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马云在德国「刷脸「之后,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顿时成为了金融行业的宠儿,指纹支付、扫脸开卡、刷脸登录、VIP人脸识别等一系列人脸应用一再刷新我们对金融服务的认知。那么目前金融行业主流的生物识别技术都有哪些?每种生物识别技术有什么特点?在金融行业都有哪些应用趋势?本文专访了深耕生物识别领域20年的天诚盛业,通过一张图为我们介绍金融行业的主流生物识别技术以及应用场景。

金融行业四大主流生物识别技术

1、人脸识别:应用便捷,金融机构的「最爱」

刷脸办卡、远程贷款、自主开户、刷脸支付···随著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行业的风起,越来越多的商业化应用也浮出水面。不仅仅是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等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如国有商行、证券、保险等均纷纷布局人脸识别技术。这些银行都用人脸识别做了哪些事情?

「归根结底,基本上有三大应用方向:自助终端、柜面系统、移动金融和营销。」天诚盛业介绍道。

1)「人脸识别」自助终端:简单来说,就是将人脸识别系统引入到自助设备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将现场采集的照片与已存照片、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并提供人脸相似值,工作人员即可根据相似值的高低判断是否直接通过或进行人工审核。目前,用户可以在自助终端上实现自助开卡、业务变更、密码重置等个人业务。

2)移动金融/营销:其核心在于人脸远程身份核查,一般是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用户可以借助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人脸身份核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将该人脸识别系统嵌入携带型移动终端,上门为客户办理业务。

3)柜面系统:其核心在于人脸联网核查,通过将现场照片与公安部已存的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核查,更客观、科学的实现「人证合一」,降低「肉眼」观察的主观意识和失误辨认。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柜面开户等业务中。

2、指纹识别:应用广泛,金融机构的「前任」

可以说,生物识别在金融的应用始于指纹识别。在深度学习技术还未获得技术性突破时,人脸识别的技术发展也受到了限制,而指纹识别早在90年代大规模进军金融行业、「独霸」天下,也成为了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虽然,现在在人脸识别的火爆行情下,指纹识别稍显黯然,但新一代居民身份证将指纹信息纳入其中,这成为了指纹识别再次走向巅峰的关键契机。「虽然现在金融机构基本以人脸联网核查进行人证合一核验,但是将来指纹识别肯定会在这方面分一杯羹,目前很多银行已经在此方面有所布局。」天诚盛业解释道。

1)系统登录:以往员工登录核心操作系统时,是通过密码或者身份卡等传统方式进行身份认证的,不仅容易被入侵,且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进行追溯。而指纹系统登录则可更精准的确认操作人员身份。

2)授权管理:与系统登录类似,以往的授权时通过身份卡或授权码进行,经常出现滥授权、乱授权等现象,无法形成授权记录,后期难以进行责任追溯,而指纹授权则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目前一般应用于核心业务系统、电子签章系统等。

3)指纹人证合一:基于新一代指纹身份证,可将用户现场采集的指纹信息与身份证内已存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确保持证人身份。在指纹身份证进一步普及之后,基于该技术可完成用户远程身份核查、开户时身份认证等。

3、虹膜识别、指静脉识别:探索、观察阶段的「潜力军」

相对于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指静脉识别显得「孤傲」的多。目前各大金融机构对于这两种技术的态度比较一致:探索与观察。不过目前以三星为首的手机厂商逐渐将虹膜识别纳入手机等终端中,相信会为下一步的虹膜支付提供爆发的机遇。

现在为止,作为最安全、最精准的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一般应用于金库管理、押运管理的较多,通过虹膜识别确认出入和押运人员身份,确保财产安全;同时,也有部分银行在尝试将虹膜识别和指静脉识别集成于自助终端中,实现更高安全级别的身份认证,以帮助用户完成自助贷款、自助理财等业务的办理。

4、未来,金融机构需要的是统一平台、集中管理

天诚盛业认为,多模态生物识别是金融科技(Fintech)不可更改的趋势,单一的人脸识别或指纹识别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需求,而此时,金融机构更为重要的不是考虑布局哪种生物识别技术,更关键是未来怎么集中管理多样化的生物识别系统。

天诚盛业的技术人员举了个例子,一位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银行可能一方面需要调取人脸识别系统、OCR系统进行客户身份联网核查,一方面要调用指纹识别系统进行柜员身份确认。

「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已经有点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单一管理是走不通的,只有将多种技术集中到一个平台中,实现信息共享、统一认证,才是未来之策。」据悉,目前天诚盛业的多模态生物识别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已经在近30家银行总行上线了。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