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看了其他一些關於印度的問題,比如教育制度 鐵路等。我想有沒有人可以講下印度整體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什麼水平。比如 柏油馬路的覆蓋,水電網的整體現狀,超市的分佈,路上行車的狀況。總之就是關於社會現狀的整體描述。

先謝過。


十年前在貝拉里農村待了幾個月,去年去孟買參加展會,憑藉之前的記憶寫一下給題主做一下參考,10年的時間對於中國來說足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印度我無法估計,因為這真是一個incredible(不可思議)的國家。

暫且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說一說,其他的會穿插補充。

衣:(10年前)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印度的農村裡,也就是在機場能感受下大城市(海得拉巴,孟買)的繁華,故此在農村很少見到衣飾華麗的高端人士。而且氣候炎熱,紫外線強烈,穿的稍微厚一點分分鐘中暑。男人上身一般是襯衣(很奇怪那麼黑還愛穿白色襯衣),T恤,下半身短褲,但是有很多男人下半身圍著一塊布,類似下圖中背對的男人(圖很難找,能明白意思就行):

圖源百度,侵刪

這是比較講究的穿法,裡邊穿著短褲,農村就沒那麼講究了,裡邊直接是內褲,我能想像跟裙子一樣通風涼快,可是稍微一蹲一座那點子零件可就大白於天下了,而且我親眼看見過這麼穿的男人裙子一撩蹲下就撒尿的,真的是大開眼界,一是第一次見到男人蹲著撒尿,二是感嘆在印度裙子男女通喫,方便實用。農村裡女性主要就是穿沙麗,但是材質明顯很粗糙,在城市裡才能看到穿牛仔褲的年輕女性,但是比較少。

19年在孟買,畢竟是大城市,男人沒有穿裙子的,跟咱們中國夏天差不多,大部分短袖短褲,女性明顯現代服飾穿著多於傳統服飾。

食:印度人因為印度教原因普遍喫素,但是市場上雞肉,羊肉,魚也有得賣,肉食供應是不缺乏的。我所在的地方主食是大米(長粒米),不是麵餅,米飯的做法挺奇特,是把米飯煮到八成熟,把水倒掉大部分,扣上鍋蓋在火上悶一會兒,這樣煮出來的米會比較硬,而且一粒是一粒的很散(類似於炒米飯用的米),原因嘛待會再說;菜呢是無論什麼蔬菜都剁的細碎,倒上油在鍋裏熬,再加上各種五顏六色的神奇粉末(我們叫咖喱,但印度人叫MASALA,在超市裡你說買咖喱印度人不懂),熬成一鍋糊糊:

恐怕會影響食慾,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喫飯的時候,是用右手,注意是右手!右手!右手!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著米飯,伴著菜的湯汁送進嘴裡(請自行腦補挖掘機上下兩個大爪子抓的動作),米飯拔粒兒的原因就在這了,要是不拔粒,米飯就團不起來了。另外印度人窮人基本都用不鏽鋼餐具,而且令人驚奇的是不鏽鋼餐具是論斤賣的。

19年孟買我們是在指定的酒店喫飯,沒什麼特別的。

3.住:印度好像農村規劃的不好,不像中國樓市經濟發達,咱們的農村在我印象裏也是房屋建的整整齊齊,道路橫平豎直。印度農村大多是平房,部分是二到三層的自建房(這算有錢人了),在道路兩邊裏出外進的,形態各異,有些房子外牆上塗著五顏六色的塗料,但是從外觀來看也是大同小異。但是有一點我印象深刻,就是印度人的屋子進門就進坑。屋裡地面比屋外要低差不多一層臺階,我很費解這麼樣做的原因,看來這地方是不怎麼下大雨啊。

還有很多窮人,只能住四根棍蓋上塑料布的窩棚:

我見到甚至比這還要小(圖源百度,侵刪)

19年的孟買城區已經跟咱們三線的省會城市差不多了,加油哦,再過10年上海可就超過你們了。

4.行:不管是10年前的農村還是19年的孟買,我就根本沒見過一條可以算得上高規格的公路,更不用說高速公路。農村基本上都沒有硬化路面,土路上到處是坑;孟買是大城市,公路是有的,可是公路的建造水平根本對不起印度第一大城市的稱號,不客氣的說,勉強能達到我們本地縣道的水平。農村裡行車,顧忌的不是其他車輛或者行人,而是無處不在的牛,豬,狗各種牲畜,我曾經親眼看到一條1米多長的蛇橫在路中間,司機卡一下急剎車,雙手合十,口裡念念有詞,等蛇緩緩爬過馬路才啟動車輛繼續前行,我心中不免感嘆真是人與自然無比和諧啊。

孟買大城市裡,道路上牛羊牲畜倒是少見,但是交通的混亂程度讓人嘆為觀止:路上沒有行道線(我反正是沒看見,即使有也跟沒有差不多),汽車,摩托車,自行車混雜在一起,變道完全隨心所欲,各自見縫插針的在空隙裏穿行,按照我們導遊的說法是,雖然亂,但是亂中有序。而且跟有的知友提到的一樣,導遊也說,只要能在印度開車,那在全世界開車都沒問題:

圖源百度,侵刪

而且,印度街頭行駛的車輛,很多都沒有後視鏡。就印度人開車的野蠻程度,這後視鏡三天兩頭的被撞,確實也沒有裝的必要,而且沒有了後視鏡,停車或者開車時更能見縫插針,凸顯高超的駕駛技術,一舉多得。當然豪車如賓士寶馬之類的,還都是全須全影的,少見有缺零件的。

印度私家車以日韓為主,鈴木,本田,豐田,現代,中國產很少。圖中的鈴木很典型的沒有後視鏡

印度人中下層出行還是以摩托車為主,偏愛本田。最起碼我認識的印度人都稱本田摩托車是最好的,可能是在他們的收入水平和認知裏,本田確實是不二的選擇。

說到印度汽車,可能大家都知道印度塔塔集團(TATA)收購了路虎。說起塔塔,這個公司簡直就是韓國的三星,甚至比三星有過之而無不及。據我所知,基本上塔塔集團涉及到了國計民生的所有行業,重工業輕工業金融房地產五花八門無所不包,連我們工地上的鐵鍬安全帽都是塔塔製造的。

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基本上從百度上也都能能搜到,不知道有沒有人看,有人看會繼續更。


整個社會基礎設施整體現狀和7~80年代的中國差不多。
柏油馬路:大城市有,但覆蓋率不如中國的三線城市。小城市幾乎沒有。印度沒有高速公路。

水電網:這是基本生活設施,有。但都比較落後。高峯期的供應經常跟不上。

超市:幾乎無!

行車:大城市汽車很多了,因為有著名的tata。摩托車和突突車更多。人力三輪車也有。越小的城市汽車越少,這你應該能想像出來吧。另外,神牛橫行,和車們共享一條大街,這十分正常。

總的來說,基礎設施建設的平均水平比中國落後起碼20-25年。


高速公路

已建成1455千米

到2022年還要增加18637千米

鐵路

電氣化鐵路 23555千米

城市軌道交通

目前有34座城市已建成或正在建或規劃建設軌道交通

新德里已建成213千米 140千米正在建 103千米計劃建

加爾各答已建成27千米 67千米正在建 12千米計劃建

班加羅爾已建成31千米 10千米正在建 89千米計劃建

孟買已建成11千米 124千米正在建 38千米計劃建

金奈已建成20千米 26千米正在建 104千米計劃建

海德巴拉71千米正在建 92千米計劃建


印度基礎設施確實很差,交通擁堵是很正常的事情,最近雨季德里孟買一片澤國,相信就應該可以想像他們的基礎設施了。馬路基本沒有分道,2 3 4輪橫行與路上,斑馬線 過街天橋 人行便道 更是少的可憐,所以在印度想橫穿馬路比中國還難,高速大城市還可以 比如 德里 孟買 班加羅爾 欽奈等,但是寬度與速度 還有路況 很中國相差很大。中國很多是遇水架橋,遇山開路,而印度好多事順勢而行,忽高忽低,蜿蜒盤旋,我指的是 要是在中國同等水平下 肯定要開鑿隧道與架橋的。

再說說印度的水電吧,自來水不能喝,當然也只有城市有自來水,有些城市而且很缺水,比如班加羅爾,水污染嚴重,好多城郊地區就沒有自來水,企業還要自己打井。一般民眾則是通過送水車來用水,當然住別墅的另當別論了。電也一樣,大城市從南到北都會時不時的停電,所以印度的電器必須非常抗遭纔行。

超市的話 確實很少,我也很納悶 為什麼少,但是總體看來 大商場都有超市,當然商場也比較少,所以每次去超市都能看到印度人都會買上一小推車的東西,各種物品,收銀臺各種排隊,中國排隊是因為人多,印度超市排隊是因為每個人買的東西多。一般的便利店 印度很少很少,他們買菜應該就是去菜市場吧,畢竟他們喫的也少。印度應該是還處於中國八九十年代那個時候,大街上商店比較多,要想購物必須要去百貨大樓。 汽車這方面主要是鈴木,其次是現代 然後是本土的馬恆大。汽車銷量不太大 兩廂車為主。年銷量260萬左右,中國一年快兩千萬了。 其他風土人情 自己可以搜搜 需要提一下的是 受過教育的印度人 要比中國人講究的多。很紳士,女的很優雅。國際範是我們不能比的。
馬路還行, 國道,省道基本可以滿足要求。 路上行車不太安全,因為方向不一樣,駕駛習慣不同。 但是我們僱傭的司機都是屌爆型。 水還行, 富人區,小區供應足夠。 電還行, 夏天可能會停,限電吧,可能。 雨季可能會停, 有可能狂風暴雨,變壓器自動跳了。 網路方面完全不用擔心。 通訊行業品牌多, 競爭激烈,價格便宜。 流量和基礎話費比中國便宜一半還轉彎。 普遍在推廣4G, 不過不太快, 好過移動3G的網速。 城市和10萬人的小鎮之類, 通訊沒問題。 偏遠農村地區沒有手機信號。大的超市一般在shopping mall 負一層。 小的超市一般鎮上會有。 一般有居民聚集的地方都會有小賣部的, 很方便。 如果喜歡網購, 選擇也挺多。 Flipkart, Amazon, snapdeal 都挺好用, 俺貨到付款一百年了都。 但是喝酒的選擇不多, 啤酒口感不錯, 酒精度是國內3倍, 威士忌什麼的, 都是勾兌酒(貌似中國也是, 咱喝不出來質量優劣)。 買煙方便。 還可以論根賣, 大概一根1天朝幣, 貴!!!。 建議免稅店買了進去。 在印度中部城市擔任翻譯1年半, 懷戀。 國內的冬季太特麼冷了。
印度人的施工速度特別慢,或許跟印度人的性格有關。柏油路少,路況不好,高速公路還不如國內的國道。印度的大街上主要是日韓車,現代、鈴木比較多,他們國產的TATA市場佔有率也很高。電力系統及其不穩定,就是在新德里隔三差五的也會出現短時停電的現象。關於建築或者是居民的居住場所,那種茬子房比較多,就是當初設計的是兩間,建著建著可能發現資金不足,乾脆就弄一間半,那個半間就茬那裡了,還有就是房屋的磚縫沒有處理,磚外沒有牆皮,跟國內七八十年代農村差不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