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太平洋戰場,盟已經牢牢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往日不可一世的日本軍隊在盟軍步步緊逼下逐步丟失太平洋上的各個戰略要地。1944年的2月,美軍已經佔領了馬紹爾羣島,全面著手建立航空基地,勢不可當地壓向日本佔據的一個小島——硫磺島。隔著滔天的海浪,兩軍對峙,氣氛凝重。那麼一個不起眼的島嶼,怎麼最後演變成一場慘烈的戰役?這還要從美日雙方戰略博弈上去展開。

一、小島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美日爭奪的焦點。

硫磺島,是小笠原諸島西南部的島羣,北距東京600餘千米,南距塞班島500餘千米,東南則各離馬裏亞納羣島200餘千米。全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上寬下窄,因為島的南部有一座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的死火山而得名。雖然全島面積僅僅為了31.2平方千米,人煙稀少,但是由於正處在東京與塞班島之間,猶如一隻肥碩的火腿吸引著美軍的注意。

為了進一步鞏固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並更有效地把日本本土納入打擊範圍,美軍把它作為一個必須爭奪的戰略支撐點。而對日軍來說,丟失它則意味著失去守衛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

二、佔領該島,是下一步全面轟炸日本本土的中轉站。

因為受到航程的限制,美軍的B-29轟炸機無法攜帶足夠炸彈前往轟炸,急需該島作為中轉站。更何況島上日軍對美軍阻礙也非常大,一旦有所動作,守島日軍就可以提前向東京報告,並且派出飛機攔截,甚至可能對美機場進行轟炸。只有突破這道防守,才能一舉沖入日本本土,獲得最終的勝利。

該島像是卡在美軍喉嚨的一塊骨頭,必須除之而後快。只要該島攻克成功,不僅轟炸機的攜彈量可以增加一倍,而且還可以添加戰鬥機全程護航,甚至其他威力稍弱的轟炸機因為航程的縮短,也可以一起加入戰鬥。

三、強大的軍事準備,猶如「大炮轟蚊子」。

1944年4月17日,美參謀部一致通過攻佔硫磺島的計劃,太平洋戰區開始為這個行動進行準備,指揮部由珍珠港轉移到了關島。10月初全盤計劃落定,詳細的攻佔方案出臺,第五兩棲軍為地面作戰部隊主力,包括了海軍陸戰隊第三、第四、第五師共6萬人。

負責統籌這一切的是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上將。這支力量的主帥是史密斯中將。而特納中將則率領著登陸與支援編隊。同時還增派了掩護部隊,米切爾中將手下的第五十八特混編隊將提供密集完善的保衛,500艘登陸戰艦、400艘軍艦、2000架飛機的強大陣容,對付這個小島綽綽有餘,猶如「大炮轟蚊子」。

結語

一場事關整個太平洋戰局的空前慘烈的島嶼爭奪戰就此展開。美軍顯示出了其一舉拿下的氣勢,瘋狂的2萬日軍在這裡苦苦維繫著最後的幻夢。

支持原創//請大家多多關注//小白楊文化傳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