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崑崙,《山經》和《海經》中記載各有不同,歷來研究者多疏於辨析,將兩者之『崑崙』一視同仁,實際上,《海經》崑崙說早於《山經》崑崙說,而其中又以《海內西經》所載崑崙最為原始,因此探索真相,應從《海內西經》入手,原來神話中的『崑崙』不在西方,而在東方;它不是一座大山,而是一座人工建築物,是用於觀測日月星辰的觀象台!


我是陽Sir,深耕考古,偶爾也聊點山海經

先看《海內西經》對於崑崙的描述:

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實際上,《海經》對於崑崙的描述,根本就不像是自然造就的大山景觀,全然是一種人工建築的格局!

我們開始一句句解析:

①.「崑崙墟」,崑崙明明是座山,為何會稱作「墟」,在《廣雅·釋詁》中這樣解釋:「墟,凥也」,這裡的「凥」字實際上就是居住的「居」字!同時,在王念孫的《廣雅疏證》也說:「丘、墟,皆故所居也」

所以,「墟」字的本義,就不是指天然造就的巍峨峰巒,而是人工雕砌的玉宇瓊樓!

②.「方八百里,高萬仞」,八百里、萬仞皆是誇大之辭,因在作者眼裡神聖,所以顯得格外雄偉宏大。

③.「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崑崙墟上有一個非常之巨大的木禾,但是它只是孤零零的一株樹木,而並非鬱鬱蔥蔥的森林,因此極有可能是人為樹立之物。

④.「面有九井,以玉為檻」,九門面前有九井,自然是每座門前有一井,驚奇地是井以玉為檻,只能是出於人為的。

⑤.「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也就是說每一面各有兩門,餘一門為正門,每個門前有一虎形的守門神——開明獸!就像是後世廟堂門上的鋪首或者門前的石獅子。

⑥.「在八隅之岩」——最能表明崑崙是人工建築的跡象

即就是說,崑崙之墟坐落在「八隅之岩」的上面,如果不求甚解,很可能就由此得出崑崙就是一座高山的結論;但這裡所謂的「岩」,在此處並非指的是岩石,而只是喻其高聳!

比如,《詩經·小雅·節南山》中:「節彼南山,維石岩岩。」這裡的岩,指的就是高峻之義。

那麼再看「八隅」,「隅」者,方也,角也!昆崙山的基址輪廓有八個方角,也就是呈現「亞」字形!十字形之四臂,剛好成八隅。

以此觀之,這種方方正正的輪廓,如果不是鬼斧神工,怎麼可能是天然造就的呢?

所以,這九門、九井、神獸環衛、基址八隅的瓊樓玉宇般的「崑崙墟」,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建築呢?

其實,這座被稱為「崑崙」的神秘建築,就是屢次見於典籍記載的——「明堂」!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堂,不光是天子朝見聚會之庭堂;也是上法皇天,下法九州,祭天祀神的祭壇;也是行政布令之宮殿,是施教興學之淵府。

接下來,我們從典籍中去對照明堂與崑崙墟

一、崑崙八隅與明堂平面結構

之前我們說過,崑崙墟的平面結構有八個方角,也就是所謂的「八隅」,而八隅之形只能是十字形。

《周禮·考工記·匠人》記述三代明堂之制云:

「夏後氏世室……五室;殷人重屋……四阿重屋。周人明堂……五室」

夏之世室、殷之重屋以及周之明堂,其結構都是五室,五個單元對稱分布,四邊各一室,中間一室,如此結構只能呈十字形結構!

那麼,明堂的平面結構為何一定要是八隅之形呢?這種安排可能不僅僅是為了對稱美觀,而很大程度上是由明堂建築的功能所決定的!

前面說到,明堂有觀測星象之功能,而古人觀天授時,一件最重要的儀器就是測影之表,也就是樹立一根表木,觀測表木投影在一天之內的變化,就可以知時辰;觀測表木投影在一年之內的變化,就可以知道時節;

那麼,在進行天文觀測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先確定準確的東西和南北方位,這通過立表測影就可以做到:春秋分太陽出沒的時候就是正東西,與之垂直的方位就是正南北!如此,就能划出東西南北四方的十字線,而這個「十字線」就成為了「定方隅、驗昏旦」的基準線!

此外,為了測影的準確性,還需要保證地面的水平,怎麼解決呢?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需要將以上的十字線改造成四個十字槽,槽中注水,就可以變成標準的水準儀!

既然立表側影是十字水槽,並且成為明堂的主題結構,那麼,依據這一結構將明堂的平面輪廓築成十字形(亞字形),難道不是順理成章的么?

此外,這種平面輪廓作八隅或者十字形的祭壇,在殷墟卜辭中就有所體現,比如卜辭中的「╋」字,就是典型的十字形,就象徵著明堂之形,而此字一般解釋為「巫」,陳夢家將其解釋為「方」,即《周禮》所謂「方丘」,也就是以方字所像的十字形祭壇。

二、崑崙禾木與測影之表

《海內西經》中寫到:

「海內崑崙之虛……上有禾木,長五尋,大五圍」

巧的是在《神異經》中有這樣的記載:

「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

這裡的崑崙銅柱就是《海內西經》里的崑崙木禾,而昆崙山上卓然獨立的木禾,其原型就是樹立於明堂中央的測影之表。

考古出土的秦漢日晷的圓心中,皆有圓孔,就是原來插植測影之錶針的位置,而這小小的錶針,就是《海內西經》中頂天立地的神聖木禾之微縮化!

此柱用以測候觀天,謂之天柱,可謂名實相符了!

三、崑崙九井與明堂水準

《海內西經》云:

「海內崑崙之虛……面有九井,以玉為檻」

此處九井和九門一樣,對稱地分布於崑崙墟的中央和四方,即中央一井,四面每面各兩井,而崑崙「面有九井」的記載,讓人不禁聯想到《管子·幼官圖》的記載:

王者順時行令,春飲於青後之井,夏飲於赤後之井,秋飲於白後之井,冬飲於黑後之井,四時之井對稱分布於圖之東、西、南、北四方,中間還有黃後之井

幼官圖所記述的圖就是明堂的圖,關於明堂之井的描述以及格局,正與崑崙墟之「九井」極為類似!

如果僅僅是為了灌溉或飲用,顯然無需這麼多井,更不需要將九井安排的如此周正,所以其中定然蘊含深意:

如上所述,崑崙即明堂,明堂上需要構渠灌水以為測量之水平基準,所以九井正是基準水槽的寫照!

以上,僅從三個方面去論證「崑崙」與「明堂」的關係,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值得注意,歡迎大家討論!


在上古時代的神話故事裡面,昆崙山是神州大地的萬神之鄉,崑崙神山上面住的是西王母,也就是說崑崙神山是西王母的道場,是萬仙都嚮往的地方,更不用說普通人對崑崙神山的崇拜了,而崑崙神山在神話傳說中的地位非凡,許多神話方面的書籍都引用到崑崙神山,而現實中確找不到這個地方的原型。

在上古神書山海經裡面也有對崑崙神山的描述,而後時代的神話都是以山海經為版本去撰寫的,所以崑崙神山在中國神話裡面的地位才能如此之高,而在山海經裡面記載的昆崙山下窄上寬,懸浮在空中,像這種反自然的現象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根本不可能存在才對,但是山海經裡面的描述是這樣的。

山海經作為先秦古典,裡面記載的是各種離奇古怪的故事,還有記載著上古時期的人文地理以及各種動植物的書籍,屬於包羅萬象的作品,裡面記載的東西有非常多的方面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有意思的是這些原型並不是全都在中國,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國外的幾個不同的大洲上面,以古代的條件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走到其他大洲上面的。

而現實中的確有不少的動物和人文地理能找到對應的原型,也就是說山海經其實並不完全是編出來的,有許多的東西真實存在,那就能想像昆崙山是否也會真的存在呢,山海經裡面的一些東西是經過加工過後的,所以在描述上面或許會有點誇張,但是現實中應該存在原型才對,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符合山海經描述的昆崙山特性的地方,全世界都沒有符合的。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昆崙山雖然名字一樣,但是和山海經裡面描述的相差巨大,大多數人推測現在的崑崙並不是山海經裡面的崑崙,那山海經裡面的崑崙在哪個位置呢,據古籍穆天子傳記載,周朝的周穆王西行雲遊天下的時候到了西邊昆崙山遇到了西王母,並跟西王母發生了一段感情,從古籍中推斷的位置來看,上古昆崙山其實就在如今的祁連山附近,但是很多人又覺得不正確。

用神話來說,昆崙山是仙山,被隱藏在陣法或者平行空間裡面,現實中根本找不到這個地方,因為根本就不在這個空間緯度,所以人們沒有找到,但是事實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並不能完全解釋,只是很有可能古人口中的昆崙山並不是昆崙山也不一定,所以現在一切都是猜測推論,沒有真憑實據下定論。


世界許多古文明中,不乏大山崇拜的印記。如希臘的奧林匹斯山、印度的須彌山。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大山的崇拜更加源遠流長。如古代皇帝泰山封禪大典,規模恢宏,儀式莊重。

昆崙山,中國神話中的大山,將中國對大山的崇拜推向了極致。昆崙山即是天帝在凡間的下都,又是西王母居住的聖山。

昆崙山具體在哪?世上的昆崙山有幾處?數千年來一直是個迷。

如果您百度,是得不到「崑崙」最原始含義的。想寫出真正有含金量的文章,就要到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去尋找。

昆者,彝族語言中意為「天」;「侖」與彝語中的「勒」為同音異寫,意為「子」。故「崑崙」者,實為「天子」也。

晉代張華所著《博物志·卷一》中將泰山稱為「天孫」。有天孫必有天子。清代馬嘯所著《繹史》稱「天子之山,夷狄之所稱」。夷狄,是古代中國對少數民族及外國人的稱呼。彝族自當包括在內。因此,彝語中稱「天子」為「崑崙」就言之有據。(參考《彝族史要》)。

清代史學家萬斯同的《崑崙辯》中更是指出昆崙山為三座山。其文曰:……其南三百里有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古所謂崑崙也……。

而酈道元在《水經注·河水》中稱:天下仙聖,在柱洲昆崙山上。

柱洲乃古代對非洲的稱呼。詳見我發的另一篇文章《大明混一圖》。圖中有詳盡的柱洲圖解。下圖為其中柱洲(既非洲)的放大圖。

古籍《十三州志》中稱:昆崙山去北海十三萬里,有弱水周匝,東南接積石山。

按此說法,昆崙山不在中土較為明確。

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也有對海外崑崙的記述:「漢使張騫渡海至大秦,西海之濱有小崑崙,高萬仞,方八百里。」漢代時期的大秦國是對古羅馬的稱呼。故此處的西海之濱指的實為地中海。(下圖為張騫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路線圖。最遠處確實到過大秦)。

漢代時期的古羅馬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古埃及只是古羅馬的一個行省。張騫在此處發現小崑崙,意味深遠。

《山海經》對昆崙山有較為明確的記載。其中《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博物志》記載張騫來到古羅馬帝國的地中海邊,看到了昆崙山。《大荒西經》中的記載即為此昆崙山。

經文中明確界定了昆崙山的地理位置,既在埃及的尼羅河谷。「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意為:在地中海之南,阿拉伯沙漠的附近,紅海的西邊(古代通常以「前」為東,「西」為後),尼羅河之上。

黑水為何指尼羅河呢?尼羅河每逢泛濫期,都會從其上游衣索比亞境內帶來大量腐殖質,河水會呈現墨綠色或深黑色。泛濫期過後,尼羅河兩岸就會留下大量肥沃的黑色淤泥,而這正是尼羅河賜予埃及的寶貴禮物。故稱其為黑水,真是再恰當不過了。而在彝語中,「黑水」讀作「以諾」,既「以諾河」——尼羅河。讀音如此相似,意味深遠。

由此可見,昆崙山所在地理位置,明確無誤的指向了金字塔所在的尼羅河谷。

「金字塔」是中國人的稱呼,因為金字塔的形狀很像漢子「金」。實際上,金字塔有自己的專有象形文名字。請看下圖:

西方學者對這組象形文字的解讀為:法老聖體(麵包)的升天之所。

這種含糊不清的解釋不合理處顯而易見。因為,並沒有對上圖中的每一個字元做出詳細的詮釋。更可笑的是,法老聖體麵包這個說法明顯是抄襲聖經中對耶穌的描述,而後者的出現要比這組象形文字晚了3000年。

我們的解讀為:左側的立鳥為古埃及文明的創建者——天之子(既天子)荷魯斯的象徵,中間的圖符為臨水之大山(金字塔),右側的橢圓形圖符為每晚都要將太陽吞下的古埃及大神努特的嘴,因為太陽要在西方落下,因此,此「大口」象徵西方之極。下圖立鳥為荷魯斯雕像

下圖為每到傍晚就要將太陽大口吞下的神——努特

因為,彝語中「天子」既崑崙,而荷魯斯又為天之子。所以,金字塔象形文字名稱就是:西方臨水之昆崙山。

其中,大神努特的巨口代表昆崙山所在地理位置,而荷魯斯為建造者(大金字塔俗稱胡夫金字塔,但並非胡夫所建,我之前發布的文章中有詳細的論述。)

當然,此昆崙山為海外小崑崙。郭璞曾說既有海外崑崙,當有海內崑崙。

如對此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點擊關注,有時間我會論述海內崑崙的具體所在。

感謝各位的欣賞,下圖為天之子的荷魯斯


昆崙山,原名崑崙丘,又名崑崙虛,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山,為萬山之祖。神話中昆崙山記載於《山海經》《淮南子》等古典著作,為中華最早的神山。這和如今地理學上的昆崙山(即崑崙山脈,位於西藏與新疆的交界)不是同一概念。傳說的昆崙山是否真的存在,又在何地,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比較主流的推測有如下幾種:

1. 根據目前有記載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以及《山海經·海內西經》中:「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可知大體位置是在我國的西邊,旁邊有沙漠,赤水和黑水之間,而且海拔很高。

2. 漢代以後幾百年,官方和民間也在尋找考證昆崙山所在地,比如西晉割據涼州的前涼王張駿,以酒泉的南山(祁連山)有石室王母堂,即定此山為昆崙山。佛教流行中國後,又有人將昆崙山混同於阿耨達山。不過以上猜測都受到質疑。

3. 到了清朝,康熙進軍西藏,定阿耨達山為岡底斯山,這樣昆崙山便與藏地的聖山合一了。後來乾隆平定新疆,又定昆崙山為于闐南山。

4. 到現在,又有新的說法,有說是青海巴顏喀拉山的,有說是山東泰山的,有說是陝西終南山的,還有說是山西五台山、河南與山西交界的王屋山、河北燕山的,等等。更有甚者,還「考證」出昆崙山是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中東的新巴比倫城……

總之,昆崙山的確切位置,一直都沒有結論,按照古人的腳力,不太可能跑到巴比倫或者非洲去,我國境內的西或西北方比較符合實際。從《山海經》里記載有兩條大河,海拔高,還有沙漠,那應該在新疆以南,青藏高原一帶,而且應該是古人難以攀登,感覺遙不可及的雪山一類比較符合。


崑崙墟是黃帝的聖地,在昆崙山。遠古發音崑崙=穹窿,穹窿山像倒扣的釜,所以又稱釜山,在山東淄博崑崙鎮。在黃帝時代大的昆崙山指泰山。黃帝故里在泰山北部章丘龍山鎮的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


移將北斗過南辰,

兩手雙擎日月輪.

飛趁昆崙山上去,

須臾化作一天雲.

對於山海經中所講昆崙山具體位置,說法很多。秦漢古人認為,昆崙山就是祁連山。

唐朝:昆崙山特指是黃河發源地,在新疆和西藏的交界處 ,這個觀念一直傳承到現代。

還有一些西方國家的磚家大言不慚的說:全世界只有一座神山,昆崙山只不過是中國的叫法。它們認為像中國的昆崙山、印度神話中的蘇迷廬、還有阿拉伯神話中的田園,其實都是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山,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

希臘神話是當地老百姓經過口口相傳慢慢成型的,他的成型時代大概在公園前8世紀左右(公園前799年~公園前700年)距今2712~2811年。

《山海經》一書的年代眾說紛紜沒有具體說法,但根據書中記載大量祭祀用品分析,其成書年代起碼在5000年以上。

希臘神話根本沒法比,最起碼差2000年。

至於山海經中的昆崙山在哪裡?老天爺知道

我在這裡說一下我天馬行空的想法,有兩種一是《大洪水時期》被毀,至於什麼是大洪水諸位可以去網上查一下。

第二種我就只能和神話掛鉤了。


此墟在河南境內,某山的結界內,此山在某海南面;上河,下河之間;此墟,在另一終年積雪的高山的西北面。這積雪的高山附近,是神農氏的生活區域


有的研究認為山海經的昆崙山在美洲


山海經里最初是崑崙之丘,然後記錄了很多崑崙虛,記錄昆崙山只有一處。可見崑崙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並非只有一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