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對「蒜」的解釋:「蒜,葷菜。」何為「葷」?《說文解字》解釋說:「葷,臭菜也。」這裡的「臭」不是發臭的臭,而是讀xiù,所謂「臭菜」,是指味道濃重、辛辣的菜。葷菜即臭菜,今天的「葷」指肉類食品,但古時卻截然不同。

葷有五種,稱作「五葷」或「五辛」,葷、辛並舉,是指五種有辛辣味的菜。關於五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總結得非常清楚:「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練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興渠,即阿魏也。雖各不同,然皆辛燻之物,生食增恚,熟食發淫,有損性靈,故絕之也。」

清代詩人趙翼曾經如此吟詠素食:「古人齋食但忌葷,所謂葷者乃五辛,後人誤以指腥血,蔥薤羊豕遂不分。」趙翼的感嘆是對的,古時之「葷」從未指肉類,相應的,「葷腥」指有辛辣味的菜和魚、肉,「葷羶」指有辛辣味的菜和羊肉,「葷臊」指有辛辣味的菜和肉類。而「素」一開始並不是指瓜果蔬菜之類,而是如《禮記·禮運》所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指的是草木的果實,這才叫素食,後來才引申指僧人的齋飯。

羅願《爾雅翼》中說:「葫性最葷,不可食,俗人作齏以鱠魚肉,久食傷人損目明。」葫即胡蒜,齏(jī)是蒜末。羅願又引三國名士嵇康的《養生論》說「薰辛害目」,指的正是這五葷。而「裝蒜」的意思是裝糊塗,「糊塗」一詞的本義是形容視覺模糊,看不清楚,這纔是「裝蒜」的真正語源,即大蒜喫多了「害目」,損傷視力,而「裝蒜」的人假裝喫多了大蒜,故意裝著看不清,又引申而為裝腔作勢。

綜上,古代人的葷素菜概念和我們現代人是完全不同的。


謝邀,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說的一點,不是我國古代認為大蒜是葷菜,而是佛教中規定的葷菜只不過傳入中國而已,並且不止是古代就算是現在大蒜,韭菜,大蔥之類的刺激性氣味的菜都是屬於葷菜而不能帶進寺院的~說起葷菜可能絕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葷菜就是肉類,其實這個是我們的誤解。佛教開始是不忌肉食的,只是忌嘴葷腥,葷腥在古印度的意思是「燻」的意思也就是說不讓喫蔥,蒜,韭菜這類有刺激性的食物,是為了在一起念經的時候太難聞,影響他人修行,所以現在寺廟裡是禁止帶入這類東西的。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到梁武帝的時候皇帝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虔誠到把自己的肉身都施捨給寺院,後來大臣花錢贖回來的,來回折騰了好幾次,由於佛教戒殺生,梁武帝為了不允許殺生,就乾脆戒喫肉,後來就慢慢的演變成了中國佛教徒不喫肉的規定了。其實在現在印度和西藏的部分佛教徒還是有不忌喫肉的~所以,葷菜在一開始指的就是蔥,蒜,而肉只是後來才添加到葷菜之中的。


葷字是草字頭,本來就是指有刺激性味道的植物。比如蔥姜蒜。而肉類叫腥。

今天我們說的葷腥發展成了偏義複詞,只取了腥的意思。就像國家意思是國不是家,窗戶意思是窗不是戶,好歹意思是歹不是好。語言再發展,葷腥又被葷字取代,腥字被省略,於是成了現在用葷來代替過去的腥。


【味庫】蒜的三種切法 4.6萬 52" 端午宜喫蒜,消食又殺菌! 2.4萬 3"56" 【秒懂少兒】大蒜能夠殺菌 5702 53" 【秒懂少兒】大蒜能夠殺菌? 5530 52" 大蒜 [dà suàn] 蒜類植物的統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展開 科普中國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貢獻者李興峯陳潔陳芳王靜馮濤詳情 大蒜 (Garlic)又叫蒜頭、大蒜頭、胡蒜、葫、獨蒜、獨頭蒜,是蒜類植物的統稱。半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蔥屬,以鱗莖入葯。春、夏採收,扎把,懸掛通風處,陰乾備用。農諺說「種蒜不出九(月),出九長獨頭」,6月葉枯時採挖,除去泥沙,通風晾乾或烘烤至外皮乾燥。 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皮,剝去鱗葉,內有6~10個蒜瓣,輪生於花莖的周圍,莖基部盤狀,生有多數鬚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剝去薄膜,即見白色、肥厚多汁的鱗片。有濃烈的蒜辣氣,味辛辣。有刺激性氣味,可食用或供調味,亦可入葯。地下鱗莖分瓣,按皮色不同分為紫皮種和白皮種。大蒜是秦漢時從西域傳入中國,經人工栽培繁育,具有抗癌功效,深受大眾喜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