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城堡》。初中的時候讀了一遍,沒懂。高中又讀一遍,似乎懂了。大學第三遍,剛剛懂。

通篇就是圍繞主人公K要進入城堡卻橫豎進不去,看似能進去了卻又來個人橫插一腳搞得無法進去來展開。這是卡夫卡的一個未完作品,但並不影響它的魅力。

文字很繁瑣,初讀會有頭暈目眩的感覺,似乎有把這些冗長多餘的描述全給刪了、把起承轉合清清楚楚拎出來讀的想法。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旦讀過前幾十頁,反而會被卡夫卡這特有的「胸口壓大石式」寫作方式給吸引進去——畢竟你沒法在別的書裏能夠找到一種單單看到作者把文字分了一下段便能長舒一口氣的解放感;抑或是看到主人公因為某些事由解決終於得以推進主線故事而歡呼的暢快感。

此外,這本書裏通篇都是意象。所有人物、所有事件、所有瑣碎的東西,都有背後的意象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其實說是一部文藝作品,其實卡夫卡的作品比那些懸疑破案的小說燒腦得多。

題主如果喜歡這樣特立獨行的作者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試。


弗蘭茨·卡夫卡生於1883年的奧匈帝國,猶太人,20世紀捷克德語小說家。卡夫卡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在他身上始終縈繞著一絲憂鬱的氣質和神祕的色彩。同樣卡夫卡的小說藝術也有著迷一般難解的魅力。

卡夫卡的小說情節荒誕,離奇滑稽的故事情節蘊含著豐富的想像力和極高的幽默才能。卡夫卡的作品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他描繪出暗淡,殘酷荒誕的社會景觀,折射出痛苦,惶恐,焦慮,絕望的情緒。另一方面,從作品的字裡行間又流露出冷嘲,怪誕和滑稽的情緒。總結來說,卡夫卡通過他的筆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異化的人羣,絕望的生存和悖論的人生。

關於卡夫卡思想形成的原因就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時代風貌。卡夫卡生存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又是一個焦慮的時代,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歐洲物質經濟慘遭毀滅,同時又從精神上動搖了傳統理性主義的思想大廈。對理性的懷疑,對傳統道德文化的失望,對大規模戰爭的恐懼,對經濟危機的擔憂和對現實生活中人們異化的擔憂,所有這一切匯合成一股洶湧澎湃的潮流,蕩滌著昔日的一切,動搖著人們所有的信仰,思想和觀念。

歐美社會的現實矛盾使現代西方人動搖了傳統的真善美的觀念,動搖了宗教信仰和對人類的本性產生了懷疑,對人類未來的命運和前途深感焦慮,正是這樣的焦慮感,孤獨感和隔離感,恐懼感成為了社會學家和作家們的主題和源泉。

其次,卡夫卡失衡的童年,相比於那個焦慮的時代,卡夫卡的家庭生活對他產生了更決定性的影響。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一個中產階層的猶太家庭,他是家中的長子,也是唯一的男孩 。他的父親赫爾曼是一個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在卡夫卡的眼裡父親就是一個意志堅定,精明能幹而且自信心十足的人。可以說這是一個強有力的父親。而卡夫卡從小身體柔弱,深受母親溺愛,與母親不同的是父親赫爾曼對子女十分嚴格,常常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給兒女,粗暴地干涉他們的生活,他對卡夫卡的行為總是冷嘲暗諷。

柔弱的卡夫卡並沒有繼承父親的優點,而變成了一個神經過敏,多愁善感的性格,從小他就是個聽話,順從,文靜內向的乖孩子。卡夫卡在父親粗暴脾氣的陰影下他的性格逐漸變得優柔寡斷,自暴自棄,他的個性遭到扼殺,他的自信被徹底摧毀。他在日記中曾這樣描述:就我的經歷而言,學校和家庭起到了一個作用,那就是扼殺我的個性,而且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從沒不能從我的個性中得到一點好處,也就是我從來沒有持久的自信心。面對強有力的父親,他不敢做一點辯解和反抗,他想到的只是逃避和放棄。

父親對卡夫卡的影響就像是一個巨大而又難以驅散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卡夫卡的周圍,卡夫卡對自己完全喪失信心,他渴望獨立,渴望通過婚姻來擺脫父親的束縛,但他又感到處理不好寫作和婚姻的關係而終生未婚。卡夫卡有一句人生格言,那就是「一切障礙,都能將我摧毀」。現在想來像他性格的作家寫出的作品裡充滿著荒誕不經,滑稽可笑,焦慮仿徨而又恐怖絕望的故事情節,從現在看來,一切又都是那樣合理。


對卡夫卡這樣具有特殊影響力的文學巨匠而言,任何人都難以用自己的指標體系來妄加評論,如同司馬遷寫到《孔子世家》時說的一句「高山仰止」。這裡僅說一下自己對卡夫卡的部分作品的認識,權當拋磚引玉。

1、人物簡介。卡夫卡,1883年出生於奧匈帝國的猶太商人家庭,18歲上大學主修文學和法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保險公司當職員,1904年開始文學創作,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創作了很多中、短篇小說及幾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界影響巨大。

到20世紀,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

2、作品簡介。

(1)長篇小說《訴訟》。這本書描述了一種人生:生命的過程就是一個沒完沒了的訴訟,這一程消耗了他畢生的精力,在從這本書看來,一個人從懂事起,就不由自主的介入了無休止,令人絕望的「訴訟」!《訴訟》主要內容提要:一樁冗長的訴訟案,降臨到一個銀行經理K身上,K先生的生活富足,自己也沒什麼不好的問題,所以起初並未注意事態的嚴重性;當意識到自己有可能會被判有罪,他先後走訪律師、畫家、神父幾處求助,經過半年多時間,最終,幾乎是以「莫須有」的罪名, K在一個傍晚被兩個劊子手直接用繩子處死。

(2)長篇小說《城堡》。在小說中,城堡始終矗立遠方,是一座可遠觀而不可近瞧的龐大建築。讀者對它的認知只能通過一些人的描述,這可以理解為「城堡」即當時奧匈政府的官僚機構的象徵。「城堡」裡邊,一邊是人們在表揚這些官員如何兢兢業業,克己奉公;一邊看到的是每個官員的辦公場所都是在牀上,寬大的令人昏昏欲睡的牀就是他們最佳的「辦公場所」!被召來談話的人只能站在走廊上等待著官員們醒來,然後才能接見自己;一不小心城堡的時間到了,而官員們還沒睡夠,他們也就白等了。這種諷刺的畫面,表達著卡夫卡面對所處時代的無奈。

(3)中篇小說《變形記》。本文被稱為卡夫卡的代表作。故事中,主人公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驚慌、憂鬱。然而還依然還擔心著自己的家人,為自己的工作操心。格里高爾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在現實社會中,他甚至比一隻真正的甲蟲更無足輕重。就是這個微不足道的人,他卻勉力支撐著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他拚命地幹活,對父母孝順,對妹妹和藹,在公司認真工作。就算他變成甲蟲之後,他還是依然為父親的債務而操心,還眷戀著家人,就算身體變得越來越差,他還是會為了討父親歡心,自己艱難地爬回臥室。故事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孤獨感和陌生感,人類,這種有語言、有思維的高級動物,卻連彼此之間的溝通都難以實現。這個寓言般的故事,表現出卡夫卡柔軟的內心,對現實的失望。

3、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卡夫卡的作品除了上述三篇外,著名的還有長篇《失蹤者》、中、短篇《忽然散步》、《決定》、《到山裡去旅行》、《單身漢的不幸》、《商人》、《心不在焉的眺望》等,還有部分手稿未公開發表。

4、作品特色。

(1)生活背景。現實生活當中,卡夫卡一直生活在父親權威下,遭遇各種失敗只能歸咎於自身,還幾乎是「杞人憂天」般的擔心家人的生活狀況。卡夫卡後來曾給他的父親寫過一封將近一百頁的信,但他卻始終沒有將信寄出。在這封信裡面,他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創傷:他無比傾慕他那強勢的,幾乎決定一切的,並且每件事都能做出正確決定的父親;個人遭遇失敗婚姻的打擊,卻無法對人訴說,反而對家人的處境擔驚受怕。

(2)時代環境。卡夫卡出生在戰爭陰雲密佈的年代。當時德法戰爭剛宣佈停戰,俾斯麥的「鐵血政策」開展得如火如荼,資本主義危機重重,祖國面臨侵略,卡夫卡個人面對當時的專制政權表現出完全無能為力的絕望……。

(3)個人的思想總是是基於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憂鬱的氣質使卡夫卡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患肺病臨終前,卡夫卡曾要求其摯友馬克思.布羅德將他的手稿全部付之一炬,所幸布羅德沒有這樣做。卡夫卡對生活、工作、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加上當時深受尼采、柏格森等人的主流哲學影響,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卡夫卡是我最喜愛的偉大文學家之一,期待你參與討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