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機械硬碟不在內部碟片間組RAID?現在NVME的固態傳輸速率都快到4GB/s了,機械硬碟還掙扎在200MB/s。有的機械硬碟已經有9個碟片了,18個盤面組RAID速率應該很可觀啊!RAID0不行,RAID5也行啊!工藝問題嗎,還是技術問題?


有的,還沒面世而已。希捷西數都在研發雙電機雙讀寫臂的硬碟,就是磁碟內部RAID0


因為raid0容易出故障,raid1會降低可用容量,而且raid1的目標是一個盤壞了換塊盤就能用,在同一塊盤裡組盤內raid1沒有任何意義;raid5/6又過於複雜,以碟片為單位如果碟片壞了一兩個怎麼換碟片?所以為了數據的安全性(和數據恢復時的方便,手動滑稽),單硬碟里的碟片不組陣列,我基本上也不推薦多盤組陣列,想要速度買ssd去,hdd僅用來做備份

對了,還有一個問題,raid是獨立硬碟的冗餘陣列,而一塊硬碟的碟片間並不獨立,這可不像ssd的那些晶元每一顆都能獨立讀寫,因為電機只有一個,哪怕每個碟片都裝一個獨立的磁頭,順序讀寫也許能加加速,但隨機讀寫時還是得每個碟片加一個尋道時間,並不能提升隨機讀寫的性能

另外ssd裡面可是廣泛運用raic技術的,只要多於一塊nand flash的固態基本上都可以並行讀寫,實現不了的主控是辣雞


要在盤內組raid,那主控要多牛,需要有一個硬體raid卡的處理性能,不然佔cpu。要是可靠一些,設計上還要加上非易失緩存,或者加電池,這要多大成本。即使如此,在單盤中集成raid也不利於分散風險。

不過有一點需要提一下,希捷將會有一款兩組磁頭的硬碟,還沒面試。內部相當於raid0。

什麼?你要raid5?再見!


集成raid控制器?兩個碟片分別要有fw,為啥不獨立成硬碟?


補充以上回答~

由於品質問題,在通過自適應密度處理後,各個碟片容量不同,密度不同~內部RAID會導致整體成本上漲


有雙碟甚至三碟的,但是沒用。原因是碟片大小沒變,轉速沒變,相同容量的盤,碟越多,單碟容量越小,數據密度越低。打個比方,最外圈轉一圈能存1g,變成雙碟,一個碟的最外圈就成0.5g了,家用硬碟轉速是7200,單位時間數據沒變。所以一般先行的大容量的是多碟,然後儘可能的壓到單碟。而且多碟故障概率升高。


這個問題要分兩種情況

第一個是使用兩組磁頭,這個希捷已經在研究了,還沒有正式發售.

第二個是一組磁頭,同一個柱面讀取時在不同碟片上同時讀取,這個技術上太貴太困難.磁軌對準非常精細,比如1號磁頭對準目標磁軌後,2號磁頭由於安裝誤差,熱脹冷縮之類的原因不一定對準相同柱面2號盤上相應的磁軌,要保證所有磁頭都對齊太貴了.


因為即使多碟片多磁頭也是用一個伺服電力驅動一個磁頭臂,數據同時從多碟片讀取的話,會因為非同步繼而尋道,造成效率下降


9個碟片,一個電機,組成raid並不能提高讀寫速度,要想實現raid,需要在硬碟內部安裝9個電機,或者18個電機,以及對應的18個讀頭,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技術。


類raid0,很多人提到了,希捷西數都在研究。

raid1以上的,帶有數據冗餘的raid對於盤內沒有意義,因為壞掉一塊碟片或者磁頭之後你沒辦法把它拆了換掉,那這個數據冗餘沒什麼意義。

另外,盤內「raid」有些獨特的優勢,一個碟片的同一個扇區可以被兩個磁頭訪問,也就是一個磁頭如果壞了,固件支持的話,可以用另一個磁頭把數據讀出來,而不會直接掉數據。


那需要兩套磁頭+兩套驅動機構+兩套機電控制電路+一套RAID電路。

那你買兩塊硬碟不就得了?


技術理論上可行,成本高、不便捷和數據冗餘是這種方案的缺點


上古時代的可以拆裝碟片的硬碟就是每個面有獨立控制的磁頭,那時候硬碟雖然容量小、速度慢,尋道速度可是快得很。後來整體封裝的溫式盤出現,為了縮小體積,才改成一個電機同時驅動多個磁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