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認同障礙的基礎與臨牀(校對收藏版——HRT一週年紀唸作品)

上一篇:性別認同障礙的基礎與臨牀【17】從解剖學看性別認同障礙

原作:改訂版 性同一性障害の基礎と臨牀

作者:山內俊雄

翻譯&校對:佐倉奈緒(交流羣:563176478)

封面圖:loundraw (Pixiv)

本書翻譯僅作交流、科普所用。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C. 從神經化學,分子生物學看性別認同障礙

我們能看到,和性有關的意識和行為根據男女不同有著很明顯的差異,可以認為這是因為直到幼兒時期形成的心理社會上的性別(Gender)所決定的。有認為形成性別的結構是由出生前後大腦性特異的分化和發育的生物學因素導致(nature說),和認為是由出生後發育過程中心理社會上來帶的影響和學習所導致的(nurture說)7)。但學習也作為出生後大腦功能性發育中的一步,也就是不管哪個學說,都認為和引起精神活動的神經細胞構築和在神經網路的形成中所包含的組織等級以及細胞等級的結果有著密切深遠的關係。在本章,將會對從生物學上觀察到的性別和其形成結構進行簡單的講解,且考察和性別認同障礙的聯繫。

1. 身體性分化的結構

人身體上性分化的結構,現在還沒有完全地解明。最近的研究認為,性分化依賴著Y染色體上的性決定基因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Y)9,14),以SRY作為頂點的階級系統形成分化的步驟。SRY在胎生初期的未分化性腺中被發現,其基因產物是轉寫和調節基因的轉寫因子12)。在未分化的性腺中發現SRY之後,根據其轉寫控制作用,接下來便發現了一系列的下層基因羣,作為其研究結果,可以推定未分化的性腺會分化為精巢9)。另一邊在沒有Y染色體的情況下(XX女性),和即使有Y染色體但SRY基因發生了變異的情況下(XY女性)等等,如果在未分化性腺中沒有發現SRY的話,便會進入到朝著卵巢分化的步驟中。作為未分化性腺開始分化的性分化流程,需要藉助生殖腺以及內分泌器官分泌的性荷爾蒙向下層轉遞。性荷爾蒙受體以及轉寫控制因子作用在各種各樣組織的細胞上,控制著無數基因的轉寫。像這樣隨著性分化相關基因的基因產物的直接作用,或者說是通過作為其下流的性荷爾蒙作用,對於各種各樣的組織細胞,甚至啟動(或者是關閉)更下層基因羣的發現開關,直到青春期時期形態上性分化的逐漸成熟(圖23)。性分化相關基因除了SRY,其他還有DAX-1、SF-1、WT-1、WNT-4等等9,14)。這些基因產物雖然是控制著基因轉寫因子和細胞內信號傳遞系統的因子,但其作用構造直到現在還基本沒有解明。可以認為這些因子很有可能和身體上性分化流程的某一個階段的進行有關。同時也可以認為,身體上性分化流程的某個階段如果出現了障礙,便會產生半陰陽等等各種各樣身體上的性分化問題。

圖23

雄性激素不敏感綜合徵的男性,雖然沒有卵巢無法分泌雌性激素,但因為雄性激素無法產生作用,一般情況下身體的性和性別會朝著女性型發育。像這樣,在發育初期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進入到男性化的流程中便會女性化,但並沒有獨自的女性化流程(這也叫做default假說)。但是,在最近對於小鼠的研究中發現,一個名叫Wnt-4的細胞內進行信號傳遞相關的蛋白質控制著身體的女性化,這個基因如果產生變異的話雌性便會朝著雄性型的身體發育。這也顛覆了原有的學說,產生了廣泛的討論。

2. 大腦構造和性荷爾蒙

根據Alfred Jost等人的研究,發現了在哺乳動物的內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的形成中雄性激素起到的作用8)。在胎生初期,內生殖器外生殖器均可向男性型或女性型分化,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會誘導朝著男性型分化,而如果不存在雄性激素的話便會朝著女性型分化。另一邊,Phoenix等人則以同樣的思路把這個觀點帶到了大腦的發育上。他們認為,從雄性激素控制著小白鼠性行為的這件事可以認為,雄性激素會給神經系統的發育帶來永久的變化,讓動物的行為朝著雄性的方向發展。接著,如果認為存在雄性激素的話大腦的構造便會發生,進入到脫女性化的過程中去,可以認為這是作為包含性交在內的各種各樣行為的不同以及性別特有促性腺激素分泌活動的基礎。而且,在大腦開始出現功能性性分化的時期,也被叫做臨界期的胎生期以及出生後不久的大腦發育過程。這也就是所謂的構造假說(organization hypothesis)8)。實際上,大腦構造上的雌雄差異雖然顯示出了存在著宏觀、微觀、細胞、蛋白的階級,但最近也有說法認為性行為的不同並不僅僅是大腦局部構造和系統上的差別,而是神經系統整體以及其構造的不同導致的。

這個假說不僅僅是對於小白鼠和大鼠,同時認為其他的哺乳動物和鳥類也包含在內4)。在人類男性和女性的大腦之間,已知下丘腦和前連合的構造是有所差異的,同時也有報告指出男性同性戀者大腦內的下丘腦內側視前區中的神經核(INAH-3)的一部分構造呈現出女性型,以及在MTF(male to female)易性症者的大腦中,也有和性行為有著很大關係的終紋牀核呈現出比正常男性更小,和女性基本擁有同樣大小的數據報告10,18)。這些報告中都提示性別的形成和大腦構造有著很深的關係,即使在人類身上也可以由構造假說有力支持。

3. 大腦上性荷爾蒙的作用機構

在大鼠體內,雄性激素會在細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作用下轉換為雌性激素4,8)。接著,可以認為從大鼠大腦內轉換後的雌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受體接合的話大腦會逐漸雄性化,這被叫做芳香化假說(aromatization Hypothesis)。但是,研究發現在靈長類動物中這樣的酶變換卻並不重要。作為其中理由之一的便是,如果是雄性激素受體存在先天的異常,且受體功能存在缺陷的男性,在外表上會呈現出女性,同時性別也為朝著女性發育。這件事也顯示出了在人類的身體中雄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受體本身在大腦功能男性化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類並不不適用於芳香化假說8)。

性荷爾蒙是如何和大腦功能性發育存在聯繫的結構現在還並不明確。可以認為因為性荷爾蒙擁有轉寫因子,能夠控制著性分化某個相關聯的基因的發現。可以認為這些下層基因產物影響著神經細胞的功能和構造以及神經網路的形成,起到構築性別特異的大腦構造以及神經迴路的作用(圖23)。可以推測,性荷爾蒙的作用是作為大腦內的解剖學位置、作用時期、作用時間的時間空間上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性荷爾蒙關係到腦神經細胞的神經傳遞物質的生產,這也可以認為性荷爾蒙扮演著神經迴路形成的重要作用5,11)。同時也有報告指出,性荷爾蒙會在出生後提高大鼠大腦的興奮性,這個作用通過GABA以及谷氨醯胺的神經傳導物質來讓雄性化更顯著。並且這裡神經興奮性的作用關係到細胞程序性死亡以及細胞分化,對於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的形態、構築、迴路形成等等也有著很深的影響。

因為大腦的發育過程要想在活體(in-vivo)內進行分析在技術上存在著困難,多數都是採用培養了的神經細胞進行分析。能看到不少性荷爾蒙給神經細胞的增殖、程序性死亡、形態、神經興奮、分化等等帶來了各種各樣作用的報告。但是,對於這些現象在實際上和大腦發育以及功能有著怎樣的關係現在還並不明確。

4. 規定性行為的基因

在果蠅身上,能夠找到與性行為相關的各種各樣的基因(fru,dsf,hni,ta,pale,cuc,courtless,cel,plt等等)。身上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果蠅會出現性行為對象會變成同性,出現接受同性果蠅性行為等等各種各樣的行為異常16,17)。從這些基因變異果蠅的生物學性別並沒有異常,僅僅是行為上出現了異常的這件事上來看,可以認為這些基因產物主要和大腦內的性分化步驟(圖23)存在聯繫,事實上,這些基因中的一部分是在腦內發現的,但其作用現在還沒有解明。而因為果蠅並沒有甾體激素,所以這些基因產物在動物身上是和性荷爾蒙的依存性步驟有關,還是和荷爾蒙非依存性的步驟有關,現在還仍然不明17)。

1993年,Dean Hamer等人發表了同性戀是遺傳決定,會遺傳給子孫的相關論文。從家譜調查的研究中,能夠在X染色體Xq28的位置找到男性同性戀者特有的多樣型類型,而找到了同性戀決定的遺傳基因這件事也帶來了轟動的報道。而因為這樣的基因存在於X染色體上,所以會從母親傳遞給子孫。而對於這個研究發表的疑問則認為,同性戀並不是一個基因就能單純決定的現象。同時也有來自其他研究團體的反駁表示其數據無法再現。但是這樣的發表,和剛才講到的男性同性戀者存在具有特徵大腦構造的論文10)同樣帶來了非常大的反響6)。首先能夠得知的是,同性戀在某種程度上是由遺傳原因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同性戀作為「生來具有的,無法選擇的東西」,推動了同性戀者的市民權力運動正當化的進展。接著,長年關於性心理的論爭,nature則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支持得以解釋。另一方面,進化論學者則提出了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這個基因是否一直有所保存這樣的疑問。因為男性同性戀者難以留下子孫,因此也就出現了這個基因在人類身上是否在傳遞下去這樣進化論上面的矛盾。對於這個問題其中之一的反論認為,雖然存在這樣基因對男性留下子孫上有著不利的作用,但是對於存在這樣基因的女性來說有著對留下子孫上的有力作用。而最近也有女性同性戀者和多樣型並沒有關聯的報告。也就是,報告指出存在這個基因的女性並不會有同性戀的傾向3)。雖然是一個推導得出的結論,但可以想像這個基因有可能在性分化的某個階段和其帶來影響的因子有所關係(圖23)。同時也可以認為,這個基因的同性戀型的種類和其他種類比起來存在著某種功能上的不同。今後,在確定這個基因本身,明確了其生物學作用的話,也就能得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吧。

5. 大腦的性分化和性別認同障礙

作為性別形成的模型,可以認為是由前面講到的SRY開始的身體性分化系統的流程中,推動著大腦的分化和發育,從胎生期開始給大腦構造以及神經細胞構築,神經內分泌功能等等的地方帶來性別差異(圖23)。這個結構,可以認為像前面講到的那樣和身體上的性分化同樣有關性的基因的直接作用以及性荷爾蒙帶來的間接作用。而且,加上出生後社會上以及心理上的學習,大腦會向某一邊的性的方向分化成熟。作為其結果,會決定性取向、性行為、性別認同、性角色等等心理性別以及社會性別是男性型還是女性型(圖23)的問題。可以認為,在大腦性分化的過程中,如果在某一個階段中出現了內因或是外因的障礙,便會形成各種各樣的表現型。在其中,可以認為性別認同障礙的獲得機構存在著某一種的障礙,獲得了和身體上性別相反的性別認同,最終呈現出性別認同障礙。在DSM-IV和ICD-10的分類中,對性別認同障礙的定義是沒有內生殖器、外生殖器等等生物學上的性分化異常(半陰陽)1,15)。

這個模型中認為,對於胎生期開始就存在身體性分化障礙的人來說,性別(Gender)也很有可能存在著某種問題。實際上,半陰陽患者也經常會有性心理上的問題。那麼,究竟易性症的人僅僅只存在大腦性分化步驟上的問題,並沒有身體上性分化步驟的問題嗎。是不是身體性分化中也隱藏著微小的問題呢。這也和易性症的大腦在生物學上是否完全正常(和身體的性一致)的問題一樣,期待著隨著今後醫療技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有更詳細的分析。

作為現代生物學的課題之一便是明確生物的發育和分化上的結構,人類並不僅僅存在著生物學上的分化,還會形成和發育記憶、認知、思考、自我意識、感情、心情等等各種各樣的精神活動,而這些是如何和生物學上的結構所關聯的,又是一個讓人非常感興趣的問題。和性有關的意識和行為從幼兒期開始就能看到男女明顯的不同,而這也是以生物學為基礎的男女性染色體不同所導致的。根據已經明確的生物學基礎,從和性有關的精神活動和行為作為生物學解析的研究領域來看,可以期待今後的研究成果。另外,也有觀點表示男女的大腦功能除了和性有關的東西以外還存在認知和攻擊性等等的差異7),但如果從生物學基礎上來看就是性染色體的不同了。對於身體上的性和性別(Gender)不一致的性別認同障礙以及同性戀的研究,需要找到這些研究中貴重的線索,並不僅是和性有關的大腦功能,其他更加一般化的精神活動以及行為的結構也許會成為解開難題的線索。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stion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 th Edition. APA, Washington DC, 1994.

2)新井康允:性ホルモンの生理學.臨牀精神醫學27:1087-1093,1998.

3)Bailey JM : Sexual orientation revolution. Nature Genet., 11, 353-354, 1995.

4)Cooke B, et al : Sexu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wertebrate brain :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19 : 323-362, 1998.

5)Davis AM, et al : Developmental sex differences in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 levels in hypothalamic and limbic areas of rat brain. Neuroscience 90 : 1471-1482, 1999.

6)Hamer DH, et al : Science 261 : 321-327, 1993.

7)Hines, M : Abnormal sexu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sexual issues. Bail. Clin. Endocri. Metabol. 12 : 173-189, 1998.

8)Hutchison JB : Gender-specific metabolism in neural differentiati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 17 : 603-626, 1997.

9)池田やよい:性の分化過程―性決定機構と性器の分化―.日本臨牀 55:2809-2815,1997.

10)LeVay S : A difference in hypothalamic structure between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men. Science 253 : 1034-1037, 1991.

11)McCarthy MM, et al : Exitatory neurotransmission and sexu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rain.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44 : 487-495, 1997.

12)Sinclair AH, Berta P, Palmer MS, et al : A gene from the human sex-determining region encodes a protein with homology to a conserved DNA-binding motif. Nature 346 : 240-244, 1990.

13)Vainio S, et al : Female development in mammals is regulated by Wnt-4 signalling. Nature 397 : 405-409, 1999.

14)Vilain E and McCabe ERB : Mammalian sex determination : From gonads to brain. 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65 : 74-84, 1998.

15)WHO :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 Disorders. WHO, Geneva, 1992 ―融 道男ほか(訳):ICD-10精神および行動の障害.醫學書院,東京,1993.

16)Yamamoto D and Nakano Y : Genes for sexual behavior. Bioche. Biophy. Res. Comm. 246 : 1-6, 1998.

17)山元大輔:性行動をつかさどる遺伝子の実體.脳の科學20:607-614,1998.

18)Zhou J-N, et al : A sex difference in the human brain and its relation to transsexulality. Nature 378 : 68-70, 1995.

(澤田 新一郎)

下一篇:性別認同障礙的基礎與臨牀【19】寫在結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