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邁拓,我們得先提一下它併購的昆騰硬碟。在被併購前,如果說昆騰是中國硬碟市場的第一品牌,那是板上釘釘。尤其在1998、1999年,配電腦不裝昆騰硬碟那是要被人BS的。昆騰的技術優勢使其一直走在其他廠商前面,它的新產品研發能力最強是其最大的優勢。在被併入邁拓公司以後,雖然昆騰的品牌不再保留,但其尖端的研發技術仍然將極大的促進硬碟的發展。

美國Maxtor Corporation於美國時間2000年4月2日宣布,該公司已經完成了收購及合併美國Quantum公司的硬碟設備部門Quantum硬碟公司的手續。「此次合併的成功使得Maxtor公司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硬碟企業」(Maxtor公司)。兩家公司2000年的營業額合計約為60億美元。

  Maxtor公司於2000年10月份宣布兩家公司針對收購及合併Quantum硬碟公司達成了最終協議。收購金額為約23億美元。合併後的公司名稱仍然採用「Maxtor Corporation」。合併後的新公司將在今後1年半到兩年期間,通過合併資源和整頓重複投資實現每年減少1億2000萬美元~2億美元成本的目標。另外,Quantum公司與松下壽電子工業之間的關係將仍然維持現狀,這一交易將使鑽石Maxtor 超越希捷Seagate 及國際商業機器IBM 成為最大的硬碟製造商。對用戶而言,昆騰Quantum在SCSI與鑽石Maxtor的IDE技術互補情況下,可增強一定實力。

在昆騰被邁拓收購前,至少在國內市場上,昆騰的受歡迎程度遠遠超過邁拓,火球這個商標代表著的就是市場份額、就是利潤。當時除了整合了昆騰硬碟的產品優勢外,還繼續保留著它傳統的技術優勢。過去由於邁拓公司是諸多硬碟廠商中最專一於桌面級IDE產品的公司,這使得它在桌面級產品的競爭中優勢突出。不僅率先推出了單碟容量高達10.2GB的Diamond MAX系列產品,還形成了Diamond VL系列、Diamond MAX系列和Diamond Max Plus三條線,分別對應低端、主流及高端三種不同的用戶需求。另外,星鑽和金鑽系列向來具有較高的性能價格比,在家用市場上仍然是最受歡迎的硬碟。

「隨著邁拓完成全昆騰硬碟事業部的收購工作,全球最大的硬碟廠商已經產生,那就是 MAXTOR Corp……原來邁拓公司只生產IDE 硬碟,這也是它們的強項;而昆騰公司的高端存儲技術實力有資源優勢,……」看來,IT行業沒有「永遠」的定義,能者居上才是不變的道理。

其實早在2004年,邁拓在中國國內的硬碟業務由以往建達藍德獨家總代理逐漸變成建達藍德、金喜來、訊宜等數家總代理,當時便引發了幾大代理商之間的糾紛。特別是在北京訊宜也成為其全國總代之後,矛盾進一步激化出來。北京訊宜因此也陷入了「被取消總代理資格」的傳言旋渦。業內甚至有消息傳出,建達藍德以自己在邁拓多年所積累的「經驗」以及多年來拖欠邁拓的巨大債務為要挾,給邁拓施加壓力,要求邁拓取消其它總代資格,但此種說法並未得到建達藍德證實。而當時北京訊宜公司作出了嚴厲聲明,強烈譴責「某些廠商因自己利益需求製造、散播不負責任,惡意誹謗的謠言……」。

在2004年7月結束的上一個財年中,希捷總收入75.5億美元,稅後凈利潤7.07億美元。同時邁拓的總收入已經從2003年度的40.8億美元下滑到上一年度的37.9億美元,同時1.28億美元的凈利潤也變成了1.82億美元的虧損。邁拓在最近五個季度有四個在虧損,最近三年中有兩年在虧損。

鑒於公司日益惡化的財政赤字,2004年第4季度公布的財報顯示,邁拓公司季度虧損額高達7千萬美元,合每股股票下跌28美分—決定放棄它的2.5英寸筆記本硬碟開發計劃,希望藉此度過難關。雖然產品的毛利率和平均售價較第3季度都有所上揚,但是,形勢依然非常嚴峻,邁拓公司第4季度的凈虧損額為6,301萬美元,較上個季度公布的5,830萬美元更高一些。所以,當邁拓公司的總裁CS Park指出這些數字「誠實地反映了我們公司的成本與費用結構缺乏競爭力的現狀,集中表現在桌上型硬碟產品系列上」。

代理的混亂和財政赤字導致了邁拓硬碟落下被收購的命運,代理混亂就意味著渠道混亂,代理們整天忙著內鬥,銷量下滑也不足為奇了。至於財政的問題赤字就有點難以啟齒了,尤其是咱們一部分「聰明」的國人在邁拓身上發了一大筆洋財。為了不被噴死我就此打住,看官們自行腦補當中玄機。

手握尖端技術的邁拓倒下了,倒在了混亂的渠道,倒在窘迫的財政,最終逃不過倒在希捷的懷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