾守城,聯絡各處,據守要塞」,並乘勝進軍,佔領滑縣重鎮道口。進圍浚縣,準備西進北上。與此同時,山東、北京等地的天理教也紛紛舉行起義。特別是林清指揮京畿附近的起義軍直搗清朝皇帝居住的老巢——紫禁城。

按原定計劃北京起義是要等到滑縣援軍到達後再行動的。但因滑縣各地天理教被迫提前起義,受到清軍圍攻,無法派兵北上。林清不知道滑縣被迫提前起義,仍按原決定,於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派200餘人分兩路進攻紫禁城,起義者以「白帕其首為號」③,攻入清廷皇宮,時嘉慶帝正在熱河圍獵,宮內驚惶萬狀,臨時由他八子寧(即後來的道光帝)調火器營入宮班擊,起義軍與清兵在隆宗門前展開激戰,以至現在隆宗門匾額上,還保存著一支當年起義軍射向清朝統治者的箭頭。但終因力寡勢孤而失敗,林清也在京郊黃村被捕遇害。

攻打皇宮的起義雖然沒有成功,卻使清廷大為震驚,嘉慶皇帝哀嘆說:「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派那彥成、楊遇春為正副欽差大臣,並急忙從河北、山東等地調精銳兵馬,日夜兼程馳赴河南,妄圖將起義軍一口吞掉。

由於清軍從四面八方向滑縣一帶撲來,起義軍停止了對浚縣城的攻打,把主要兵力集中在滑縣城和道口鎮一帶,準備同敵人展開新的鬥爭。十月二十七日晨,那彥成分兵七路向道口鎮進攻,天理教主要首領徐安國率領起義軍2萬人英勇迎戰,激戰兩天一夜,擊潰了清軍多次進攻,但由於援軍被阻,傷亡過大,徐安國只得率領餘部突團撒退到滑縣城裡。

道口鎮的失陷,使起義軍的大本營滑縣失去了屏障,直接暴露在清軍的攻擊之下。清軍攻陷道口鎮之後,立即將滑縣包圍,妄圖使起義軍「抓城致斃」,整個局勢對起義軍極為不利。在這危急時刻,十月初一李文成決定立即改變戰略方針,扭轉被動局面。由牛亮臣等堅守滑縣城等待援軍,他與另一首領劉國明率1000多起義軍,挺進太行山區,聯合山西、河北的天理教擴大軍事力量,再回頭接應滑縣,合力粉碎清軍的圍剿。

豪,多成等經過河南的長垣、封丘、延津、陽武、新鄉、獲嘉向太行山區進發,沿途羣眾踴躍投奔起義軍,這支隊伍到達輝縣境內已發展到4000多人,後因在清軍的追擊堵截下,被迫晝夜賓士,佔據了輝縣西北60裏侯兆川的險要據點司寨,但由於缺乏戰鬥經驗,在司寨北邊的白虎崗中了清總兵楊芳的埋伏,3000多名起義軍除少部分突出重圍退回司寨外,絕大部分都在同敵人搏鬥中犧牲。

白虎崗血戰一結束,清軍軍就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向司寨發起猛攻,寨內800多名起義軍在李文成的親自指揮下,頑強拒守。清軍用火攻等毒辣手段打敗起義軍,攻破司寨,劉國勝壯烈犧牲。李文成和李克俊等50多名起義壯士,據守碉樓,在力盡援絕的最後時刻,毅然下令舉火自焚,起義軍800多人全部殉難。

在滑縣,自李文成走後,他的妻子張氏和牛亮臣率2萬義軍堅守縣城90天。清軍攻下司寨後,又集中兵力把滑縣天理教的外圍據點逐個擊破,同時加緊圍攻滑縣縣城,並嚴密封鎖山東、直隸等地天理教援軍的道路。清軍最後於十二月十日用掘地道實火藥崩城的辦法把城攻破,起義軍同清軍進行了英勇的巷戰。文成之妻張氏在城陷時,從容鎮定,毫無懼色,部眾勸她化裝成難民逃走,張氏卻厲聲說:「城亡與亡,不死者非英雄」,然後她「揮雙刀死鬥」,「擊殺數十人,乃闔門自縊」。小女硬姑娘(月香)年僅12歲,也抽刀自刎。

經過三天的浴血奮戰,滑縣於十二月十二日中午陷入敵手。城內2萬多名起義軍也全部壯烈犧牲。牛亮臣等負傷被俘,被送到北京,英勇就義。堅持了93天的天理教農民起義被沒在血泊之中。

以李文成、林清等人領導的天理教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至今,在滑縣還流傳著:「李文成,真英勇,殺貪官,救百姓」的歌謠。他們的業績將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永放光芒。

文章摘自:《河南鄉土歷史》,責任編輯:曉東;更多精彩,請關注豫史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