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作為詩詞愛好者,對陳子昂不應該陌生。說起陳子昂,那是初唐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了。我們對陳子昂的認識可能是從那句還珠格格裡面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認識的。

那陳子昂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詩人,如何得到武則天的器重,而又為何中年冤死獄中的呢?

都說蜀人陳子昂,對,陳子昂是四川梓州射洪縣(遂寧射洪)人,四川出詩人啊,李白、三蘇都是四川大山出來的,那時候從四川來長安,可一點不簡單,比現在坐高鐵、乘飛機、自駕遊累多了,都騎不得馬,只能坐船沿著長江三峽出來。三峽兩岸高山陡峭、水流湍急,稍有不慎就會命喪三峽。

小時候,陳子昂出生在當地富貴人家,要知道唐朝這些詩人出身一般都是官宦和富貴人家,平民少之又少。當然陳子昂剛出生特別聰明,但身體比較弱,當時家裡就讓他習武,結果這一習武不要緊,一直練到十七八歲,一本書都沒看過,就是一位樂善好施的武夫。

後面玩劍術的時候,誤把別人打傷了,這纔打算棄武從文。這和唐朝詩人韋應物有的一比。所以說孩子們,一般大人是無法改變自己孩子的,只有他自己改變。就這樣,陳子昂,開始閉門苦讀,遠離之前打打殺殺的朋友,不過幾年便涉獵羣書,學問超過他父親 了。聰明不是蓋的啊,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加上刻苦用功,肯定會有一番成就。

說到底還得家裡有錢,學到差不多的時候,陳子昂家裡就覺得陳子昂可以成大器,便把陳子昂送出了四川大山,歷經三峽大冒險,順著長江出蜀入長安。其實就是現在從西安到四川,穿越秦嶺、四川盆地周圍大山都是很險峻的,別說當時了。

當了長安,陳子昂進入了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國子監是幹嘛的?武德元年(618)唐設國子學,學額300人,學生皆為貴族子弟,教師24人。貞觀元年(627)唐將國子學改稱國子監,同時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監內設祭酒一人,為最高教育行政長官。設丞一人,主簿一人,負責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籍等具體事宜。唐代曾幾易國子監之名,曾改稱司成館、成均監,神龍元年(705) 又復其名。據《舊唐書·高宗本紀》載:「凡六學,皆隸於國子監。」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在國子監學習了一年之後,第二年陳子昂參加考試,結果落榜了,看來是人外有人啊。在一個射洪可能很厲害,但到了大城市,全國人才聚集,可能要重新洗牌咯。落榜後陳子昂便回到老家,再次苦讀,那時候陳子昂才21歲,大把的時間。

在家鄉苦學了兩年之後,陳子昂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這次回爐再造,為以後的文學地位奠定了基礎,看來還是要經歷一些挫折纔行。23歲陳子昂首詩行囊,再次踏上長安的慢慢路途。

可第二次考試還是落榜了。主要還是大地方,沒幾個人認識自己,自己的才華也就無人賞識啊,怎麼辦呢?

第三次科舉前,陳子昂做了一個決定,他花費千緡(相當於現在百萬)買了一把胡琴,並遍請京城豪貴,次日來喝酒喫飯,順便聽自已彈琴。次日,賓客滿坐,酒過三巡後,陳子昂捧琴感嘆:「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砸了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了他的詩,驚嘆曰:「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 從此,陳子昂在東都洛陽斐然矚目。

終於25歲的時候,陳子昂進士及第(看來,適當炒作是需要的)。

按理說進士及第,就相當於端起了鐵飯碗,可陳子昂直言敢諫,寫的文章直貶時政,損害了朝廷那幫老油條的既得利益,所以別人肯定不會讓他順利當官,也就一直不得重用。就像我們年輕人,剛走入社會,一點不圓滑,麻麻賴賴。

就這樣,同一年,唐高宗病逝於洛陽,武則天上臺執掌朝政,議遷梓宮歸葬乾陵。陳子昂聞後,上書《諫靈駕入京書》,痛說此舉乃「計非上策,智者失圖」,順便給高宗當了一回堪輿先生「且景山崇麗,秀冠羣峯,北對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帝王圖跡,縱橫左右;園陵之美,復何加焉」,武則天一看,此文詞藻華麗,文采出眾,關鍵是說到自己心坎裏去了,大悅,給了陳子昂一頂麟臺正字的烏沙帽,旋遷右拾遺。所有陳子昂也稱「陳拾遺」。

可是,陳子昂生性耿直,什麼話都敢說,得罪了不少朝中權貴。雖然武則天仍召見過陳子昂幾次,以治國之道問他,陳子昂也侃侃而談,從容應對,但武則天「顧奏聞輒罷」,因此,陳子昂的仕途原地踏步,毫無起色。當官不僅僅是拼學問,還得揣摩領導心思啊。

終於,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年,陳子昂學會了一些官場道理,懂得了如何去揣摩領導心思。這不,在690年,武則天登基,改唐為「周」時,一向耿直的陳子昂為求重用,向武則天進獻《大周受命頌》,以「金天鳳凰」、「天命神鳳」來喻武則天,目的就是討武則天歡心,希望得到提拔。可惜武則天向來以彌勒佛轉世自居,馬屁拍到了馬腿上,不過,武則天還是給了陳子昂一個右衛胄曹參軍的職務。陳子昂得以隨軍出征。

後來,經過幾番努力,陳子昂終於升任右拾遺的職位,其實就是諫官,可以與皇帝近距離接觸。本是好事,可惜事情的發展總是事於願違,雖然上書的奏摺裏全是一片愛國愛民心,滿腔憂國憂民情,一身為國為民的本事,怎麼看怎麼有,但或許是政見不同,亦或許是對於時事的認識總是顯得太過於理想化,陳子昂的建議仍然不被朝廷採納,最後還因「逆黨」株連而下獄。

雖然,經過自己申訴,女皇武則天批准,陳子昂又官復原職了,但他的世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時常感嘆「世道不相容」。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徵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攸宜嫌他幹擾軍務,頂撞上司,不但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他一腔忠誠報國之心冷落到了極點。他帶著一身失落,走上了幽州臺,吟唱了千古名詩《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然後,陳子昂以父親年邁多病為由上表辭官,離開了仕途,退隱家鄉四川省射洪縣。

可是這還遠遠沒有結束。回到家中不就,他父親便去世了,本身就在喪父之痛中,這時候當地縣令段簡盯上這塊肥肉了。也可能是當朝權貴不想讓他在回朝,便授意當地縣令段簡。就羅織罪名,把陳子昂打入監獄,還敲詐了別人二十萬。敲詐了別人錢財不說,還用刑,一頓板子過後,陳子昂身心憔悴,喪父之痛、報國無門之愁,髮膚之傷,一起折磨著這位本來身子骨弱的陳子昂。

當時他在獄中卜了一掛。卦成後仰天而號「天命不佑,吾殆死矣」,就這樣被稱為「海內文宗」的陳子昂冤死獄中,初唐文豪隕落了。僅僅四十二歲。

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後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

比如:

杜甫:「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白居易《初授拾遺》:「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韓愈《薦士》:「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的確,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子昂之死,始作俑者是射洪縣令段簡,但罪魁禍首是不是段簡,這個問題需要分析來看。

聖曆元年秋天,陳子昂辭官歸鄉奉養老父。他回家的時候,武則天還是很不捨的。但是陳子昂奉養老父的理由沒辦法拒絕,所以武則天讓陳子昂帶薪帶職歸鄉,意思是保留著他的俸祿,保留著他的官位。

回鄉之後,陳子昂就在射洪西山蓋了幾間草房子,種樹採藥來生活。這不是他窮,而是情趣所在。陳子昂既拿著朝廷的俸祿,而且他家也很有錢。他年輕的時候在長安,為了暴得大名,曾經花費千緡錢買琴,這纔有了「伯玉毀琴」的典故。一緡是一千文,千緡便是一百萬文,不算小數目。而且,他的父親陳元敬年輕時「年二十,以豪俠聞。屬鄉人阻飢,一朝散萬鍾之粟而不求報。(盧藏用《陳氏別傳》)」,可見他家庭富裕是祖輩相傳的,因此陳子昂結草蘆務稼穡都是消遣,他根本不用為生計發愁。

此時,陳子昂甚至還想修一本史書,他覺得當時國家的史書太過繁雜,不繫統。前有司馬遷修了黃帝到漢武帝時代的史書《史記》,他就想修一本從漢代到唐代的史書,接上《史記》,稱《後史記》。

沒過多久,他的父親陳元敬去世了。陳子昂是一個至孝之人,父親的去世對他的打擊非常大,陳子昂痛哭不已,身心憔悴消瘦,甚至連氣都喘不勻了。就在這個時候,射洪縣令段簡垂涎於陳家的財富,便以「附會文法」的罪名把陳子昂關進了監獄,傳言陳子昂為了脫牢獄之災,獻錢20萬緡,結果段簡依然不滿足,陳子昂憂懼之下,就死在了獄中。

一、是不是段簡害死的?

不太像。按照歷史學家岑仲勉的說法,有三點疑問:

一,瞭解陳子昂生平就可以知道,武則天這樣的人物,周興、來俊臣這樣的酷吏,陳子昂都沒怕過,會怕你一個小小的縣令段簡嗎?

二,陳子昂剛被任命為右拾遺的時候,曾經被誣陷下獄一年多,那可是京城的監獄,比起這小小的射洪縣監牢可厲害多了。陳子昂自然也不會因為坐牢而憂懼。

三,陳子昂雖然辭官歸鄉,可是他依然是奉著召命帶薪帶職歸鄉的,右拾遺雖然算不上朝政重臣,也自然比你這小小的射洪縣令厲害的多,怎麼會一聽說索要賄賂就趕緊送錢呢?

二、是不是武三思指使段簡害死的?

既然小小的射洪縣令段簡不敢加害陳拾遺,那麼武三思指使段簡害死陳子昂貌似就說得通了。到底是不是呢?歷史學家王運熙認為是這樣的。

王運熙在《陳子昂和他的作品》中引用唐朝人沉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喬(知之)死於讒,陳(子昂)死於枉,皆出武三思嫉怒一時之言,致力克害。一則奪其妓妾以加憾,一則疑其擯排以為累,陰令桑梓之宰拉辱之。」

喬知之是陳子昂的親密好友,倆人曾一同隨唐軍出征平叛金微州都督府的僕固、同羅部。喬知之的一位美艷姬妾被武承嗣看上,於是武承嗣便把姬妾搶走,並進讒言陷害喬知之,最後置喬於死地。

像陳子昂這樣的持身正直而堅決反對淫刑的人物,恐怕是早被武三思視作眼中釘。武承嗣、武三思兄弟殺害喬知之和陳子昂,都假手於酷吏,這是他倆害人的一貫伎倆。再加上,沉亞之還曾經當過跟陳子昂一樣的官職——祕書省(麟臺便是祕書省)正字,所以應該比較可信。

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陳子昂反對淫刑上書《諫用刑書》和《答制問事八條》時是29歲,距離此時已經13年了。而且陳子昂曾經在34歲那年被誣陷為逆黨在京城監獄待了一年多,武三思想害他這是個絕好的機會,何必在8年之後再假手一個縣令呢?這樣一看,似乎也有道理。

不過,武三思害死陳子昂的說法,在唐朝時都已經被廣泛接受了。杜甫的詩作《送梓州李使君之任》有這樣幾句:「遇害陳公殞,於今蜀道憐。君行射洪縣,為我一潸然。」連詩聖都認為陳公是被陷害的。

三、陳子昂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其實作者的題目說的不完全對,陳子昂的確得到了武則天的青睞,但卻不是重用。我覺得陳子昂是被武則天重而不用。

從24歲進士及第被授予麟臺正字開始,陳子昂就不停地在給武則天上書。陳子昂嚮往的是貞觀盛世,特別認同貞觀之治中安民之策,他的理想就是輔佐武則天成為一個唐太宗那樣的君主。

從《諫靈駕入京書》開始,陳子昂就開始了他上書言事表達治國理民主張的歷程。可是,越往後他越發現,武則天距離他理想中的君主逐漸遠去,自己嘔心瀝血的政治主張不被採用,身邊的好友被奸臣陷害致死,兩番隨軍出征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悲慘和軍中的種種弊端,這讓陳子昂非常的不滿,也非常憂憤。他的名作《登幽州臺歌》就是憤懣情緒集聚到一定程度的大爆發。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說過,陳子昂的政治才能堪與馬周、姚崇相比。隨著政治主張越來越得不到採用,他的憂憤也與日俱增而無法排解。因此,辭官歸鄉的理由與其說是冠冕堂皇的「奉養老父」,倒不如說對朝政徹底失望。雖然武則天對他還是愛惜的,可惜的是並不愛惜他的政治才能。

這時候,正逢父親去世,懷纔不遇的憂憤再加上父喪的痛苦,讓陳子昂痛不欲生。禍不單行,偏偏這個時候段簡又生出幺蛾子,陳子昂一代英傑淪落於宵小之手,內心裡覺得自己遭受到了極大的侮辱,這三個原因綜合在一起,最終讓陳子昂撒手人寰。

我覺得,比起不被重用,重而不用更讓陳子昂憂憤難平。正是因為陳子昂品嘗過被重視、被拔擢、被寄予厚望的滋味,所以弊病叢生的朝政軍情、條陳上書不被採納的巨大落差才將他折磨得憂憤難耐,正是這股無法排遣的憂憤,在陳子昂最脆弱的時候奪去了他的生命。

(看好多回答都在羅列陳子昂的生平,覺得有點答非所問了。如果提問者真想了解陳子昂的生平,把自己曾經的寫的《比起不被重用,重而不用更讓他憂憤不平》推薦一下。點擊我曾經發表的文章就可以看到,要是真懶,就給你鏈接:https://www.toutiao.com/i6678649920682983944/)


初識陳子昂,就是那句氣勢磅礴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陳子昂,字伯玉,四川射洪縣人,名門之後,唐代詩人,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他的父親陳元敬是蜀中大隱之一,家裡非常有錢,經常「散粟萬斛以濟民」,耳聞目染之下,陳子昂從小就培養出了輕財好施,慷慨俠義的個性。

陳子昂到京城前的人生堪稱彪悍,他自幼體弱多病,陳元敬讓人教陳子昂劍術,這一學,就學到了陳子昂十七、八歲,「年十七、八,尚不知書」,有一次,陳子昂在鄉裏用劍傷了人,估計傷得還很重,結果他憣然醒悟,「始棄武從文」。

要說起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陳子昂聰穎,還是個讀書的天才,從「尚不知書」到「經史百家,罔不該覽。尤善屬文」的轉變,只花費了數年「謝絕門客,專精墳典」的日子。

自認為已經懷經緯之才的陳子昂要進京趕考了,出蜀經楚入東都洛陽的路上,他吟唱著「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可誰知連考兩次,落第兩次。陳子昂也終於認識到了,東都洛陽不比自己家鄉,自己再有才,也得有人識。

第三次科舉前,陳子昂做了一個決定,他花費千緡(相當於現在百萬)買了一把胡琴,並遍請京城豪貴,次日來喝酒喫飯,順便聽自已彈琴。次日,賓客滿坐,酒過三巡後,陳子昂捧琴感嘆:「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砸了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了他的詩,驚嘆曰:「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 從此,陳子昂在東都洛陽斐然矚目。

文明元年(684),陳子昂終於中了進士。恰逢高宗駕崩,朝庭動議遷棺回長安,陳子昂一看,這不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之策嗎,遂上書一篇《諫靈駕入京書》,痛說此舉乃「計非上策,智者失圖」,順便給高宗當了一回堪輿先生「且景山崇麗,秀冠羣峯,北對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帝王圖跡,縱橫左右;園陵之美,復何加焉」,武則天一看,此文詞藻華麗,文采出眾,關鍵是說到自己心坎裏去了,大悅,給了陳子昂一頂麟臺正字的烏沙帽。

但是,陳子昂陳子昂生性耿直,關懷天下,直言敢諫,也因此得罪了朝中權貴。雖然武則天仍召見過陳子昂幾次,以治國之道問他,陳子昂也侃侃而談,從容應對,但武則天「顧奏聞輒罷」,因此,陳子昂的仕途原地踏步,毫無起色。

經過多年的官場磨礪,陳子昂也慢慢明白了,要想升,須得領導賞識的道理,在690年,武則天登基,改唐為「周」時,一向耿直的陳子昂為求重用,向武則天進獻《大周受命頌》,以「金天鳳凰」、「天命神鳳」來喻武則天,目的就是討武則天歡心,希望得到提拔。可惜武則天向來以彌勒佛轉世自居,馬屁拍到了馬腿上,不過,武則天還是給了陳子昂一個右衛胄曹參軍的職務。

後來,陳子昂終於升任右拾遺的職位,相當於諫官,與皇帝的距離也拉近了,本是好事,可惜事情的發展總是事於願違,雖然上書的奏摺裏全是一片愛國愛民心,滿腔憂國憂民情,一身為國為民的本事,怎麼看怎麼有,但或許是政見不同,亦或許是對於時事的認識總是顯得太過於理想化,陳子昂的建議仍然不被朝廷採納,最後還因「逆黨」株連而下獄。

雖然,經過自己申訴,女皇武則天批准,陳子昂又官復原職了,但他的世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時常感嘆「世道不相容」。特別是696年,武攸宜率軍徵討契丹,陳子昂任隨軍參謀,因屢次向武攸宜進言獻計,武攸宜嫌他幹擾軍務,頂撞上司,將他降職為代理軍曹後,他一腔忠誠報國之心冷落到了極點。他帶著一身失落,走上了幽州臺,吟唱了千古名詩《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然後,陳子昂以父親年邁多病為由上表辭官,離開了仕途,退隱家鄉四川省射洪縣。

但是,陳子昂的悲慘世界還沒結束,他回家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餘悲未已,又被縣令段簡盯上了(據說段簡是受武三思指使),將陳子昂關入大獄,連敲帶詐,勒索了他二十萬,還意猶未盡,一頓板子招呼,父親離世的悲痛,加上已經崩塌的世界觀,以及肉體的折磨,陳子昂心力交瘁,在獄中為自己卜了一卦,卦成後,仰而號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曾被評為「海內文宗」的陳子昂冤死獄中,一代文豪就此隕落,年僅四十二歲。

杜甫、白居易、韓愈等對陳子昂在文學方面的才氣高度認可,後世普遍認為,陳子昂的作品一掃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為盛唐眾詩人進一步完成唐詩革新的歷史任務奠定了基礎。可嘆的是,和李白一樣,陳子昂的才氣僅限於文學。


謝邀。陳子昂他少年聰穎但任俠仗義,十七八歲因擊劍傷人才棄武學文。他立下遠大志向,謝絕舊日朋友,潛心鑽研經史,學識很快就超過他的父親。雖然身懷經緯之才,陳子昂卻文明元年第三次應試才進士及第。

在此期間他在故里金華山研讀,「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為他後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陳子昂生性耿直,關懷天下,直言敢諫,不斷遭到當權者的排斥和打擊。他的《感遇詩》三十八首,有的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鮮明有力地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

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的深沉的苦悶,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出來。但是,他這種苦悶,在不同的時間境遇之下,又轉為憤激慷慨之音

神功元年(697年),他隨建安王武攸宜討伐契丹,屢獻奇計不被採納反被貶為軍曹,報國宏願成了泡影。詩人遍覽燕國的舊都城,賦詩《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追慕古賢豐功偉績,感慨壯志未酬。

三十八歲時陳子昂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歲。


陳子昂是射洪縣人,唐代詩人,是唐詩革新、古文運動的先驅者,有「唐詩始祖」之稱。

出生於富有家庭,早年喜愛跑馬打獵、遊山玩水,「年十八未知書」。後來在學校看到學子刻苦學習,隨至金華山鄉校,發奮讀書。

學業有成後前往長安,但未得到名家賞識,一日遇到賣胡琴者,索價百萬,買下後邀請眾人到家賞玩,當眾摔琴,對大家說他只是一介書生,不懂琴藝,只會寫文章,於是請大家欣賞他的文章,於是名震京師。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陳子昂24歲進士及第,高宗駕崩與洛陽,上書闕下將高宗靈駕西歸乾陵,武則天很欣賞他的文才,拜為麟臺正字,之後官至右拾遺。

通天元年(696年),武攸宜北伐契丹,陳子昂為記室,主撰軍中一切文件,後辭官回家,縣令段簡以其家中富豪,誣陷入獄,憂憤而死,年方四十二。(盧藏用《陳氏別傳》記載)

也有人說陳子昂得罪了武三思,武三思命段簡將其殺害。(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

南宋葉適也對段簡因富貴殺陳子昂表示懷疑:子昂名重朝廷,簡何人?

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也說道:嘗怪陳射洪以拾遺歸裏,何至為縣令所殺,後讀沈亞之《上鄭使君書》,始悟有大力人主使在,故至此。

岑仲勉曾在《陳子昂極其文集之事蹟》一文中也提出懷疑:以武后、周、來之淫威,子昂未之懼,何獨畏夫縣令段簡?

所以可以猜測確實是得罪了武家的人,極有可能是被武家借刀殺人,罪魁禍首並非是段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