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白鹿原,不知所云。

作家協會副主席能寫什麼小說與之地位相匹配呢?

這是不用說的。

一開始很感興趣,以為要為地主說話,看到後面大失所望,還是要正面打進去。

和樣板戲一樣,老套路了。

還有一點,陳忠實上了紅樓夢的當,不僅是陳忠實,

中國作家有個紅樓夢情節,要寫成紅樓夢一樣的史詩般的作品,書中非有幾百個人不可。非人頭攢動不可。

結果,寫死了好幾個優秀作家。

紅樓夢是好東西,上千年出一次,不是是人就能學的。

結果,小說人頭攢動,煩死個人。

還是老老實實的寫幾個人物,寫深寫透。

但是,憑陳忠實的身份,和正面打進去的結果,該小說還是能流傳一段時間的。

像那個大號表揚稿一樣的小說(不說名字了)一樣,在主流不惜血本的長期的大肆宣傳下,苦苦支撐著。


《白鹿原》,是陳忠實先生當枕頭的一本書,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也是舉足輕重的。小說在時間段選擇上,從民國初年,到新中國成立初,半個世紀之久。以黃土高原上,白鹿兩大家族的爭鬥史為線索。濃縮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鎮壓反革命等典型的歷史時間。明寫家族爭鬥,暗寫革命歷史,線索清晰,結構龐雜,大線索與羣多人物命運線索交織。反應了重大社會變革過程中人物的愛恨情仇,從而展現了民族精神,民族祕史和民族魂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小說結構複雜,寫作手法靈活多樣,把中國傳統小說的寫法與西方意識流派結合,革新中蘊含著古典。若不是用心的思索,也不會輕易參透其藝術與思想內容。

說實話,初讀《白鹿原》,也是對其參悟不深,直到第二次,第三次接觸,才領略了其不為人發現和理解的深層次內容。為先生吶喊,叫絕,感覺《白鹿原》的確為一部民族史詩級的宏偉鉅著。

文中白鹿精靈的深度描寫,展現了民族精神的魂魄,使小說更具有了一層神祕的氣息,又不失其合理性,令人深思。

作者著力塑造了以白嘉軒、鹿子霖為代表的人物形象,一個個性格鮮明,栩栩如生。黑娃、白孝文、白靈、鹿氏兄弟、朱先生、田小娥等典型人物,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誇張中又不失真實,震撼人心。

同時,作者在語言運用中,參入了大量關中民間俚語俗語,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更加突出。

作品富於人性化,在抒發民族魂魄的同時,深刻剖析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精神的啟迪及其中腐朽沒落的一面,對封建家族、宗族制度對人性的摧殘也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而又不是簡單的說教,只是在民族歷史,人物命運的鋪陳描寫中,讓讀者自然的認識到何為精華,何為糟粕,批判的接受中華傳統文化。

當然,也許由於受時代環境,人們思想、文化、生活閱歷、欣賞角度與水平等諸因素的影響。好多讀者總是有意無意的把《白鹿原》與一些傳統經典文學作品類比,由於受固有觀念「格式化」的影響,有人覺得其中有很多不足,或者在人物命運處理中有太多的無奈與不如意,也許這正是其成功的一面吧!

一家之言,難免偏頗,聞者見諒,多多包涵啦!


白鹿原,這小說很善於寫故事。穿針引線,人物類型,形上形下,懸念設計,故事發展,都安排的很有匠心。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作者太善於安排故事了,以至於露出不少斧鑿痕跡,這樣呢感染力就比較分散。整本小說人物眾多,故事繁雜,能吸引人一口氣讀下去。但也只是如此而已,讀罷再讀一遍的念頭就不大了。鄙人覺得,小說開頭就很有吸引力,但也沒有讓讀者重讀的魅力。小說最一氣呵成的章節是小娥慘遭殺害的那幾節,即使誇張,但那氛圍渲染得讓人眉頭直皺,感嘆不已!

相比而言,《黃河東流去》雖然沒有《白鹿原》的立意深,但作者的審美感情滲透得比較出色。小說對洛陽以及龍門的風情和生活的描寫讓人回味不已。河南人逃難到西安謀生,小說中對那種生存情景刻畫得很讓人難忘。

《白鹿原》其實是寫人的性關係的。各種各樣的男女關係出現在小說裏:屢死老婆沒人敢嫁的,明媒正娶的,路邊拾的,談戀愛的,和朋友老婆一塊生活的,村長和很多村婦相好的,公公和媳婦爬灰的,同性戀的,,,林林總總的男女關係,作者似乎想通過男女關係來反映社會權利的本質及其轉換,這算是本小說一個醒目的特色。

白鹿原寫社會的變革,變革寫得很豐富,但小說寫得有些匆忙,缺乏人性的厚度。《戰爭與和平》也寫了不少社會事件,寫得很從容。雖然有些隨意,但安德烈伯爵的受傷與死亡寫得感情真摯,烘托完美,展現出作者的真正才華。

說起來還是《紅樓夢》的藝術水平高,螺旋式上升的故事從容自然,細節豐富,場面生動,故事的開始,發展,高峯,波谷,迴光返照,無不自然天成,前後因果環套,讀來回味無窮,聯想不盡。

鄙人把不同的作品拿來對照,沒有褒貶的傾向,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點閱讀感受,如此而已。衷心盼望能夠展示七十年來中華民族靈魂進程的大作出現。白居易說得好,「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是啊,文學是人類意識形態領域皇冠上的明珠,唐代的個別詩人摘到了那顆明珠,陳忠實先生多麼也想摘到一枚那迷人的明珠啊!可是,自從《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之後,我們的民族就沒有出現靈魂史詩級別的作品了。人們能盼望到什麼時候?


小說是受民族性和時代性影響最大的事物,脫離民族性和時代性進行比較沒有任何意義。比如,你拿日本的《源氏物語》和美國的《在路上》相比較,有意義嗎?但是,也不是說一篇小說無法判斷好壞,通過思想性、刻畫人物、語言運用等一些通用性指標,可以對一部小說的好壞進行判斷。

首先要明確《白鹿原》是寫什麼的。《白鹿原》寫的是社會劇烈變革、西方流入思潮對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儒家思想規範的衝擊與重構。中國傳統社會治理是官方只管到縣一級,鄉村交給鄉紳、耆老來治理。鄉紳治理的依據是什麼呢?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及由此衍生的鄉村治理規範,也就是鄉約、家訓等等。這一套理論規範經過千百年來的實踐,理論上是自洽的,操作上是可行的,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基因。而這套東西在劇烈社會變革和意識形態的衝擊下,卻迅速崩解直至消亡,不能說不是一場悲劇。這種主題的小說在《白鹿原》之前多不多?多。像《創業史》、《山鄉巨變》等等。但像《白鹿原》涉及時間跨度這麼大、探討主題這麼有深度的還沒有。《白鹿原》之前這一類型小說,都是在設定社會變革、新的思潮是正確的、正義的前提下來展開的,而《白鹿原》是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角,而且是以舊鄉紳眼中的世界來展現這場變革,這樣顯得更真實,更加給人以震撼。

其次,人物的塑造上,《白鹿原》也有很大的突破,主要是擺脫了以往小說「臉譜化」的人物塑造模式,將人物塑造得更加飽滿。比如小說中的正面形像白嘉軒,他正直、公義,但也有玩弄陰謀詭計,騙取鹿子霖風水寶地的另一面。還有像革命者鹿兆鵬,雖然有為理想勇於獻身的一面,也有自私無情的另一面。

語言運用上,《白鹿原》也非常有特色。比如,像這一段,辛亥革命後,冷先生從西安城裡回來,與白嘉軒、鹿子霖的對話:

  冷先生答:「反了正了!」

鹿子霖又介面嘀咕 :「『反正』是咋回事?」 冷先生說:「反皇帝,反清家,就是造反哩嘛!說是反了正了,還說是革了命了!」 白嘉軒問:「那皇帝現時……」 冷先生說:「皇帝還在龍庭。料就是坐不穩了。聽說是武昌那邊先舉事,西安也就跟著起事,湖廣那邊也反正了,皇帝只剩下一座龍庭了,你想想還能坐多久?」 鹿子霖問:「是要改朝換代了?」 冷先生說:「人都說是反正,革命……」

白嘉軒問:「反正了還沒有皇帝?」

冷先生說:「怕很難說。城裡清家的官們跑了,上了一位張總督。」 鹿子霖問:「總督是個啥官職?」 冷先生說:「總督就是總督。管咱一個省,該是二品……」 白嘉軒說:「沒有皇帝了,往後的日子咋樣過哩?」 鹿子霖說:「皇糧還納不納呢?」

短短几句對話,就將當時的場景、人物的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

當然,《白鹿原》在一些人物的塑造上,有時有用力過猛或功力不到的缺憾。比如朱先生,陳忠實先生可能想將其塑造成一個儒家意義上的完人,但用力過了,使人對這個人物形象有「作」的感覺。

但總的來看,《白鹿原》無疑是部名著,至少在出版後的四分之一世紀裏,中國還沒有一部同類的小說能超越它。


這事吧。不好明說。

其實地主和農民都是泥腿子,上不了檯面的,那個地主被打倒了好像有點同情心在裡面,但在中國歷代鄉紳好像在孔子那個時代都是失勢的不然土改沒有這麼好改。

這個小說單憑切入點就比老殘遊記差不知多少個檔次。不寫官紳不動風月的在中國是上不了檯面的。甚至不如馮小剛的那部手機電影來的好。所以廢都是常路子。歷代國人混出個檯面都是關心一下稅負輕重。自個下地幹活的極少,幹活也是種菜打魚。

你看這個縣城小秀才都比它的切入點高,不過是洋人壓迫下的墮落之音罷了??。

很簡單的數學題。你再牛逼來,拿起鐮刀割麥子也搞不了幾畝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老理是經得起數學考驗的。至於腦殘代。也就無所謂了。

這玩意純粹是拿勞動人民開玩笑。

實際上極端脫離中國實情,是建國後的臆想。因為前朝的時候都是早婚,女子超過十七就是剩女難嫁了。而且因人口密度流行病毒很多人三十來歲得個小病感冒發燒的就死了,所以一定要早婚早生,地主一般是童養媳,十三四圓房。老婆大七八歲。娶小老婆是非常普遍的。一般人貧農不多,貧農是因為洋布傾銷打破了江南織造造成經濟金融混亂才衍生出來的,即是是貧下中農。結婚也是級早的,晚了容易死。只有很窮的結婚晚,因為二茬。書中沒有肺結核是不能算是正經寫實小說的,完全把建國後的衛生狀況搬回去了,魯迅先生的葯就是專門寫肺結核的。

肺結核是極易傳染的。基本上一口痰就得上了。

曉得不?

古代或者前朝地主過的是財產生活,與今天的風俗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因為今天私有制觀念是被打破了。而且家庭內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以前大姑娘都興自個給自個攢嫁妝,幾匹布和銀首飾裝幾大箱,也就是說不勞動自個搞父母也不能侵佔她的財產,也是逢年過節禮數上鼓搗來的。可以說私有制幾乎是本能。到文革時期還有家家把銀首飾銀酒壺融了埋地裏的。

以前是閉塞。不是窮也是窮。兵荒馬亂喫不上飯而已。老太太帽子上的翡翠都知道吧?貓眼石也是民間常見的。總體上說其實就是物流少。並不是沒有財富沒有文化。

不過你要說讓它寫紅拂女純粹是難為人。

中國人好寫風月是一大傳統,其實就是文化物質富裕的表現。孔子刪詩時就一刪一大片,近代連魯迅也寫過子君。估計還在許廣平之前,這種一會男女一會祠堂的寫法很是少見,擱古代也是沒事找事,子見南子都沒什麼大毛病,偏偏一個新國家的小說裡面出了大事。

怎麼說呢?奇葩

這玩意麼!也就是哄哄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一根冰棍。人情世故一點不入的非人類。


九十年代初看《白鹿原》時,很震撼,覺得是個裡程碑式的著作,以兩個家族一個塬的橫斷面寫出了半個多世紀關中農村的風雨滄桑。隨著時間的推移,覺得這個作品也有明顯缺陷:就是對以朱先生為代表的鄉村儒紳,過於膜拜,對鄉村宗祠文化意識也推崇太多。這種鄉紳文化,雖有利於傳統鄉村結構的穩定,但嚴格說來弊端還是不少的,中國古代社會能長期延續而活力漸失,與其有最密切的關係。本書雖情節曲折,內容厚重,但過於推崇這種文化,仍給人一種退居陳腐老屋的感覺。


在陳忠實先生《白鹿原》手稿的扉頁,先生引用了巴爾扎克的一句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祕史。

這句話應該是我們解讀白鹿原小說的一把鑰匙。

由這句話也可知,陳忠實先生寫《白鹿原》,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瞭解一個特定歷史時段我們民族的真實心裡,生存的狀態。如果以這個角度去審視這部作品,相信就不會有這種不如外國的什麼的想法了。

我個人認為,《白鹿原》記錄了從清末到建國中國農村社會的歷史,歷史跨度之大,社會風貌之豐富,是一部恢宏的鉅著。但凡所謂外國的名著,無非也是反映了某個社會裡人們的生活狀態,從而讓人更容易瞭解那個社會而已。比如被馬克思讚嘆不已的偉大作家巴爾扎克,他的偉大無非就是他的作品是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一面鏡子而已。而《白鹿原》不也正好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嗎?

我們能想到的那些外國的大作家,他們的那些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哪一個不是依照這個標準評選出來的呢?

雨果、莫泊桑、狄更斯、歐亨利、契訶夫、託爾斯泰……

中國的近當代文學作品中,能反映《白鹿原》中那個時代風貌的作品也不少,但是,要麼就是時間截面太小,要麼就是生活內容還有些貧乏,深度和厚度能和《白鹿原》相比的應該還沒有,從這個角度來說,《白鹿原》稱得上是中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它和那些所謂的世界名著相比也毫不遜色。


試論白鹿原原作中角色的「一體兩面」

一體兩面是我個人自創的說法,

深層意義來自心理學上的人格分裂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兩種人格的自我。

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面貌出現。

兩種個性整合在一個人身上,

兩個不同的側面共同反映著這個人物的整體。

這就是所謂的一體兩面。

書中有一體兩面的人物如下:

一是白嘉軒和鹿子霖

二是朱先生和冷醫生

三是白靈-田小娥-冷秋月

四是兆鵬和兆海

五是白孝文-黑娃

先從嘉軒和子霖說起

兩個人都是族中的領導人物,白保守傳統,鹿狡猾下作

面對外部時代的變遷,白以不變應萬變,代表著農村宗族中的保守力量

鹿代表著迎合變化,有心眼子。書中沒有明寫他們二人如何教導下一代的事例

但從他們後輩中人的出路可以看出時代的大發展下,他們的無能為力

(自己心愛的女兒白靈也管不了,要上新學堂,參加革命),

或者說是兩頭討喜(鹿家兩個兒子分別參共、參國,方式竟然是拋大洋賭正反面決定

是共是國)

白鹿二家長實際上是原上歷史的被動應對者,

他們也不知道歷史的發展軌跡是如何運動的,憑著生活經驗生存……

一正一反,一正一邪。如果把二人所作所為合在一起分析,

陳忠實先生借這二人物想表達的是,傳統宗族勢力的兩面性。

用兩個人物的塑造來表達一個觀點,達到深化角色的作用。以上是第一組人物的

一體兩面。

第二個人物CP的一體兩面是朱先生和冷先生

朱是原上的精神領袖,每當臨大事時,原上和縣上都要向他問計,

承擔著導師作用。屬於精神層面的指導

而冷先生是用醫術救命治人,屬於術的層面導師。

合二為一來看,朱冷二人都是原上的保護者,一個偏重於精神,一個偏重於身體,

都是保護者、指導者。

第三組人物CP的對比是白靈和田小娥角色的一體兩面

白靈是白鹿原的精靈,象徵著追求自由,叛逆的精靈,也是精神層面的精靈,主動者。

田小娥則是肉體上的不潔者,與四個男人有染,不容於宗法社會。但從肉體上來說,

她是肉慾的愉娛者,被動的受害者。她並沒有害人之心。

最後死了還要受宗法社會的誤解和鎮壓,白田二人一體兩面,合二為一

成為原上精神、肉體上都活得極致的女人的代表。

如果要往深裏探討,兆鵬的原配秋月則是不敢反抗宗法社會的犧牲品:她既沒有白靈的

精神追求,也沒有田小娥的反叛勁頭,在得不到丈夫的愛憐時,

唯有以自己的瘋癲來懲罰自我,甚至這種自殘也不見容於人,被冷醫生下啞葯成了啞巴,

最後屈辱地死去。她的身上有著大多數中國傳統社會裡守活寡的貞節婦人的悲劇外延。

白靈-田小娥-冷秋月,三個女人的活法,浸著原上的血淚。

第四組人物CP的一體兩面是鹿家二兄弟

兆鵬是實寫,大寫,正面寫,兆海是兆鵬的影子,是虛中間實的襯託鵬的寫法。

一共一國,立場不同,選邊不同。

第五組人物CP的一體兩面:孝文和黑娃

孝文的人物經歷:跟著父親學做族長--受田小娥誘惑,墮落了--到保安團--

49年後出任縣長,他其實是傳統宗法社會裡最傳統的尋出路者,一步步的規劃好了

要走經世之途,可被田小娥給帶拐了方向。

黑娃的經歷:當長工與田小娥私奔--搞農協鬥鄉約--農協失敗後出走--當兵,在

習旅給旅長當警衛員--隊伍打散後入了土匪--受收編,改正--棄武從文,從朱先生做學問

--在49前被孝文鎮壓了。

二人經歷看似大大不同,如從一體兩面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原二代們在應對時代發展大潮中

的兩種途徑一個目的,那就是尋求自身的安身立命。兩個「同情人」(此詞源自錢鍾書先生

在某年與費孝通同住一起參加會議時所戲語,因為費年青時追過錢先生的妻子楊絳,故有此說)

因一個女人而走上不同的人生路,最後又命運交織在一起(孝文怕黑娃說出他的過往黑歷史,

而影響自身前途,以鎮反的名義處死了他),這不正是一體兩面的最佳註腳嗎?

90年代末年的某一段時間,初讀了原著,自認此作為49後最好的長篇小說。2016年年中,

因緣際會,重讀一次,到2017看觀電視劇後,深有體會,遂有此意,要在一體兩面的角度上

將主要人物進行一個梳理。今成文如此。

記於2017.6.13


對於白鹿原的評價爭議一直存在,就和一道菜一樣,有人覺得人間美味,有人覺得簡直沒法下嚥,這就是所謂的眾口難調,這本書的價值,歷史已經給出了客觀的評價,我作為陳老的同鄉,以一個關中人對關中歷史的瞭解和書中對關中歷史的描述,可以說,這是真實的關中歷史,在現代這個外來文化衝擊大的時代下,白鹿原可以當一部紀實文學看待,記錄關中平原一百年的歷史 文化 以及人的時代變遷的重要文化符號。


首先非常反對此命題,中國的文學作品就是中國的,為啥要和外國的去比?那你先說外國的作品哪一個是最好的?地域不同,文化就不同。全世界國家那麼多,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部作品是全世界百分之百認為是最好的。再說,我們瞭解的外國文學作品都是翻譯家翻譯過來的,如果一部作品讓一百個人翻譯,結果也會各有千秋。所以評價作品的好壞只能在同種文化的前提下進行,好壞是評價者個人的水平,底蘊,喜好決定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