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我讀過最費精力的一部中國文學,斷斷續續花了將近一個月纔看完。

這也是我讀過最辣眼睛的一本書,但仍舊沒有讓我棄讀。

如果你問,讀完後有沒有覺得自己見識狹窄?

那答案必定是:有的。

首先,我沒想到,陳忠實筆下的陝西方言,看著這麼辣眼睛,但竟會讓我覺得很有味道。

比如,「哎呀你個挨刀子的這幾天逛哪達去咧?你甭急你甭敲了我就下炕來門來咧!」小娥被門板猛烈地碰撞一下,怨聲嗔氣地罵:「挨刀子的你毬瘋了?開門鼓恁大勁!」

如果用正兒八經的書面語來寫這段,小娥就不是小娥了。

其次,我以為方言已經夠辣了(我是一枚南方人),誰知道,陳忠實竟吝嗇起「珍貴」的標點符號。

這一長串不停頓的文字比方言還辣幾倍,我時常看得喘不過氣,甚至忍不住拿起小筆頭,給長句子劃豎線「分段兒」。

比如,「看好了病那是因為他的醫術超羣此病不在話下因而不值得誇張稱頌,看不好病或看死了人那本是你不幸得下了絕症而不是冷先生醫術平庸,那副模樣使患者和家屬堅信即使再換一百個醫生即使藥王轉世也是莫可奈何。」

但習慣了這種特色長句後,我竟然有一種別樣的舒暢感,彷彿放聲唱了一首喜歡的歌一樣。

再有,當我認為這本書應該都是這種辣眼睛的調調時,陳忠實卻給我來了一個大反轉。

比如,在方言之後,他會突然來一段詩情畫意的溫柔句子:「太陽在河天相接的地方已經變得難以辨認,像一隻破碎的蛋黃,金黃的稠汁流攤開來,和黑色的烏雲攪合在一起。」

這種赤裸裸的反差,讓我對自己剛才的偏見感到一陣羞愧,心中不禁暗嘆:陳忠實強大無比的文字駕馭能力實在讓我望塵莫及。

這是我在閱讀《白鹿原》時,第一次感到「見識狹窄」。

第二次感到「見識狹窄」是在逐漸理解《白鹿原》的主旨內涵以後。

陳忠實,作為一個地道的陝西漢子,特意花了兩年時間走訪白鹿原。他生於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把眼裡看到的,耳裏聽到的,心裡想到的,盡情盡興地融入到筆墨中,讓這部墊棺之作到處充滿濃鬱的「黃土高坡」味兒。

首先,「白嘉軒六娶六喪」這個充滿魔幻特色的開頭已經夠讓人心癢癢的。

六房妻子是怎麼娶的,怎麼喪的,甚至牀笫之事是怎麼歡的,怎麼苦的,全都一字一句搭配著方言,細緻入微地一一交待,迎面撲來滿滿的鄉土氣息。

接著,陳忠實把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白嘉軒巧取風水寶地,鹿子霖惡施美人計,黑娃棄黨為匪,鹿三狠殺媳婦……嵌入到那個讓人顫抖的時代背景中,讀者眼前呈現的是一出橫跨半個多世紀,持續祖孫三代恩怨紛爭的大戲。

而《白鹿原》是一個縮影,它映射的是當時的中國社會。表面上它是一部小說,甚至在情節設計上,還帶有偵探作品的懸疑味兒,但實際上,它是一部歷史性文學。我們在閱讀精彩故事的同時,也在重溫那段令人心塞的歷史。

最後,陳忠實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殘忍而心塞」的結局。

很多人對《白鹿原》的結局不滿意,但只要你細心留意會發現,除了最後「壞人」白孝文當了人人敬仰的縣長外,實際上其他所有「好人」都沒有一個好下場。

黑娃,難得的壞小子從良,卻被一槍崩了腦袋;

白靈,被活埋在同伴們無理取鬧的深坑中;

鹿兆鵬,去向不明,生死未卜;

鹿兆海,本以為為國殺日寇,卻死在了紅軍手裡;

朱先生,一身正氣,一生正直,死後卻被無情地挖墳;

白嘉軒,腰桿挺直的大族長,直到去世前,眼睜睜地看著白鹿原這片土地在陣痛中嘆息,衰亡。

這是一部不能更悲的悲劇。誰能在王旗變幻,家仇國恨中殘存?誰能在這片貧瘠的土地裏挖出綠芽?誰能在硝煙炮灰中聞到芬芳?

不可能有誰。

隨著白鹿原的滅亡,人也跟著滅亡。

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陳忠實內心的哀嘆,那是一種淚水慢慢沁出後的心力交瘁。

你們說,面對這麼一部故事龐大、情緒飽滿、內涵深刻的作品,我能不感到「見識狹窄」嗎?

(原創內容,版權獨有,侵權必究)

我是愛讀書的大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來討論有關讀書的那些事兒。


我們先來看陳忠實的《白鹿原》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1.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

《白鹿原》描寫了陝西關中地區,茫茫白鹿原上的白鹿村。白鹿村是很神奇的,有著古代神話中兄妹通婚,延續子孫後代般的傳奇。

白鹿村絕大部分人都姓白或姓鹿,而這兩個姓,又是同一個祖宗的後代。跟中國大地上很多家族一樣,譜系清楚,傳承有序。就是說,白族和鹿姓,有一種自豪: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在歷史的坐標中是哪一個點。

可清楚身世的人,未必看得清眼前的境況。大概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故,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時期,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恩怨紛爭不斷。

讀這樣一部小說,為什麼會感到自己見識淺薄?

2.世界之大,我們來不及去看清全部。小說描寫的有些事,我們可能聞所未聞!

小說中,在白鹿兩姓子孫爭奪白鹿村統治權的鬥爭中,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村鬥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

其實,在現在的農村,這樣的戲碼也不時上演。我就耳聞目睹過為了爭一寸界畔打得頭破血流,鄰裏幾十年不相往來。也曾見過為當村幹部,某些人拉攏嚇唬村裡人,甚至耍起流氓,極盡能事。這樣的鄉村,選票代表著什麼,簡直不敢想像。

有人說,鄉紳精神已經在鄉村消失,優秀的傳統道德,被這樣的一些人,這樣的一些事,簡直要消耗始盡。

幸虧打黑除惡,幸虧派來駐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遏制了這一股歪風邪氣。宣揚新民風,評選道德模範,樹立身邊的榜樣。

希望白鹿村的這種『』村鬥劇『』,永遠只存在於小說之中,哪怕我們每次讀時都感嘆自己見識淺薄。

那種翻雲覆雨,那種王旗變幻,那種冤冤相報代代不已,那種財、權、利、欲的無休止的謀算與爭鬥,希望在現實中,永遠都不要看到。

通過白鹿原上的這些沉重的爭鬥,作者到底要說什麼?

3:作品的主題內涵:「白不離鹿,鹿不離白」,白鹿原才能生生不息。

《白鹿原》描寫了幾十號經典人物,他們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每個人的命運走向。

白嘉軒耿直善良,是典型的中國鄉紳;鹿子霖嫉妒心強,總是不安分;長工鹿三,可說是忠心到迂腐;而朱先生,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睿智到近乎神明。

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特別經典。讓我們覺得,這些人物就在我們身邊。陳忠實功力深厚,刻畫人物入木三分。那些人物,他們的性格特徵,處事方式,彷彿都很熟悉,他們彷彿就是我們見過的張三李四!

作者聚焦白鹿原這片神奇的土地,發現這裡所發生的人和事。善惡美醜,複雜人性的扭曲墮落,通過白鹿兩家兩代人的人生軌跡,得到了鮮明的表現。

但是,作者究竟要探討什麼?

陳忠實所想探討的,其實是這些歷史表象背後的東西。

從來的利益之爭,其實都是浮雲。當面對共同的外敵時,團結統一,從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性格可以不同、立場可以不同,哪怕有紛爭,但「白不離鹿,鹿不離白」,正因如此,白鹿原才得以生生不息。

今天,貫徹『』一國兩制『』,不也是這樣同樣的道理嘛!


第一遍把《白鹿原》當黃書看,沉迷於各段性的描寫,第二遍意猶未盡的重溫各段黃文,覺得白嘉軒好人,鹿子霖大大的壞,第三遍就能正常的看待各種情節,覺得嘉軒這人太固執愛面子,子霖這人活道親切,第四遍再看,不能單純的評價白嘉軒鹿子霖的好壞!第五遍進行中……


房東夫人告訴她,她丈夫說等辛亥革命成功了,窮人就不再受苦不再受欺負了,這世上就不會再有不平等的事了。那時候我還真信,可結果把自己的命給革沒了,窮人還是受苦,富人還是尋歡作樂,沒變呀。

陳忠實先生寫的。


《白鹿原》會載入中國文學史的!

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陳忠實,誰更出色?

莫言是天才級的,想像力一流,可以理解為梅西。賈平凹是綜合得分最高的,要作品有作品,要深度有深度,要財富有財富,可以理解為C羅。劉震雲算是科班出身,寫的作品略繞,就是寫作技術成分太高,就容易削減故事性,無論是潘金蓮也好,一句頂一萬句也罷,其實都講了一件小事,但是繞了N個圈,還有就是他自己陷入了一個圈,就是總是想揭露什麼,總是想扮演那個說穿皇帝新裝的小孩,這樣就容易讓自己的作品單一化。至於陳忠實,一部《白鹿原》就足夠了,沒有作品能撼動《白鹿原》的文學地位,雖然我們說有讓我們齣戲的地方,但是他那麼設計自然有他的理由,也許是咱暫時理解不了而已。


白鹿飛歌

——讀《白鹿原》有感

整部作品,是勸人向善的——這是讀完全書和看完77集張嘉譯版電視劇《白鹿原》的最深印象。

小說有些玄虛詭異,原上雪地奔跑的白鹿,田小娥死後飄在墓穴的白蛾,鹿三的萎靡,甚至饑饉瘟疫等災荒,神祕裏滲透這片大地上這個民族最直接的恐慌與猜度,愚昧也罷,荒唐也罷,迷信也罷,人們,總在絕望與希望的縫隙裏掙扎,無奈地,頑強地,活了下來。

朱先生,是一個智慧與理智的符號,剷除罌粟(雖曾給原上人們帶來巨大利潤),隻身勸說20萬清軍,賑災監督,抗日宣言,編著縣誌,灰布青衫,自有儒者的風骨。勸白孝文「(君子)慎獨」,感黑娃「學為好人」,勉鹿兆海(和其茹師長及其所帥部隊)「砥住人間是此峯」「白鹿精魂」,後與其他編撰縣誌的八個耄耋老人不畏生死奔赴中條山,誓趕出踏入國土的倭寇,威武凜然,不容褻瀆與侵犯。縣誌編撰結束,苦於無錢印製,堅決拒絕發表剿共宣言以換取「只需買一桿槍」的錢。他哭過,鹿兆海(以為是抗日的英雄怎奈後來得知是「剿共」犧牲品)公祭大會上看到鹿兆海前線割下的倭寇頭髮,噓噓哽咽,賑災現場跪下與民「同食」的婆娑悲憤。他清醒,算的卦,看的人,「」甚至「天下註定是朱毛的」預言。白嘉軒多年以後感慨「聖人聖人,真正的聖人」。大雪紛飛,叫妻子為其尋找頭上黑髮,剃頭,「我心裡孤清得受不了,就盼有個媽」,「說罷竟然緊緊盯瞅著朱白氏的眼睛叫了一聲『媽——』兩行淚珠滾滾而下」。面對白鹿原,一隻白鹿「掠上屋檐飄過屋脊便在原坡上消失了」。

小說裏有不少性的描寫。或者,田小娥依然是一個象徵符號,肉慾的,原始的,本能的,引人墮落(或是回歸)的,原上的人以白嘉軒為代表,拒絕黑娃帶其進入祠堂,後來被要挾成為鹿子霖的玩物,成為白孝文墮落敗家原形畢露的誘因,鹿三的梭鏢鋼刃刺進身體時,一聲「大(父親、爸爸)呀——」,怨恨也好,委屈也好,淫蕩也好,悔恨也好,柔情也好,一切,都已經結束。但確實恨不起來,她,也是一個弱者,也是一個被傷害被侮辱被損傷的靈魂(甚至兇手都是模糊的),只是,誰,可以為其澄清與證明——都是追求幸福,為什麼,她,就是錯的呢!?

白鹿白鹿,「白不離鹿,鹿不離白」,原上兩大世家,關係微妙,撲朔迷離。白嘉軒,族長,腰桿硬,也耍小聰明,自認為家教很好,且讓村寨獲得「仁義白鹿村」的稱號,可是長子白孝文卻一層層揭了他的臉皮。鹿子霖,勺勺客的後人,陽奉陰違,皮裡春秋,一直信奉權利財勢,與白嘉軒明爭暗鬥,白孝文敗落(白孝文的墮落有其挑唆的功勞)時,藉機買房買地,不錯過任何損白家的機會,借田福賢而狐假虎威,只可惜,到他因鹿兆鵬而身陷囹圄困居大牢時,白嘉軒以德報怨,積極營救,出獄後,短暫的翻然悔悟,直至瘋瘋癲癲。

兩個家族,兩代人,故事似乎很簡單。每個人沿著自己的軌跡,沿著自己對人世對世界的認識,走出原上,世界便大了。白靈、兆鵬姓「共」,鹿兆鵬原上鬧農協,積極或倉皇奔走,組織、開展系列地下工作,白靈一心要洗刷現實世界的骯髒,積極努力,時時害怕被填井,僥倖在鬥爭中活了下來,卻在根據地被當做叛徒填了坑,兆海姓「國」,抗戰時以為是抗拒日寇殉國是為圍剿紅軍被殺身亡,黑娃進山是匪出山是炮營營長,在鹿兆鵬沒怎麼勸說下協同焦振國(跑團二營營長)起義,縣城得以解放,後因土匪殘害百姓、剿殺三十六軍、殺害共產黨(那是一個叛變了欲投機的該死之人),白孝文在原上無立錐之地進城進了保安團,一營營長,終為滋水縣縣長。追求著他們的追求,甚至用生命祭奠捍衛。

原上的風,依然肆虐,原上的故事,在乾涸龜裂的土地裏蔓延,崇高,或是卑劣,懷念,或是祭奠,滅亡,或是期盼,都已不太重要。

又豈止是原上呢?這或許也正是小說風靡不衰的一個原因。

秦地,陝西,原上白鹿鎮,是一個縮影,濃縮的是這片土地上的悲喜聚散,濃縮的是那段時間的人世悲涼,概括的,不僅僅是白鹿的故事。

鹿兆鵬與白靈的孩子,就叫「天明」。

白鹿,曾經,或者永遠,奔跑在這片古老滄桑深沉讓人憎惡也讓人留戀的土地上。

(原創,版權獨有)


記得書中有一個情節,白嘉軒接替他爹任族長時,他爹叮嚀,以後不管任何時候,都要給鹿姓人家一條活路。而不是一朝得勢,就置對方死地,打倒了還要再踏上一隻腳,叫他永世不得翻身。有人說陳忠實的白鹿塬政治取向有問題,這個情節是不是呢?


個人認為陳忠實的白鹿原是當代最具影響力作品.遠勝平凡的世界和莫言的蛙.他才應該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白鹿原主要人物,代表了我們華夏民族在清末民初,抗日戰爭時期.所經歷的迷茫,矇昧,勤勞,苦難.


第一,我看過根據《白鹿原》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還聽過其評書,真是看得仔細,聽的入神!《白鹿原》在國內外讀者中反響強烈,在文學界評價很高。我完全贊同評論家認為,該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甚至認為陳忠實是二十世紀可和武俠小說泰斗金庸並列的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寫實主義作家!

再看看陳忠實簡歷,男,漢族,1942年8月出生,陝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黨,1962年9月參加工作,高中學歷,文學創作一級。曾任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 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陳忠實文集》,散文集《告別白鴿》等。1997年獲茅盾文學獎,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已發行逾160萬冊,被改編成秦腔、話劇、舞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白鹿原》系陳忠實的代表作。很多人說看了陳忠實的《白鹿原》後,才感覺自己見識狹窄,這一點更是毫無懸念!

第二,這本書的主題內涵揭示了一段「民族的祕史」。《白鹿原》小說是我國從清廷倒臺、軍閥混戰、民國建立、國共合作、合作破裂、兩黨相爭、抗日衛國、解放、文革等,五十年歷史的一個縮影,真實地再現和反應了這段歷史紛爭。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含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分別代表了那個時期不同階層不同命運的人,其情節引人入勝,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小說中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緊貼社會實際。白家秉承著祖上的醇厚祖德,一代代把勤勞和仁義、忍讓、傳承,直至白嘉軒這一代都未曾改變絲毫。白嘉軒作為一個正面人物,作為族長,極力維護鄉約,申長正義,但他引進「洋煙」,也幹過不少蠢事,白家也出過敗家子;鹿家爭強好勝、精通世事,世世代代都在為仕途努力,渴望躋身社會上流。白鹿兩家的恩怨紛爭成為了貫穿全篇的主線。鹿子霖作為反而人物,頗能順應時代潮流,替「當朝者」賣命,身如浮萍,缺乏自己的原則,貪戀女色,與原上許多具有美貌的女子有染,又卑劣的讓自己的親生骨肉認自己做乾爹,在黑娃投奔革命之後他又對黑娃的「不乾不淨」的美貌媳婦小娥下手,連哄帶騙使她滿足他豺狼般的性要求。見事情有暴露跡象,他設下陷阱,把白孝文一步一步引入絕境,讓其自毀名譽,最終與白家決裂,與小娥醉生夢死,直至耗掉了白嘉軒分家分給他的一切,上街乞討..但鹿子霖也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良心發現,給了他一份職務,從此他才重新做人,最終飛黃騰達。

作為一個「民族的祕史」,它把敘事的焦點始終對準白鹿原這塊西北黃土地上的文化狀態和文化衝突,突出地描繪了文化衝突所激起的人性衝突。《白鹿原》的主題超越了一般的政治、階級、社會、歷史的層面,而通過諸如出走與回歸、繁衍與毀滅、腐朽與再生、必然與偶然、機遇與宿命等的描寫,將主題提升到生命哲學、文化哲學的高度。

最後,我還想說說作者的機智,開頭引人勝,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願望,不怕大家笑話,本人就是受其吸引對《白鹿原》產生興趣的。描寫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裏娶過七房女人。娶頭房媳婦時他剛剛過十六歲生日。那是西原上鞏家村大戶鞏增榮的頭生女,比他大兩歲。他在完全無知完全慌亂中度過了新婚之夜,留下了永遠羞於向人道及的可笑的傻樣,而自己卻永生難以忘記。一年後,這個女人死於難產……現實社會平淡多於新奇,寫實主義作品,如何吸引讀者?陳忠實如此開頭,忠實地渲染了情節,讓人拍案叫絕,佩服的五體投地!


我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要當皇帝,因為我一直以為我的條件比朱元璋好。等到上學會寫字讀書了以後,我就想看看朱元璋是怎麼乾的?我的想法是照著他的做法幹一遍,我肯定比他要做得更好,至少那時候的我還不用去要飯。

現在我仍然會經常回憶起那個時期做過的這個夢!雖然這個夢早就已經醒了,但是生命中仍然有很多讓我感到疑惑的事,百思不解!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幼稚,而且還充滿著好奇心的人。一個軍事家,一個革命領袖,為什麼要去研究二十四史,要讀《史記》,老了眼睛看不見了,還要別人讀給他聽。而且我還在想,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壞人?我們都知道他是個壞人?他怎麼能夠生活下來?我們為什麼發現不了懲治不了我們身邊的壞人?

看完《白鹿原》,我發現我這些幼稚的問題好像有點答案了。個人的意志是對抗不了時代力量的。好人和壞人大多數時候也是分不清的。一個人的一生中也會時好和時壞的。人活著本身就是驚濤駭浪的。不管是身居廟堂之高還是地處鄉野之外,人的一生都不會是平靜的。我們身上可能發生的事情,別人也在同樣經歷著。一部小說中,歷史,人性,文化制度,社會的變遷,包羅萬象!讀它你彷彿不是在讀一本小說,而是回到了那個時代,有這樣一羣人生活在你的身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