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你這個問題有一點小毛病需要糾正一下,就是應該改為承天門為什麼改稱天安門?因為故宮可以稱為紫禁城,但不能稱為天安門,下面我就回答一下天安門的前世今生。

天安門最早的名字叫承天門,是沿用唐代皇城正門的舊稱,有「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代表著皇帝的尊嚴,皇權的至高無上。當年的承天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於1417年提議建造的。它的設計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築設計師蒯祥,蒯祥是蘇州人,當時年僅21歲,他經過3年艱苦努力,設計並監工建造成了雕樑畫棟的木結構的牌樓承天門。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457年7月,承天門被雷擊起一場大火無情的燒毀了。

直到8年後的1465年,明英宗命當時的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白圭又請來蒯祥重新設計建造成現在這個樣子。到了明朝末年的崇禎十七年(1644年),天下大亂,李自成攻佔北京的戰爭中又燒毀了。

到了1651年,已經改朝換代了。大清朝順治皇帝主持重建,新建成的城樓高33.7米,廣9間,進深5間,以示皇帝的尊嚴,並改稱「天安門」。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後來,又經過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建國後的1952年、1970年的幾次大規模的修繕,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在明、清時期,天安門是皇帝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地方。

1949年10月1日,隨著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天安門城樓,成為了北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成為讓全國和全世界人民矚目和嚮往的地方,它的莊嚴肅穆、大氣磅礴的圖形,是國徽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的幾次重大閱兵活動中,國家領導人都要在城樓上檢閱部隊。而且它每天都要見證國旗的冉冉升起。

本文回答不一定全面,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探討、點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