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旅行了一個多月,走了個十幾個城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座叫做瓦拉納西的小城市。這座人口只有百萬的小城市,在印度的知名度絲毫不低於德里孟買等大城市,因爲這裏是印度人心目中最神聖的聖城,也是印度最古老的古城。

  坐落在恆河河畔的這座城市,是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聖城,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印度的歷史和傳統文化。

  走在瓦拉納西的街頭也會感覺到,這裏果然就是典型的印度:髒亂差的環境,喧囂熱鬧的大街,以及走到那裏都能看到的印度神牛,無論是大街還是小巷,到處都是它們的身影。而印度人顯然對它們都習以爲常了,就算是一頭牛躺在大馬路上影響了交通,也沒有人會覺得這有什麼意外。

  在中國,人們只聽說過流浪狗、流浪貓,絕對沒有人聽說過流浪牛。畢竟一頭牛價值上萬,那可都是昂貴的私人財產。而在印度,流浪貓幾乎就沒見過,流浪狗也不算多,大街上最多的就是流浪牛。換句話說,也可以叫做自由的牛。

  印度的大街上看到的所有沒被拴着的,閒庭信步的在路上溜達的牛,基本上都是沒有主人的牛,它們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它們都是棲身在城市,生活在街頭的流浪牛。雖說是流浪牛,但它們的地位可是不低,至少在馬路上溜達,是沒人敢把它們怎麼樣的,就算晃悠到馬路中間,來往的車輛和行人也只能繞着它們走。

  自古以來,牛都是喫素的食草動物,可是在城市之中,自然是沒有那麼多的草地供這麼多的流浪牛來覓食。於是,印度的這些牛都早已進化成了雜食動物,有什麼喫什麼。而它們最主要的覓食場所就是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垃圾堆。

  在印度旅行,很多城市的垃圾堆旁都一定能看到不少的流浪牛。印度髒亂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個城市對於垃圾的處理不夠及時到位,於是爲城市裏這些流浪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覓食場所,同時這些神牛也間接成了城市的“環衛工”,擔當起了處理部分垃圾的責任。

  這些遊走在城市中喫垃圾的牛所排泄出來的牛糞,是會被人們撿回家曬乾,用來燒火做飯或者取暖的。這麼看的話,這倒也算作是一個畸形的循環了,其結果還有點環保。

  印度教最初只是把當地的白色瘤牛中的奶牛奉爲神牛,久而久之,在人們的真實生活中,對所有的牛也都開始尊重有加。不能宰殺不說,有些甚至都不敢驅趕和打罵,自然也就沒人敢飼養它們。於是流浪在街頭的“神牛”就越來越多。

  除了流浪牛之外,在印度的城市之中猴子也是司空慣見的一種動物。這些本來應該生活在叢林之中的野生動物,如今在城市之中的生活也是得心應手。當然,這也是得益於印度城市的髒亂差。

  一戶當地人家的房頂上棲息着一羣猴子。

  一羣十幾歲的學生穿着校服排着隊走在街頭。近代歷史中,印度曾經被英國人殖民了一百多年。如今的教育制度也沿襲了不少英國的傳統,連他們的校服制式也與英國的校服有些相似。

  不過,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有些孩子能夠在學校的教室之中接受教育,有些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十幾歲的稚嫩肩膀就必須擔起家庭的重任,出來賺錢養家。

  清晨的瓦拉納西街頭,一位光着腳的婦女獨自坐在牆根。我給她拍了一張照片之後,旁邊的人示意我要給她一些錢。因爲她是一名寡婦,很可憐,沒有子女沒有丈夫,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甚至因爲寡婦的特殊身份,她都沒資格和別人坐在一起。

  印度是個摩托車大國,當地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摩托車,大街上看到的摩托車更是數倍於汽車。

  火車站門口,趕車的人們帶着大包小包,行色匆匆。過去的幾年,印度的經濟發展迅速,隨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前所未有的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