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可以抗衡司馬懿,甚至可以打敗司馬懿。司馬懿在京城只有三千死士,優勢在於掌握了輿論與太后,而曹爽掌握皇帝,在曹爽移駕許都以後,司馬懿的輿論優勢隨著時間的過去越來越弱,而曹爽的優勢會越來越強。

在軍事實力方面,司馬懿在荊州軍區和關中軍區都曾任長官,有一定的人脈,以及掌控 力,而淮南軍區絕對是曹魏的鐵杆支持者,淮南三叛即可看出,北方軍區也是支持曹家。

如果曹爽移到許昌,進入持久戰,北方與淮南一定支持曹魏,而關中軍團內也有夏侯玄,夏侯 霸等曹魏勛貴,即便會支持司馬懿,也會因為內亂而損兵折將。荊州軍團與司馬懿的淵源沒有那麼深,最多可以保持中立。

曹魏的主要敵人是孫權,荊州軍團和淮南軍團最為強大,接下來是關中軍團,最後纔是北方軍團。

以一個內耗的關中軍團對抗淮南軍團和北方軍團,縱然司馬懿天縱之才,要想翻盤也是難上加難,所以曹爽的贏面還是很大的。


司馬懿不會有勝算。因為,戰爭是綜合實力的較量,哪怕是搞政變。司馬懿和諸葛亮較量了那麼久,敗多勝少,但是蜀漢依舊無法突破祁山防線,關鍵就是蜀漢的國力無法支撐持久戰。所以說,縱然司馬懿控制了宮城和洛陽城,綜合實力依舊無法跟曹魏相比。司馬懿最後能贏,不是打贏的,而是曹爽兄弟實在是太爛,爛到司馬懿認準了他們只貪圖富貴,而毫無遠見,所以只要承諾讓他們能保存富貴,他們必定主動放下武器。所以,曹魏輸,不是輸在實際上,而是輸在所託非人。


高平陵之變中,如果曹爽選擇反抗,能否抗衡司馬懿?

首先,高平陵之變是指公元249年,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出洛陽,到高平陵祭拜魏明帝,長期裝病的司馬懿趁機起兵,發動政變,控制洛陽並脅迫太后下旨廢除曹爽兵權並治罪。對於司馬懿的奪權,曹爽選擇了投降,自此司馬懿大權獨攬,曹魏政權實際落入司馬氏之手,史稱高平陵之變。

高平陵之變並不是司馬懿心血來潮而突然發動的,也不是司馬懿一個人掀翻了魏國朝廷。實際上,這是司馬懿長期隱忍和蓄謀已久的,高平陵之變只是一個契機而已。司馬懿名義上只是要推翻曹爽一黨,這一理由得到了當時大部分朝廷文武的支持。只不過最後司馬懿竊取了政變的成果,成功替代了曹爽而已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司馬懿的成功有其必然性:

首先,司馬懿出身河內氏族,從曹操時代就入朝為官,歷經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司馬懿從曹丕時代開始得到重用,曹睿當政時更是託孤大臣,在諸葛亮不斷進攻魏國時,司馬懿力抗蜀國大軍,在軍隊逐步樹立了威望,掌握了曹魏軍權,培養了一批軍中親信。反觀曹爽此人,志大才疏,在軍功和對軍隊的掌控方面根本無法與司馬懿抗衡

其次,司馬懿發動政變師出有名,他拿著皇太后詔書,歷陳曹爽罪狀,以「清君側」的名義來對抗曹爽,做到了師出有名、名正言順。曹爽雖然手上有魏帝曹芳,但有一點不可忽視,那就是曹芳和曹爽之間的並不是一條戰線的,他們之間有巨大的矛盾。當時,曹芳已經大婚,按正常國家體制來說,已經可以親政了,曹爽專權跋扈,不還政於魏帝,導致曹芳會配合曹爽對付司馬懿。

第三,假設曹爽不投降而是退到許昌,再邀請援軍,最大指望就是在揚州的王凌。問題在於, 當時的士族其實是一個大的利益集團,王凌是幷州人, 和司馬懿關係非常好,這種情況下,憑什麼指望王凌會支持曹爽?況且在這之前,曹爽和王凌關係也不好,還特地派文欽和諸葛誕去牽制王凌。因此,如果王凌按兵不動,那牽制他的文欽諸葛誕也動不了。雖然後來司馬懿和王凌產生矛盾,但是這個矛盾士族集團的內部矛盾,這只是後話。

第四, 曹爽之所以投降,不是因為他不想反抗,也不是因為相信司馬懿許諾的榮華富貴,而是曹爽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只能相信司馬懿,至少還有一點當「富家翁」的可能。

總的來說,曹爽一黨出城的時候,就註定他失去了對抗司馬懿的機會,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


不能,只是曹操在世時的威懾讓他低調做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