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一種名貴的動物類中藥,乃是放大版壁虎,為壁虎科壁虎屬動物蛤蚧除去內髒的全體,為壁虎科最大的一種,體長可以達到30釐米。它的採收加工很有特別,在這個逸仙藥師為大家介紹一下:在年5~9月進行蛤蚧捕捉,挖去眼球,除內臟,用竹片撐開胸腹壁,然後用2條扁竹條將四肢平行撐起,文火烘乾,並將大小相近的2隻合成一對,用線紮好。

蛤蚧性味鹹平,具有補肺益腎,止咳定喘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肺腎兩虛氣喘咳嗽,咯血,腎虛,陽痿,遺精,小便頻數,消渴等。常用量為3~6克。

【藥理作用】

1、提高機體應激作用;

2、平喘作用;

3、增強免疫作用;

4、抗炎作用;

5、性激素樣作用;

6、延緩衰老作用;

7、抗腫瘤作用;

【臨牀應用】

1、治產後氣喘:人蔘5克,熟地15克,麥冬10克,肉桂3克,紫蘇子5克,蛤蚧1對,法半夏5克,水煎服;

2、治療早泄、陽痿:蛤蚧1對,熟地黃、淫羊藿、當歸、白芍藥各150克。共研細末,過90目篩,製成散劑備用。每日服用2次,每次6克,空腹時用。

3、治療哮喘:蛤蚧1對,人蔘5克,三七10克,熬湯服用;

4、治療支氣管哮喘:蛤蚧1對,黨參30克,生薑2片,大棗5個,米100克熬粥服用;

5、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蛤蚧1對,苦杏仁10克,黨參1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川貝母10克,桑白皮10克,知母10克水煎服。

【真偽鑒別】

正品蛤蚧頭部呈三角形,眼瞼不能活動;而偽品的頭部呈長橢圓形、近圓形,眼瞼可活動。正品蛤蚧背部鱗片呈類圓形,其中散有較大的疣鱗,腹部鱗片呈較大的橢圓形,呈鑲嵌狀排列;而偽品背部有微小的粒鱗,腹部鱗片呈較小的類圓形,呈復瓦狀排列。蛤蚧爪寬扁呈短鉤狀,底下有吸盤;而偽品吸盤為兩列,有些無爪且末端圓鈍。

【使用注意】

蛤蚧的有效成分主要在其尾部,因而挑選時可適當選擇尾部較長且大的蛤蚧。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汪錦飄提供)

歡迎關注「逸仙藥師」,內有關於各種疾病合理用藥的文章!

蛤蚧為脊索動物門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髒的乾燥體。

主要產於廣西龍津,大新等縣。雲南,廣東等省也產。廣西,江蘇等省區有人工飼養。

全年均可以捕捉,五到九月為主要捕捉季節。捕捉後剖開腹部,取出內臟。用布抹凈血液,在用竹片撐開,使身體扁平,四肢順直,用微火烘乾,將大小相近的兩隻合成一對,紮好。以體大,肥壯,尾全,不部破碎者為佳。

蛤蚧全身呈扁平狀,頭頸部及軀幹部嘗9~18cm。頭勁部約佔1/3,腹背部寬6~11cm尾長6~14cm。頭稍扁,略微呈三角形,兩眼多凹陷,無眼瞼。吻鱗不切鼻孔,口內角質細齒,密生顎的邊緣。腹背橢圓形,腹薄。背部灰黑色和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綠色斑點。進口蛤蚧,多為磚紅色斑點。脊椎骨及側肋骨凸起。四足均有五趾,除第一個趾外,均有爪。腳趾底面有吸盤。尾巴細長而結實,扁圓形。有不明顯的銀灰色環帶6~7條。全身有光澤的細鱗。質地堅韌,氣腥,味微鹹。

蛤蚧的功效為益腎補肺,定喘止咳,助陽益精。用於治療肺氣不足的氣虛咳喘。遺精,陽痿。

蛤蚧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可以治療肺部的慢性疾病。尤其對於老年虛寒性的,慢性哮喘,支氣管炎,肺氣腫。

蛤蚧可治療陽痿。有補腎益精的作用。主要是針對於精血虧虛,腎陽不足所致的陽痿。尤其是它的尾部,有激素作用,可以促進性慾。

蛤蚧對低溫高文缺氧等應激刺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以提高自由基代謝酶的活性。

蛤蚧一般多用於研末沖服,或入丸散劑。也可以泡酒服用。

蛤蚧鹹,平,偏溫。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外感風濕寒咳嗽及陽火旺盛者要禁用。陰虛所致的風邪咳嗽也要禁用。

我是左岸繁花似錦,一名中藥藥劑師,請關注我。動動手指,幫忙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蛤蚧為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髒的乾燥品。別名蛤蟹,仙蟾,大壁虎,對蛤蚧等。主產於廣西、廣東、進口蛤蚧主產于越南。蛤蚧晚間鳴叫,雄聲似「蛤」,雌聲似「蚧」,故而得名。蛤蚧成雙成對,永不分離,若一隻被擒,另一隻會立即撲上去,緊緊抓住不放,所以捕捉經常擒一獲二。即使有一隻沒被捉,令一隻也會悲傷萬分,絕食殉情。蛤蚧生長緩慢,從出世到性成熟要四年到五年的時間。其動作敏捷,晝伏夜出,以鮮活小動物為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磷脂、氨基酸、脂肪酸及微量元素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強免疫功能、平喘、延緩衰老、降血糖、抗炎,抗應激、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抗腫瘤、抗氧化、抗缺氧、抗疲勞、性激素樣活性等作用。

蛤蚧是中醫臨牀比較常用的名貴藥材。《本草經疏》中記載:蛤蚧屬陰,能補水之上源,則肺腎借得所養,而勞熱咳嗽自除。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疏膀胱;肺氣清,故淋瀝水道自通也。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更為詳細: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咳,療肺癰消渴,助陽道。補肺氣,定喘止咳功同人蔘。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其味鹹、平,歸肺、腎經。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陽益精。用於虛喘氣促,勞嗽咯血,陽痿遺精。

注意外感風寒喘嗽及實熱咳喘者忌服。

蛤蚧以體大、尾粗而長、無蟲蛀者為佳。用木箱嚴密封裝,常用花椒拌存。置於陰涼乾燥處,防蛀。

下面分享幾個療疾驗方。

1、慢性支氣管炎,肺腎虛喘

取蛤蚧3克、人蔘3克,貝母、杏仁、紫蘇子、款冬花各10克,用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2、腎虛陽痿

取蛤蚧5克,益智、巴戟天、菟絲子各10克,熟地黃,制何首烏各12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蛤蚧是一種名貴而味美的動物葯,有「仙蟾」之稱。中醫將其列為補虛葯中的補陽葯類。

性味歸經:鹹,平,歸肺腎經。

功效:補肺氣,助腎陽,定喘嗽,益精血。

應用:

1用於肺虛咳嗽、腎虛作喘、虛勞喘咳,對腎不納氣之喘,尤為有效,如人蔘蛤蚧散。

2.用於陽痿。古代常把蛤蚧視為「房術要葯」,認為它助陽益精,大有奇功。《顧玠海槎錄》寫道:「蛤蚧,牝牡上下相呼,累日情治乃交,兩相抱負,自墮於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覺,以手分劈,雖死不開,乃用熟稿草細纏,蒸過,煉為房中之葯,甚效。」

用法:

蛤蚧往往是雌雄一起交接時被捕捉,市售藥店都是雌雄一對捆綁在一起,過去用藥就強調一起入藥效果最好,同時蛤蚧的尾巴易斷,但再生能力亦強,且再生尾巴比較粗,常認為尾巴藥力最強。所以北宋蘇頌《圖經本草》說「入葯肆須雌雄兩用最靈」,清代名醫黃官綉說得好:「即非相抱時捕之,功用亦同,但其藥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現代研究已證實,蛤蚧尾的藥效高於體部。

古人用蛤蚧要求去頭足,廣西名中醫王三虎治療頑固性哮喘,重者每天一對,輕者2天一對,既不炮製,也不去頭足,每每出奇制勝(王三虎《經方人生》)。

蛤蚧水煎服,每日3~7g;研末服用每次1~2g,一日三次;浸酒服用1~2對。

先介紹國醫大師朱良春用蛤蚧的經驗方兩則:

1 朱氏甲方參蛤散:方用蛤蚧1對,紅參20克,北沙參20克,紫河車24克,麥冬12克,化橋紅12克,共研細粉,每服3克,日服2~3次,癥狀改善後每日1次。主治頑固虛喘屬腎不納氣者。

2 朱氏補腎丸:方用蛤蚧1對,熟地黃、菟絲子、金櫻子、巴戟天、肉蓯蓉各45克,紫河車30克,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小,每日早晚各服6克。主治腎陽虛衰所致的陽痿,滑精。

現在說說我個人的食療方:

將蛤蚧一對,洗凈,不去頭足,撕成小碎片,用乾淨紗布包裹好,與排骨或筒子骨(半斤至一斤)一起燉湯,燉熟後,去蛤蚧,喫肉喝湯。肉味鮮美,男女老少皆可食用,每週一到兩次。尤其適合久病虛喘,經常感冒咳嗽屬肺腎不足者。小孩食用,燉湯一次用一隻蛤蚧。


寫這個題目的時候,說實在的我的內心是有點害怕的。蛤蚧是壁虎中的一種,而且是最大的。為什麼我會害怕呢?因為壁虎的外表讓我覺得像蛇,而且曾經我用殺蟲劑噴死了好幾條壁虎。沒想到就這樣的動物,居然也是能入葯的。

如上圖所示,蛤蚧屬於動物葯,它是壁虎科動物蛤蚧的乾燥體,一般是除去蛤蚧內臟,拭凈,用竹片撐開,經低溫乾燥而得。它在廣東、廣西等地均有產,進口主要來自越南。

蛤蚧主要含溶血磷脂醯膽鹼、神經鞘磷脂、磷脂醯膽鹼、磷脂醯乙醇胺等磷脂類成分;月桂酸、豆蔻酸、花生酸、亞油酸、硬脂酸、油酸、花生四烯酸、棕櫚酸、棕櫚油酸、亞麻酸等脂肪酸類成分以及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體外研究表明蛤蚧主要具有性激素樣和延緩衰老的藥理作用。

中醫認為,蛤蚧性平味鹹,平而偏溫,入肺、腎經,具有溫養肺腎、益精血、補肺氣、定喘咳等功效,是肺腎兩虛、腎不納氣、久咳虛喘的要葯,可用於治療肺腎兩虛,腎不納氣所致的虛喘氣促、勞嗽咳血以及腎陽不足、精血虧虛所致的陽痿、遺精等症。

在應用上,蛤蚧可與川貝母配伍以增強補肺清熱、化痰止咳的作用,常用於肺虛伴有痰熱的咳喘;與益智仁配伍使用,能增強溫補腎陽、固本培元的作用,適用於腎虛陽痿、遺精、 遺尿等症;與生地黃配伍,適用於肺腎虧虛、久喘失音或痰中帶血等;與枸杞子配伍,增強了助陽益精的作用,適用於腎陽不足、陽痿遺精等;與巴戟天配伍,增強了補腎助陽的作用,用於腎陽不足所致的陽痿。

蛤蚧的用量一般為3-6克,入丸散或者成酒劑,對於風寒或實熱咳喘者,應忌服。

葯事網權威解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蛤蚧,別名叫蚧蛇、蛤蚧蛇。來源為守宮科動物;主產廣西。廣東、雲南、貴州亦產。國外越南、泰國、柬埔寨有產。是一味「補陽葯。」

性味、歸經:鹹,平。歸肺、腎經。

功效:補腎益肺,納氣定喘。

適用:用於肺腎氣虛,氣喘,肺痿,咯血,哮喘。

應用:用於肺腎兩虛、喘咳短氣,及虛勞咳嗽、咯血等。(如〈普濟方〉治氣虛咳嗽、面浮、四肢浮腫,即以之同人蔘研末作餅,合糯米粥服;人蔘蛤蚧散,於前方中增入貝母、知母,則用於虛喘咳嗽、痰中帶血,或面目浮腫)。(此外,蛤蚧尚有補腎助陽之功,適用於腎虛陽痿、尿頻等。可與補骨脂、羊霍葉等配用)。

用量:2一4克。研末服,每次1一1.5克。

注意:用時要去頭(有小毒)、足和鱗片。

附:〈海葯本草〉:「療折傷,……主肺痿上氣、咯血、咳嗽。」〈本草綱目〉:「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嗽,療肺痛,消渴,助陽道。」

蛤蚧:含蛋白質、脂肪等。


蛤蚧屬守宮科動物,頭呈扁平三角形狀,身上有細密鱗片,尾細長,可達十幾釐米。

蛤蚧入肺,腎經,味鹹,性溫。有補肺益腎,定喘助陽的功效。可用於肺虛喘咳,咳血,肺癆,陽痿不舉等。是一種名貴中藥。

蛤蚧入葯,主要是細長的尾部,用時必須去掉頭,足,皮,以全尾為佳,常入丸散用,亦可煎服。

蛤蚧主產於中國廣西等地,常成雙成對,喜夜間活動,因雄的叫聲似「蛤」,雌的叫聲似「蚧」,故稱「蛤蚧」。


蛤蚧是守宮科蛤蚧去內髒的乾燥體,主耍功能在尾巴。性味功用,鹹平,補肺腎,益腎精,納腎氣·用於久病體弱,虛勞喘咳,咯血,小便頻數。尾的納氣平喘力最強,還可治心性喘息,面及四肢浮腫等。一般不入煎劑,搗末入丸散用。過去有轎夫抬轎上泰山,上山後面不改色,氣不喘,坐轎的人覺的奇怪,一訊問,原來他們每人口含一條蛤蚧尾巴。由此可見蛤尾的功用。


蛤蚧原產廣西是對生動物,由公母的呌聲而定名。由於公母不離往往一捕就是一對,如若用於泡酒蛤蚧的尿具有藥用價值,頸部有塊廋肉泡酒時要除去,那塊肉的腥味太大。 主要作用為補腎納氣,臨牀用於腎不納氣所致的哮喘。廣西人還呌它鍋蓋,公的呌一聲"鍋、"母的就回一聲"蓋"。


蛤蚧的功效:

蛤蚧又叫蛤解、蛤蟹、仙蟾、蚧蛇、大壁虎。有益腎補肺;定喘止嗽的功效。主治肺腎兩虛氣喘咳嗽,虛勞咳嗽;咯血;腎虛陽痿;遺精;小便頻數;消渴。蛤蚧為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髒的全體。

功效分類:補益葯。

別名:蛤解、蛤蟹、仙蟾、蚧蛇、大壁虎。

蛤蚧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味鹹;性平。

歸經:肺經;腎經。

功能:益腎補肺;定喘止嗽。

主治:肺腎兩虛氣喘咳嗽,虛勞咳嗽;咯血;腎虛陽痿;遺精;小便頻數;消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