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好這篇文章我認真的查閱了歷史資料,仔細的翻看了東周列國的史料。

咱先說說這個智姓的由來,智姓起源於東周時期的晉國,曾經是晉國六卿之一,春秋之初,晉國的相國旬息的孫子荀首的食采邑在智邑所以就把智作為姓氏,而其祖先的荀姓又是起源於周王室的姬姓,所以智姓也是起源於姬姓。

晉國的晉文公重耳建立了三軍將佐制度,依次分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的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的國家大事,晉國的六卿是世襲的,輪流執政,掌管著晉國的軍政大事。隨著時日的增長六卿間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多,實力上也越來越懸殊,實力強的勢力也就越來越大,甚至超過了晉國王室。

公元前475年,智瑤登上了執政的寶座,因此他的家族的勢力則更加強大,這個智瑤有五個長處,一是美髮高大,二是精於騎射,三是才藝雙全,四是能寫善辯,五是堅毅果感,但還有個短板就是很不仁厚,生性狂妄又很貪婪,剛愎自用,先是無緣無故的向韓魏兩家要土地,韓魏兩家懼怕他的勢力,也就給了他,又向趙家要地,趙家不給就惹怒了智瑤,於是就聯和韓魏趙家,趙襄子跑到了羣眾基礎較好的晉陽,智.韓.魏三家圍住了晉陽,後來韓魏兩家反水,聯合趙家一起打敗了智瑤,滅了智家,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家滅智伯的故事,再後來這三家又把晉國給分了。這個故事也是警示了人們有才無德是場鋪天蓋地的災難,一個人的品德有缺陷最是致命的,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覺得只要靠著自身強大來欺負弱小,可一旦時機成熟,弱小的聯合起來,事情反轉的幾率就是百分百的勝出。


智伯最大的問題是自身的性格。智果對其的評價為「貪而不仁,且好凌人」。而智伯在勢力日益強大的同時,對晉國各大家族都或多或少的進行了羞辱和戲弄。大戰前期,更是對三卿進行了一次敲詐勒索。綜上,其在晉國貴族中,人緣不是很好,勢弱的小貴族在平時會歸順他,但在關鍵時刻,必會反他。

魏桓子倒戈的理由還簡單,那就是自保。大戰之前,已被智伯敲詐了土地;進攻趙氏,又被智伯強拉來做 炮灰,心裡肯定會有所不平。在大戰關鍵時刻,智伯的水淹晉陽,在魏桓子眼中,更是水淹平陽,水淹安邑的前奏。。所以,在趙氏的拉攏下,趙魏韓組成聯軍,率先消滅智氏。


一、韓、趙、魏三家分智

《史記·晉世家》記載:「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智氏率領韓氏、趙氏、魏氏滅掉了範氏、中行氏,分其地,六卿變四卿。

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的做法令晉出公氣憤不已,於是「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令晉出公沒想到的是四卿可不是善茬,「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

此時四卿之中智氏最強,按照這個邏輯,四卿再相互攻伐,最終有可能會僅剩一家獨大,最終佔有晉國。據記載,「忌善知伯,蚤死,故知伯欲盡並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強。」

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卿分範氏、中行氏領地之後。智氏一家獨大,智氏以自己實力強大向韓氏、魏氏、趙氏索取土地,僅有趙氏不給。

智氏率領韓氏、魏氏討伐趙氏,並將趙氏困在晉陽,且「圍而灌之」。智、韓、魏聯合伐趙期間,三家家主在視察前線時,智伯說了一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

智伯驕狂之言,發自肺腑,令在場的魏桓子、韓康子頓時有「兔死狐悲」之感,因為「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其中安邑是魏都,平陽是韓都。

後來,在趙使張孟談的勸說下,韓、趙、魏三家一拍即合,目標一致對付智氏,智氏滅亡,三家分智氏領土。

其實,智氏以其最強於晉國四家,有一統晉國的目標是對的。後來,魏國國富民強之後,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也有一統三晉的打算,且一直努力為之。

二、智瑤敗家早有預言

當初,智瑤的父親智宣子選擇家主繼承人的時候,還發生過一段故事。智宣子首先拋出打算「以智瑤為後」。智宣子剛說完,智果果斷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如宵也」,即家主的繼承人,還是智宵合適。

為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智果總結智瑤有五個優點,一個缺點,即:

其一,鬍鬚長得很漂亮,旺盛,遠遠超過其他人的;其二,有過人的騎射、駕御能力,馬上功夫了得,是一個壯士;其三,多才多能,技能超羣,且樣樣精通,十分難得;其四,能言善辯,並且思維敏捷;其五,性格堅韌,敢作敢為。

缺點是生性貪婪、殘暴,且毫無仁德之心。

智果認為,智瑤即使有這麼多凌駕於別人之上的優點,但是他的不仁會令人對其望而卻步。

最後智果用了一句話做結論:「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

雖然智果的分析入骨三分,條理清晰,觀點正確,但是智宣子對智果的話不以為然。其實在智宣子心裡家主的繼承人早已經屬意智瑤。最終智瑤做了智氏的家主。

智果得知智宣子將要立智瑤為後,智果暗中求見太史求改氏譜,成為輔氏,才最終令他這一脈在之後的四卿兼併戰爭中得以倖免。《資治通鑒》記載: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智伯被立為繼承人,先向韓、魏要地,接著向趙要地,趙不給,聯合韓、魏水攻趙的晉陽,脣亡齒寒,趙派使臣聯合韓、魏滅了智伯,形成了魏、趙、韓三國分晉。司馬光曰:智伯死於有才無德。

考察人才,要德才兼備,先有德行再看才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