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最亂的時期,這是一個戰亂紛飛、國家不斷分裂的時期。這樣一個政權不斷更迭的時期,無論對於百姓還是對於士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幸的時期。但是,同時它又是一個幸運的時期。魏晉南北朝打破了兩漢經學統治的地位,玄學盛行。玄學既源於老莊之道,又與之有所不同。玄學中又摻雜了佛理,因而玄學中思辨性極強。雖然玄風消磨了一代士人的意志,使他們從前人的家國情懷中脫離出來轉而談座說理,但是不得不說它也締造了中國思想史上的輝煌,這是個思想家輩出的時代。這樣一個思想活躍、精神生活空間廣闊、文化環境寬鬆的時期,也為士人的個性意識的覺醒創造了環境。士人的個性意識的覺醒體現在文學上就是重抒情重形式的的追求。縱觀魏晉南北朝文學,從建安文學、正始文學再到西晉文學,文學內容極其形式漸趨華美。到了劉宋以後,世家大族逐漸退出權力的中心,與之而來的種種人生感概也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而謝靈運的山水詩題材首先就表現出了這一點,由玄思轉而抒情。至此,到了鮑照,詩歌內容中玄風影響消弭殆盡,抒情傾向復歸文壇。而鮑照之所以被稱為南北朝文學之大成者,有如下幾點。

一、 樂府詩的成就

鮑照(414?—466) ,字明遠,東海人。他出身寒門,人微而才高。鮑照早年因獻詩臨川王劉義慶,被擢為國侍郎,出任江州刺史。後曾任刑獄參軍,所以世稱鮑參軍。後死於亂軍之中,有《鮑參軍集》 。鮑照又與謝靈運、顏延之並稱為"元嘉三大家"。

鮑照的一生是與士族門閥制度抗爭的過程,在當時實行九品中正制度的社會中,他的一生註定是鬱鬱不得志。然而,鮑照是渴望通過仕途實現個人價值,有著對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的追求 。於是,個人與社會的衝突下,使得詩人的詩歌內容豐富而廣闊,打破了魏晉南北朝浮靡繁艷的詩風。詩人的樂府詩繼承了漢魏樂府的剛建樸素和南朝民歌的華艷淺俗加之詩人獨特的情感和文采,給劉宋以來的樂府詩貫注了新的生氣。詩人的樂府詩內容不再是空談說理,言之無物了。他的樂府詩不僅有建功立業、及時享樂的人生感概還有抒寫遊子思婦棄婦的詩,對當時的統治者的橫徵暴斂、百姓的疾苦也有所反映。因此,鮑照的樂府詩對唐一代詩人也有深刻影響。

二、七言詩的發展貢獻

在鮑照以前,成熟的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整齊的七言句式,逐句押韻且節奏單一。七言詩發展寥落的原因有二:一是作者稀少。七言體一方面一直在民間流傳,被認為是鄙俗的形式,並不受當時詩人所喜愛。顏延之曾諷之:"委巷中歌謠也"可見七言體當時的地位;另一方面七言體入樂較晚,對文人影響不是很大。兩相作用之下,作者稀少。二是整齊的七言句式,句句押韻,格式化嚴重,不便抒發豐富變化的情感。從兩漢經學脫離出來的士人學子自我意識的覺醒,使他們不願受到任何形式上的束縛。七言體形式上的束縛也阻礙其發展。而鮑照在內容和形式對七言加以革新。他打破了原來的七言詩句句押韻,節奏單一,不夠流轉變化的弊病,在原來七言詩的基礎上加以各種句式,改逐句押韻變為隔句押韻,形成了富於變化的七言歌行。詩人的七言歌行中流淌著詩人獨特的情感經歷和人生感嘆,豐富了七言歌行的骨肉。鮑照的七言樂府《擬行路難》十八首是盛唐以前的七言樂府最高成就。自鮑照以後,七言體在南北朝文人中逐漸繁榮起來。

三、邊塞題材入詩

鮑照是南朝最早的以邊塞題材入詩的文人。這就拓寬南朝詩歌的內容,豐富了詩歌的題材。詩人的生活經歷使他更為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在魏晉士人普遍尋求談玄論道,寄情山水的時候,他更關注邊塞戰爭,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塞軍民的思鄉之情和戰爭帶給人民的痛苦。鮑照的邊塞詩數量雖然不多,但涉及的內容面廣闊。從鮑照以後,梁陳的詩人普遍重視邊塞題材,提升了創新意識,拓寬南北朝詩人審美範圍。鮑照有名的邊塞詩是《代出自薊門北行》和《代苦熱行》,這兩首不僅反映了軍士的勇猛、安邦定國的豪情,也反映了戍守邊疆的艱苦。

綜上所述,鮑照詩文既有繼承前人的遺珠又有所創新之處,被稱為南北朝集大成者不為過。


鮑照(416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北周庾信並稱「鮑庾」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在文學創作方面,鮑照在遊仙、遊山、贈別、詠史、擬古、數詩、建除詩、字謎、聯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

鮑照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其文學成就集中表現在其文學創作上多方面的貢獻。六朝詩壇,華而不實,浮華纖巧,詞藻瑰麗,內容空虛貧弱,缺少現實生活的反映。在魏晉劉宋文學新舊變革過程中,鮑照繼謝靈運之後,進一步繼承並發揚自《詩經》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作品不但在內容上能夠較為全面、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面貌,盡情地抒吐個人胸懷,在藝術形式上更能汲取當時文壇上精雕細琢、善於表現的長處,講究鍊字鍊句,巧妙地操縱語言的音節,多所創造,具有清新而又嚴謹的特點,一洗詩壇靡弱之風,光焰騰於楮墨之表,為詩界灌注了新的生命。風格上,鮑照的詩作豪爽驅邁,為此,方東樹曾讚揚其作「非常奇麗,氣骨俊逸不可及,非同齊、梁靡弱無氣,雖小庾亦不能具此氣骨」(《昭昧詹言》),認為鮑照之後的庾信亦望塵莫及。

在文學創作方面,鮑照在遊仙、遊山、贈別、詠史、擬古、數詩、建除詩、字謎、聯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同時,鮑照的文學成就存在一個聚訟千古的嚴肅課題,即鮑照是否梁陳宮體詩的先導或濫觴。對此,南朝梁的蕭子顯、宋代的張戒、近代的劉師培、現代的陳鍾凡、陳寂亦等評論家基本持贊同態度;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鍾優民等則認為鮑照詩與宮體詩存在本質區別,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鮑照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其文學成就集中表現在其文學創作上多方面的貢獻。六朝詩壇,素稱貽譏金粉,浮華纖巧,內容空虛貧弱,缺少現實生活的反映。在晉宋文學新舊變革過程中,鮑照繼謝靈運之後,進一步繼承並發揚自《詩經》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作品不但在內容上能夠較為全面、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面貌,盡情地抒吐個人胸懷,在藝術形式上更能汲取當時文壇上精雕細琢、善於表現的長處,講究鍊字鍊句,巧妙地操縱語言的音節,多所創造,具有清新而又嚴謹的特點,一洗詩壇靡弱之風,光焰騰於楮墨之表,為詩界灌注了新的生命。風格上,鮑照的詩作豪爽驅邁,為此,方東樹曾讚揚其作「非常奇麗,氣骨俊逸不可及,非同齊、梁靡弱無氣,雖小庾亦不能具此氣骨」(《昭昧詹言》),認為鮑照之後的庾信亦望塵莫及。數量上,鮑照的詩作在也是當時最多的,鮑照的詩作半為徒詩,半為樂府。徒詩全為五言,樂府則半為五言,半為七言或雜言。內容上,鮑照在遊仙、遊山、贈別、詠史、擬古、數詩、建除詩、字謎、聯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

宮體詩是梁簡文帝蕭綱所創,完全是腐朽透頂的統治階級荒淫放蕩生活在創作上的醜惡反映;而鮑照筆下的婦女形象則充滿康樂之情,或具有婉曲愁怨之思,故而鮑照的創作態度是嚴肅的,從而鮑照詩與宮體詩存在本質區別,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在文學形式方面,鮑照兼長眾體,詩、賦和散文皆有名篇傳世。其五言詩講究駢儷,圓穩流利,詞採華茂,對偶工整,或寓情於景物之中,或遊神於氣象之表,皆抑揚頓挫,音調和諧,而且思想深刻,感情飽滿,建安風骨猶存,造詣很高,開後代詩人無數法門,獲得不少詩家的好評,可謂「風格道麗,意境深沉,陳言盡去,耐人咀嚼」。其中,其五言古絕更是在句式、押韻上開唐人絕句之先河。其七言詩則在詩史上更佔有極為顯要的地位,他更是曾經被人尊為七言詩開山之祖。此外,在樂府創作方面,鮑照可以說是當時集古今大成的詩人,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樂府的音調、句法多所發展。就駢文方面而言,鮑照也是一位優秀的駢文作家。


鮑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諱而作「鮑昭」,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郯城,有爭議),大概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文學家,與北周庾信並稱「鮑庾」 [1]  ,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 [2]  ,因曾任荊州刺史臨海王劉子頊軍府參軍而被後人稱為「鮑參軍」。 [3] 

鮑照家境貧困,因而年少時曾從事農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之後又先後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隨後依隨宋孝武劉駿;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泰始二年(466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時,鮑照於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

在文學創作方面,鮑照在遊仙、遊山、贈別、詠史、擬古、數詩、建除詩、字謎、聯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同時,鮑照的文學成就存在一個聚訟千古的嚴肅課題,即鮑照是否梁陳宮體詩的先導或濫觴。對此,南朝梁的蕭子顯、宋代的張戒、近代的劉師培、現代的陳鍾凡、陳寂亦等評論家基本持贊同態度;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鍾優民等則認為鮑照詩與宮體詩存在本質區別,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文學成就

鮑照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其文學成就集中表現在其文學創作上多方面的貢獻。六朝詩壇,素稱貽譏金粉,浮華纖巧,內容空虛貧弱,缺少現實生活的反映。在晉宋文學新舊變革過程中,鮑照繼謝靈運之後,進一步繼承並發揚自《詩經》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作品不但在內容上能夠較為全面、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面貌,盡情地抒吐個人胸懷,在藝術形式上更能汲取當時文壇上精雕細琢、善於表現的長處,講究鍊字鍊句,巧妙地操縱語言的音節,多所創造,具有清新而又嚴謹的特點,一洗詩壇靡弱之風,光焰騰於楮墨之表,為詩界灌注了新的生命。風格上,鮑照的詩作豪爽驅邁,為此,方東樹曾讚揚其作「非常奇麗,氣骨俊逸不可及,非同齊、梁靡弱無氣,雖小庾亦不能具此氣骨」(《昭昧詹言》),認為鮑照之後的庾信亦望塵莫及。數量上,鮑照的詩作在也是當時最多的,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所收文人詩603首中,鮑照一人獨佔204首(三言1首,四言4首,五言167首,七言11首,雜言21首),超過其三分之一。形式上,鮑照的詩作半為徒詩,半為樂府。徒詩全為五言,樂府則半為五言,半為七言或雜言。內容上,鮑照在遊仙、遊山、贈別、詠史、擬古、數詩、建除詩、字謎、聯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

同時,鮑照的文學成就存在一個聚訟千古的嚴肅課題,即鮑照是否梁陳宮體詩的先導或濫觴。自從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裏從側面指出齊梁的艷情、宮體皆是鮑照詩歌藝術影響的惡性發展後,宋代的張戒、近代的劉師培、現代的陳鍾凡、陳寂亦等評論家基本持贊同態度。對此,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鍾優民等認為,宮體詩是梁簡文帝蕭綱所創,完全是腐朽透頂的統治階級荒淫放蕩生活在創作上的醜惡反映;而鮑照筆下的婦女形象則充滿康樂之情,或具有婉曲愁怨之思,故而鮑照的創作態度是嚴肅的,從而鮑照詩與宮體詩存在本質區別,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13] 

文學形式

在文學形式方面,鮑照兼長眾體,詩、賦和散文皆有名篇傳世。其五言詩講究駢儷,圓穩流利,詞採華茂,對偶工整,或寓情於景物之中,或遊神於氣象之表,皆抑揚頓挫,音調和諧,而且思想深刻,感情飽滿,建安風骨猶存,造詣很高,開後代詩人無數法門,獲得不少詩家的好評,可謂「風格道麗,意境深沉,陳言盡去,耐人咀嚼」。其中,其五言古絕更是在句式、押韻上開唐人絕句之先河。其七言詩則在詩史上更佔有極為顯要的地位,他更是曾經被人尊為七言詩開山之祖。此外,在樂府創作方面,鮑照可以說是當時集古今大成的詩人,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樂府的音調、句法多所發展。就駢文方面而言,鮑照也是一位優秀的駢文作家。 

樂府詩

樂府詩方面,首先,鮑照樂府的詩題,有其首創的,如《蕭史曲》、 《幽蘭五首》、《中興歌十首》等;也有其根據樂府《古辭》自創的。對於前代樂府的精華,鮑照能夠較好地師承,如建安樂府注重反映「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社會現實,與此相比,鮑照樂府在反映當代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上實有過之而無不及;較之同時代詩人,鮑照樂府也是高出一籌。同時,鮑照不受前人限制,能借舊題來寄託新意,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在樸素自然的外衣下,往往蘊藏著深厚純美的內涵,有著高遠的境界,塑造出奇險、生動的形象,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文學形式

在文學形式方面,鮑照兼長眾體,詩、賦和散文皆有名篇傳世。其五言詩講究駢儷,圓穩流利,詞採華茂,對偶工整,或寓情於景物之中,或遊神於氣象之表,皆抑揚頓挫,音調和諧,而且思想深刻,感情飽滿,建安風骨猶存,造詣很高,開後代詩人無數法門,獲得不少詩家的好評,可謂「風格道麗,意境深沉,陳言盡去,耐人咀嚼」。其中,其五言古絕更是在句式、押韻上開唐人絕句之先河。其七言詩則在詩史上更佔有極為顯要的地位,他更是曾經被人尊為七言詩開山之祖。此外,在樂府創作方面,鮑照可以說是當時集古今大成的詩人,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樂府的音調、句法多所發展。就駢文方面而言,鮑照也是一位優秀的駢文作家。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對後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有較大影響。藝術形式上,大力學習和寫作樂府詩,存80餘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雜言等多種形式。

他融合了北方粗獷 冷峻 深沉和南陽婉麗 細膩 濃艷的詞風。

將二者發展的極端調和 以自己的文學實現溝通了南北朝風格迥異的文學。

而他的主要成就集中於後期羈留於北朝時, 除內容上的鄉關之思的特徵外,在藝術上表現為有獨創性。正是北朝的背景,南朝的技法(文學的修辭技巧,尤其是聲律,用典、駢偶等手段 ),自我前期「流連哀思」的審美趣味,後期全新的人生體驗,真摯深沉的情感,庾信才得以開創了於綺艷之外,更清新、老成(俊逸勁健,渾成蒼涼)的詩風,南北文學才真正進入融合階段,他也因此成為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


在文學創作方面,鮑照在遊仙、遊山、贈別、詠史、擬古、數詩、建除詩、字謎、聯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同時,鮑照的文學成就存在一個聚訟千古的嚴肅課題,即鮑照是否梁陳宮體詩的先導或濫觴。對此,南朝梁的蕭子顯、宋代的張戒、近代的劉師培、現代的陳鍾凡、陳寂亦等評論家基本持贊同態度;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鍾優民等則認為鮑照詩與宮體詩存在本質區別,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庾信對近體詩的形式發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貢獻,他使詩歌進一步律化和駢儷化,加上廣泛的題材、剛健豪放的氣骨和蒼涼悲壯的意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